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后期最终分裂,其实是因为这两个人

北魏后期最终分裂,其实是因为这两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54 更新时间:2023/12/15 15:11:59

东西魏的建立与结束

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后,执掌北魏朝政大权,但没过多久,便被北魏孝庄帝诱至洛阳杀死,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动乱。经过一番争斗,尔朱荣的部下宇文泰与高欢掌权,北魏分裂。

尔朱荣身死

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自己则在晋阳以大丞相之位掌控朝政。 但元子攸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想除掉尔朱荣。他直接下诏让尔朱荣来洛阳,尔朱荣十分自信,毫无防备,结果被孝庄帝元子攸杀死在光明殿。

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得知尔朱荣被杀的消息,立即集合兵力攻打洛阳。 尔朱兆攻入城中,抓住孝庄帝,把他押往晋阳处死,还诛杀了北魏的残余皇族。尔朱世隆在洛阳烧杀抢掠,激起民怨。尔朱荣的部将晋州刺史高欢认为这是起兵的最佳时机,立即起兵攻打洛阳,迅速灭掉尔朱世隆,此后用了两年时间,将尔朱氏的势力彻底消灭,最后拥立元修为皇帝,是为孝武帝。

历史拓展:孝庄帝伏兵明光殿,声称皇后尔朱英娥(北魏权臣尔朱荣的长女)生下了太子,派元徽向尔朱荣报喜。尔朱荣来到皇宫后拜见孝庄帝,突然光禄少卿鲁安、典御李侃晞从东厢门执刀闯人。 元子攸拿出藏在膝下的刀砍倒尔朱荣,鲁安等挥刀乱砍,将尔朱荣杀死。

宇文泰与高欢的纠缠

高欢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他的六世祖高隐曾在晋朝做太守。 自河北为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所占据,从高欢的五世祖算起,世代就在鲜卑族建立的朝中做官.

北魏灭掉燕国后,高氏家族又得以在北魏继续做官。他的祖父曾一直做到御史大夫,但因犯法,被发配到北方六镇中的怀朔镇。到了他父亲高树生时,高家已然中落。

高欢生在边镇,从小在怀朔镇与军人厮混,直到后来娶了一位鲜卑族的富家小姐,命运才得以扭转。

因为妻子家富有,高欢用妻子的嫁妆兑换了马匹,从而加入了军队,在军中做了一个小头目。由于高欢性格豪爽,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认识了一批朋友,在军中很快得到升迁 在尔朱荣灭掉葛荣后, 高欢的劲敌宇文泰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宇文泰是一个鲜卑人,也是在边关六镇中长大。宇文泰属于武川镇,在河北起义中他跟随六镇军民投奔了葛荣,一直是葛荣手下的战将。葛荣战败后,宇文泰通过老朋友贺拔岳投奔了尔朱荣。尔朱荣对宇文泰的忠心将信将疑,便先将他带回了自己的根据地晋阳。

高欢把持朝政,自然引来孝武帝的不满,因此密谋讨伐高欢, 没想到事情泄露,高欢下令捕杀孝武帝。孝武帝几经波折逃到宇文泰的地盘,并下令迁都长安,还让宇文泰总领国政。高欢见宇文泰公开和自己分庭抗礼, 于是拥立元善见为皇帝,定都邺城。北魏正式分裂为以高欢为首的东魏和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不久后,宇文泰毒死孝武帝,拥立元宝炬为皇帝,史称西魏文帝。

东魏与西魏的战争

东西魏分裂后,高欢开始进攻宇文泰。由于高欢所建东魏占据中原,而西魏只占有关陇之地,从经济,人口上来看,东魏占据绝对的优势。 从兵力来看,高欢也拥有原来六镇降兵中的五镇人马,而宇文泰只有武川镇,西魏仍处于劣势。

天平四年(537年)春,高欢、高昂、窦泰分三路进攻西魏。 窦泰进攻潼关,宇文泰故意示弱,然后率精锐部队从潼关左面的小关进攻,东魏军大败,大将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十月,高欢率兵二十万至蒲津(今山西永济县一带)进攻西魏,志在为窦泰复仇,同时命令高昂领兵三万进驻河南。

此时恰逢关中地区遇上饥荒,宇文泰只有几万兵力。高欢的部下薛琡提议坚宇粮道,侯景也劝高欢兵分两路 ,相继而进,但高欢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宇文泰率兵来到渭河南岸,下令在濯河上建造浮桥,并备有三日根食,以轻骑渡渭河,在距离东魏军六十里处驻扎,与其对峙。

宇文泰列阵于渭曲, 命将士将武器藏在芦苇中。 高欢率领东魏军队赶来,见西魏兵少人乏,于是轻敌冒进, 阵形未好便向宇文泰发动进攻。宇文泰鸣鼓出击,李弼率铁骑横击,东魏兵溃散,损失兵力七万。高欢见形势不妙,带兵撤退。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双方在河桥大战,交战中,宇文泰的坐骑受惊,抛下宇文泰,不知所踪,引起西魏将士扰乱。东魏趁机将之前丢失的失地全部夺回。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东魏将领高仲密献上北豫州投降西魏,高欢率十万大军讨伐,宇文泰率军救援。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名骑兵冲入西魏北军,取得大胜。高欢鸣鼓进击,宇文泰趁乱逃亡。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和洛州.

武定四年(546年),双方战事重,高欢率十万大军在玉璧(山西稷山) 与宇文泰交战。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高欢只得发兵强攻。东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损兵折将,仍未攻下,高欢忧愤生病,被迫撤退,不久病亡。

高欢死后,东魏的政权依旧由高氏家族掌控。 直到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执掌朝政, 废掉东魏的小皇帝,自己当了皇帝,开创了北齐王朝。七年后(557年),宇文觉和宇文护也废掉西魏的最后一个皇帝,建立了北周王朝。

标签: 南北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秦灭魏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灭魏之战,历史解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的作战。起因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

  • “八字军”脸上刺的八个字是什么?看了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字军,南宋,历史解密

    八字军,这是南宋历史上一支有名的部队,他们因为抗金而出名,又因为脸上都刺着八个字而被称作“八字军”。哪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背后也刺着四个字:“尽忠报国”。尽管在身上刺字是宋朝军队的一个惯例,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队的番号等,像八字军这样主动在脸上刺上抗金决心的壮举

  • 秦始皇对女人从来都是不假颜色?为什么对巴寡妇清却如此赏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巴寡妇清,秦朝,历史解密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后,嬴政继位。国政皆由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但是当时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年龄大约三十来岁,正值芳龄。秦王嬴政在王位上虽然年纪小,应该能察觉到母亲赵姬和吕不韦的私情。秦王嬴政在执掌大权后,正值适婚的年龄,但是一直到死都没有和哪位女人正式结婚,其实,后宫里倒是有不少宫女

  •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最终又得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阿富汗,苏联,历史解密

    39年前的今天,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发生了政变。在首都喀布尔发生了动用坦克和大炮的激烈战斗之后,哈菲祖拉·阿明的政权被推翻,曾在塔拉基政权时期担任阿富汗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和副总理的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组成了政府。由于苏联控制下的阿富汗政权不大情愿继续听命苏联的使唤,当西方世界欢度1979年圣诞

  • 紫石英号事件简介 该事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英国,渡江战役,历史解密

    紫石英号事件(英文名:Amethyst incident或Yangtze incident)是发生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从而引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的军事冲突。又称中英长江炮战。简介1949年4月,中国人

  • 秦皇汉武找了一辈子的东西,被村民捡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相信大部分华夏子孙自小便耳濡目染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甚至他为了寻找能够延续自己生命的灵药,派遣道士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出海寻求,可最终并未达成目的便抱憾离世。不仅仅是始皇帝,古来不知多少帝王将相,都曾经有过类似的追求,做出过相仿的努力,可是均未果。长生不老,成为了萦绕在这些人间至尊者的头顶盘旋不

  • 为什么历史上竟然有四个虢国?他们来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虢国,春秋,历史解密

    今天再来说说虢国,严格意义上说虢国应该是四个诸侯国,他们分别是东虢西虢南虢国和北虢,虢国子弟横跨镐京之地和洛邑之地,可谓是整个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神秘的诸侯家族。而其中以西虢和东虢为最强,甚至一度掌控周六师,是诸侯列国中的最强者。这个家族的崛起和衰落,大致跟周人兴盛和没落的曲线图相似,他们曾经协

  • 揭秘:为什么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荥阳郑氏,汉朝,历史解密

    郑州西15公里,有个地方有些人一不小心就读成了荣阳,其实叫荥(xíng)阳,人口60多万。关于荥阳的来历,据《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山(今荥阳广武山汜水口子以西段)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荥泽之南,称为荥阳。荥阳的历史文化十分深厚,诗歌的发祥地之一。诗经的郑风和小雅,有诸多篇章都描述了荥阳的风

  • 古代大户人家买丫环怎么挑选?一般看重什么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的阶级感是很强烈的,也就是说,有的人生来便是小姐少爷命,而有的人却只能够当奴才,甚至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因此,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投胎是一门技术活。当然,大户人家对丫环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的。那么,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如何挑选丫环的呢?丫环作“丫环”,

  • 他是近代著名外交官,最后娶了大他22岁的外国夫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陆征祥,民国,历史解密

    熟悉中国近代历史的人都会对一句话非常认同,那就是“弱国无外交”,而这句让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话其实是出自民国一位的外交家之口,此人就是陆征祥。陆征祥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因为签订《二十一条》被国人视为卖国贼,一战结束后他代表中华民国参加了法国的巴黎和会,在这场会议上,差点再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