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皇帝查办和珅,官员腐败还是那么严重

嘉庆皇帝查办和珅,官员腐败还是那么严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144 更新时间:2023/12/6 18:55:19

嘉庆皇帝登基的时候,大清朝已经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社会上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官员们也是整日懒散、贪腐成性。面对种种问题,嘉庆皇帝肯定是不会坐视不理,登基之初,他大刀阔斧的整治,结果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反而问题还越来越严重。最让嘉庆皇帝头痛甚至是无奈的就是贪腐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嘉庆皇帝为还从反贪污转变为树立正气?为何官员还是一如往的贪污腐败?

整治

嘉庆四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去世的那一年。刚刚大权在握的嘉庆皇帝就颁布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命令,那就是查办军机大臣和珅。这或许是嘉庆皇帝想要整治贪腐的决心,又或者是警示百官。但不管怎么样,这位乾隆的第一宠臣算是彻底的倒在了嘉庆皇帝的脚下。

一场声势浩大的抄家行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举国上下面对查出的巨额财富无不感到震惊,但同时也多了对嘉庆皇帝的敬意和赞赏。所有人都对这位新皇帝刮目相看,可以说,这是嘉庆皇帝四年来的压抑。乾隆皇帝虽然退位做了太上皇,但还是大权在握,国家大事的决策嘉庆皇帝依旧要听从乾隆皇帝的,这多少让嘉庆皇帝有些难大展身手。现在不一样了,他可以做到一言九鼎,查办和珅便是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极大肯定。然而,过了不久,不管是大清的百姓还是那些官员都发现嘉庆皇帝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他无法再有更大的政治作为,甚至还让大清王朝更加不堪。

低估整治贪污的艰难

嘉庆皇帝大权在握的时候,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贪污,这并没有什么错误。如果任由贪污这么发展下去,不管以前是什么样的盛世,它也早晚有一天会坍塌。这并不是政治作为的问题,他已经发展成生死存亡的问题。

嘉庆皇帝有一番大干一场的决心,只是这个决心经不起困难的折磨,嘉庆皇帝也低估了反贪的艰巨性。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嘉庆皇帝想的那么简单,他以为打倒了和珅,自己再严加整顿吏治,官员们就不敢再贪污了。可是这一次他错了,腐败形势的发展是超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他也小看了下面官员的胆子。

官员贪污趋于集团化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嘉庆皇帝亲政的时候才有的,早在乾隆皇帝统治的中后期,这个问题就已经变得严重了。三年的时间,乾隆皇帝查出五起贪污大案,这是多么让人震惊的数字。查出的官员往往还不是单独一个,基本都是查一个牵连一省官员。一个官员被查,那么与他有关系的上百名官员都会被差。一人贪污入狱,一省的官员都不是那么清白,这样的现象经常会导致查办贪污的时候,一省的官僚系统根本无法彻底运转,大多都是处在瘫痪的状态。

乾隆年间的甘肃冒赈大案,那就是甘肃省上下官员没有一个不受到牵连,他们合力贪污了八百多万两白银。乾隆皇帝看到这样的现象也是十分心痛,但也不能全部入狱,不然甘肃省政府还怎么办公。无奈之下,乾隆皇帝调好了贪污银子数额线,调到了两万两,依旧有五十多人被处死。

军机大臣和珅、乾隆皇帝

这样的问题到了嘉庆皇帝当政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还更加严重。嘉庆皇帝就感叹说:“各位封疆大吏,一见到我严惩吏治,便会稍稍收敛几天,可是事情一过,根本就不会放在心上”。

地方编制扩充严重

嘉庆时期,官员的贪腐已经逐渐向基层开始扩展。社会上因此也形成了一种规则,那就是无论办什么事,首先就要拿钱开道。有的官员也是被这种风气所带的,上级要打点,同僚要处好,这一切都需要用银子来解决。可是哪来的银子,靠俸禄那几乎是支持不住的,因此只好在贪污上想办法。可以说,到了嘉庆时期,大清王朝的监察体系已经是破漏不堪,形同虚设,官员对此也是视若不见。

嘉庆年间,社会上的奇葩问题那是源源不断,有些地方的县衙处处扩编,理由就是县衙人手不够,需要找一些临时衙役。这些临时衙役没有工资,也不占用编制,就是为了设立关卡,处处向百姓收钱。比如江浙一带的仁和县,编制可以扩充到一千五百多人,这已经是正常数量的数十倍还不止。这些人往往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想出各种办法向农民或者小商贩收取费用,如果有人敢反抗,就会被立即抓到县衙大牢中严刑拷打。

后来,嘉庆皇帝觉得强行整治贪腐反而效果不好,那还不如用树立新风的方法。于是,嘉庆皇帝就到处东巡用自己保守的思想来劝诫各位官员不要贪污腐败。官员们也是阳奉阴违,表明的遵从也让嘉庆皇帝很高兴,认为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殊不知这本身就是自己在骗自己。

嘉庆皇帝即位的时候,官员们的贪腐热情那是前所未有的高涨。上任官员刚刚因贪腐被抓,这任官员还是照常贪腐,无论嘉庆皇帝换多少官员或者封疆大吏,那都是于事无补。因为嘉庆皇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官员已经对朝廷的反腐感到麻木,他们对民生疾苦那是视之不见,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官僚集团并不会对贪腐感到羞耻,也不会躲躲藏藏,这早就变成常有的事。而嘉庆皇帝还只选择去告诫,无异于自己麻痹自己,官员贪腐已经被解决了。海上的一声巨响,大清的皇帝和官员也是眯了眯眼,装作没事。如此愚昧腐败,大清王朝本就破烂不堪,那灭亡或许就是注定会发生的事。

标签: 嘉庆清朝和珅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卫青勇猛无敌战功赫赫,司马迁为何还要贬低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卫青,汉朝,卫青,历史解密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非常厉害的一名武将,自身本领非常强大,在带兵打仗方面更是天赋异禀,他的姐姐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卫青的出身非常低,只是公主府上的一个下人,后来汉武帝喜欢上了卫青的姐姐,而卫青本身也非常有才能,所以才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汉武帝的与之前汉朝的皇帝不太一样,他们生活的朝代虽然看似平静,但实

  • 皇太极为什么废除大金国号改为大清呢 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努尔哈赤,历史解密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明朝后期,内有党争倾轧不已,外有东南沿海的倭寇侵扰,北部有蒙元余部的侵扰搞,建州女真族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统一强大起来。1603年努尔哈赤迁都到赫图阿拉。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在

  • 宋景公在位时有哪些举措?遵守周礼,恢复旧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景公,春秋,历史解密

    宋元公时期的华氏和向氏叛乱,彻底破坏了宋国传统中的所谓仁义,以臣子之身,与君主交换人质,还杀害了诸公子。应该说在这个时候的宋国公族子弟,就已经非常凋零,朝臣之心,已经没有偏向宋国君主。当年华向之乱时,两大家族率领吴国大军杀到宋国都城,为宋元公抵御的朝臣中,有个叫乐大心的人,这个人继华氏向氏而后,成为

  • 历史上的雍正帝臭名昭著,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雍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雍正皇帝是一个杀兄弑父,手段残忍的皇帝,最出名的是他实行大型的文字狱,就是通过一些文人或者官员写的文章和所说的话来判断它们是否对清朝对皇帝是忠心的。这使得大量的人在受到误会的情

  • 朱家岗保卫战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朱家岗保卫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抗日战争,朱家岗保卫战,历史解密

    从1942年11月14日到12月16日,日军的精锐部队平林第十七师团、第十三旅团各部及伪军等总兵力达万余人,在骑兵、坦克、飞机配合下,分五路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进行“扫荡”,妄图通过不断蚕食、清乡,逐步扩大伪化区,缩小解放区。朱家岗保卫战就是在反“扫荡”过程中爆发的。当时为了应对敌人的“扫荡”,淮北

  • 关羽会月下斩貂蝉是真的假的 这种说法准确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关羽,三国,历史解密

    关羽为何会月下斩貂蝉,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每当讲到三国的时候,很多的英雄人物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诸如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的人物,三国这个乱世之中,短暂的时间却并没有影响他的伟大,而在三国时代,美女的出现应该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大乔

  • 刘备闻听张飞死讯异常平静的说了4个字?看完才知字字扎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刘备这个人是非常聪明的,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他刚刚起步的时候,自己什么都没有,和关羽张飞结义,关羽是个逃犯,本就被追杀,随时可以去不顾性命的厮杀,张飞在当时是有钱人,刘备身无分文,结义之后张飞卖了家产跟着自己的好大哥,就连娶糜夫人都在刘备算计之中,刘备穷困潦倒,糜夫人却出身贵族,因为自己这个夫人,刘备才

  • 魏国为什么要迁都大梁呢 迁都大梁到底算不算是战略失误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国,大梁,历史解密

    按照当时魏国的形势来看,迁都大梁并不算战略失误,反而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结合一下当时魏国面临的国际形势说说为什么迁都。从地图上看,魏国地处中央,四周强国林立,中间还夹着个韩国,国土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地缘情况十分不容乐观。好在魏文侯时代,魏国率先发力,迅速崛起,促成了魏国的霸主地位。在西部,

  • 他是举人破例参加殿试,还敢让皇帝交玉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墉,清朝,历史解密

    和珅,纪晓岚,刘罗锅,三人是“乾隆朝三中堂”,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大家知道了纪晓岚、和珅,因为《宰相刘罗锅》,大家知道了刘罗锅,刘罗锅是他得绰号,本名叫“刘墉”,是乾隆时期的一位朝廷重臣,此人连皇帝都要给三分脸面,一辈子嬉笑怒骂,经常敢捉弄皇帝。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是大学士

  • 他是康熙的一等侍卫,读书生活贯穿他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纳兰性德,清朝,历史解密

    纳兰性德中进士后,有较长一段时间未能入职,担任乾清门三等侍卫,时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秋冬间。老师评价他:“闭门扫轨,萧然若寒素,客或诣者,辄避匿。”“肆力经济之学,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三年而学大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来自于早年的刻苦读书。超然物外的读书生活,贯穿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