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胤礽为何被两度废立太子?该怪康熙教子无方吗?

胤礽为何被两度废立太子?该怪康熙教子无方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154 更新时间:2024/1/3 3:46:06

康熙十四年,康熙皇帝下旨将原配嫡后孝诚仁皇后所生嫡次子,未满两周岁的爱新觉罗·胤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罪名废黜胤礽做了33年之久的皇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众位皇子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康熙皇帝再次将胤礽的太子之位复立。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再次下诏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并将其永久圈禁。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皇位传于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二年,被圈禁了12年之久的废太子胤礽病逝于禁所—紫禁城咸安宫。

康熙朝晚年出现的“九王夺嫡”事件一直是后世颇为感兴趣的清朝皇室兄弟之间的内斗事件,被康熙皇帝明立为皇太子的胤礽一直是该事件的关键人物和矛盾焦点。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而触发了“九王夺嫡”事件的开端;康熙四十八年,胤礽再度复立为太子,非但没有压制和减弱众位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刚刚被复立太子的胤礽反而较之前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和排挤;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的再度废黜,则让事件发展到白热化、公开化状态,“九王夺嫡”正式进入不可收拾、难以控制的局面。

由此可见,“九王夺嫡”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胤礽太子之位的反复废立,也就是在于康熙皇帝对待胤礽不明朗、不坚决的态度上。而从康熙皇帝两次废黜胤礽所给出的“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和“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是非莫辨,大失人心”等理由来看胤礽的罪行大多出自教育方面和管理约束的缺失。那么,胤礽从一个精明能干、谦卑诚孝,备受群臣赞颂的“皇位接班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众矢之的”甚至成为“阶下囚”的呢?其实,这一切都和康熙皇帝有着很大关系甚至是康熙皇帝直接造成的!

01 父慈子孝,原先的胤礽是康熙皇帝和朝中群臣公认的清王朝优秀接班人

康熙十三年五月,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在所出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牯早夭后,再次诞育嫡子胤礽。21岁的康熙皇帝面对嫡子的出世,还未来得及高兴,赫舍里氏便因难产失血过多崩逝。赫舍里氏的崩逝让康熙皇帝深为悲痛,他将自己对皇后的爱全部转给了胤礽。将胤礽带在身边,亲自抚养。

《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十七年,胤礽染上天花,患过天花的康熙皇帝深知该病凶险,便下旨将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起至十二月初九,各部院衙门的奏章全部送到内阁,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待太子痊愈之后,康熙帝还特地祭扫了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天下臣民宣示这一喜讯。由此可见,这个嫡子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分量之重。

胤礽六岁以前,康熙“亲教之读书”,后来又为他选择了名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为师,稍长,又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为詹事府詹事。胤礽天资聪颖,加上有康熙皇帝的精心安排和名师的指导,很快就能“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 。为了让胤礽得到更好的锻炼,康 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期间,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都让二十二岁的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让他“代行郊祀礼。各部院奏章,听皇太子处理。凡事重要,诸大臣议定,皇太子。” 胤礽也能克尽厥职,博得满朝朝文武的称赞,“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 。康熙皇帝“不胜喜悦”,认为有胤礽这样的接班人乃“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对他寄予了莫大希望。

在《康熙起居注》中详细记载了康熙皇帝在亲征噶尔丹期间对坐镇京城的皇太子胤礽发出的40份上谕,从中能很明显的看出“父慈子孝”的感人皇家父子情。

恭请皇太后万安!肤躬甚安。诸皇子、诸王以至臣工、军士皆 好。皇太子佳否 ?

在40份专送皇太子的上谕中,除了简要说明军备、战况和后勤保障还有问询京中政务外,几乎每一份上谕中都有一句“朕躬甚安,皇太子安否?”。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大军抵达山西境内,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使用了皇太子从京中送来的绳索。顺利度过后,康熙皇帝认为胤礽所送“绳索极好,甚为结实,毫无断裂”,然后将这件事在胤礽的奏折上朱批说明:“此甚奇之事寄告皇太子,使之高兴”。

康熙三十六年,身处战事前线的康熙皇帝仍然记得自己儿子喜欢吃鱼的习惯,亲自下水捉鱼,并派人送回京城,还为此专门下达上谕:“朕送尔之鱼若好,则顺便寄信说好。”胤礽面对皇父的关爱和疼惜,自然是高兴:“所赏石花鱼,新鲜肥美,味道甚好。此乃春季难得之物,故储存以食。”

此外,康熙皇帝还专门将猎获的野物派人送至京城,交给太子品尝:“关内气候炎热,能否完好送至或变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为眷念,特意带回,勿言不好”。

上述种种,都能看出康熙皇帝对胤礽的疼爱远远超出了一个帝王对皇子的感情,就是一个农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疼惜。康熙皇帝远征期间,胤礽也着实没有让康熙皇帝失望,年纪轻轻的胤礽不但将政务处理的头头是道,赢得了朝中群臣的赞许,还在回复皇父上谕的奏折中每每提及对皇父的思念和牵挂,这让康熙皇帝甚为感动。

02 康熙皇帝对太子师傅的严重轻视

如此深厚的父子感情之下,如果没有后来胤礽的“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那么胤礽就会最终登上皇位,成为大清皇帝,清朝的历史就会改写。那么,胤礽的诸多罪行到底源自何处,个人认为是胤礽在儒家优良传统上的缺失导致。那么对于传统教育的缺失,谁又该承担最大的责任呢?

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还是康熙皇帝!

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对待胤礽教育问题尤其是对待胤礽师傅的轻视态度严重影响了胤礽以后脾气秉性的养成。对于康熙皇帝为什么如此对待胤礽的师傅,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康熙皇帝的教子心切

康熙皇帝8岁继位,除掉鳌拜以后才牢牢掌握住了朝政大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朝皇帝。继位之初的势单力薄和孤军奋战,让康熙皇帝在坐稳江山以后依然心有余悸。所以,他迫切需要自己的皇子们迅速成长起来,希望们她们都能成为博学多才、治国平天下的能手,更希望他们都能成为自己巩固皇权最可靠、最得力的政治助手。维持,他对皇子们定下了高规格甚至严苛的学习目标和标准,不允许他们出现任何的偏差。但在清朝,皇子们毕竟是皇帝的儿子,是高高在上的主子,承担教学的老师们说到底只是臣子,面对康熙皇帝如此高的教学标准,难免出现偏差,也难免会惹得康熙皇帝不高兴、不满意甚至愤怒、严斥、重责。

2、康熙皇帝自身极高的文化修养,导致了他对皇子的高要求,也导致了他对皇子老师的不尊重,不推崇。

康熙皇帝的好学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还是西方科学、自然知识,康熙皇帝都有过数十年的刻苦学习和深入研究。康熙皇帝的文化修为完全称得上一代大儒甚至在西方知识上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见地。这也是康熙皇帝为何对皇子们立下如此高学习标准的原因所在。而仅在一方面有所建树的皇子老师们,面对如此修为的康熙皇帝只有惭愧的份,面对康熙皇帝的高要求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康熙皇帝对皇子老师的不尊重甚至轻蔑之情。

3、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对“尊师重道”传统的严重漠视

康熙皇帝作为清王朝高高在上的帝王,权倾天下,地位尊崇,对于他而言,不论是臣子还是皇子,哪怕是汉民族倍为推崇的“师傅”,都是必须臣服在自己面前的奴才。儒家文化中最关重要的“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在皇权面前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只不过是康熙皇帝用来要求别人而非自己的规范。所以,如果康熙皇帝认为皇子师傅们的表现或者皇子们的表现不能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便会动则打骂。

03 康熙皇帝的“言传身教”和胤礽“被废罪行”的养成

《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皇帝数次严厉处罚甚至羞辱皇子师傅的事例,然后我们将康熙皇帝废黜太子所列罪行做出比较。

1、康熙皇帝所为: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为太子胤礽亲选了三位师傅—汤斌、耿介、达哈塔。并在第一天上课的时候,康熙皇帝亲自提问三位师傅有关书中典故和诗词的问题,对于未能答出问题的师傅,康熙皇帝大加训斥并言辞侮辱,让三位师傅在自己的学生面前颜面扫地。

太子胤礽罪行:太子坐着读书写字,师傅需要从清晨站到黄昏。太子完全可以让师傅坐着授课,然而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教导”下,太子并没有这样做。久站以后,如果出现昏聩摔倒,就被会太子是为“失礼”,进行严厉责罚。

2、康熙皇帝所为:康熙二十六年,康熙皇帝教授皇子射箭的时候,皇子师傅徐元梦奉命随侍。徐元梦作为一个文人出身的臣子,对满人所熟悉的骑射并不擅长确实有情可原,可是皇子的师傅徐元梦不能掌握骑射技能的表现让康熙皇帝非常不满,对其百般辱骂,并在徐元梦稍微辩解以后,命人将其打成重伤,还将其抄家,将其父母发配黑龙江。

太子胤礽罪行:太子胤礽背着康熙皇帝,指着自己的师傅徐元梦破口大骂,甚至打骂徐元梦的父母。光是打骂还不解气,竟然将徐元梦推进河里,然后从河里揪起来以后继续殴打。亲眼目睹了太子胤礽罪行的康熙皇帝认为胤礽“举止乖张,肆恶虐众”。

3、康熙皇帝所为:康熙四十七年,在皇三子胤祉及众位皇子的监视下,皇子师傅徐元梦因为“皇子背书不清晰、不熟悉”而被康熙皇帝下令革职,并在乾清宫西侧,皇子读书的懋勤殿前,重责三十大板。

太子胤礽罪行: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首次亲征噶尔丹期间病重,命皇太子胤礽和皇三子胤祉前往探视。面对精神憔悴、重病缠身的父亲,胤礽竟然毫不在意,既无忧心之情,又无关切之语,满是冷漠。康熙皇帝认为其“绝无忠爱君父之情”。

由此对比可以看出,从自己师傅动辄被康熙皇帝辱骂、责打甚至抄家、将师傅父母发配边疆的做法深深刺痛并严重影响了胤礽幼小的心灵。胤礽在康熙皇帝的“言行身教”下,深深领悟到了师生之间身份和地位的绝对悬殊,然后将人性中必不可少的亲情和友情抛到一边,学到了更多的是残酷和冷漠。胤礽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背后,是康熙皇帝对其道德品质教育的缺失,是康熙皇帝在抛弃“尊师重道”传统规范以后的必然结果。

康熙皇帝对待皇子师傅态度和做法上的失误,使得胤礽从小就没有树立起尊师重道、推崇师长的观念。与此紧密相连的“孝敬父母、有爱兄弟”的“孝悌”之心更是被胤礽逐渐产生的骄傲蛮横和冷漠无情所淹没。英明一世的康熙皇帝却在皇子教育问题上留下了最大的败笔,这无疑是历史无法弥补的遗憾。

标签: 胤礽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北魏后期最终分裂,其实是因为这两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北朝,历史解密

    东西魏的建立与结束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后,执掌北魏朝政大权,但没过多久,便被北魏孝庄帝诱至洛阳杀死,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动乱。经过一番争斗,尔朱荣的部下宇文泰与高欢掌权,北魏分裂。尔朱荣身死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帝,自己则在晋阳以大丞相之位掌控朝政。 但元子攸不愿意做一个傀儡皇帝,于是想除掉尔朱荣。他直接下

  • 秦灭魏之战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灭魏之战,历史解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魏国(今河南中部偏东)的作战。起因秦王政二十一年,秦军在攻占燕都蓟、取得北方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

  • “八字军”脸上刺的八个字是什么?看了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八字军,南宋,历史解密

    八字军,这是南宋历史上一支有名的部队,他们因为抗金而出名,又因为脸上都刺着八个字而被称作“八字军”。哪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这不由得让人想到了抗金名将岳飞背后也刺着四个字:“尽忠报国”。尽管在身上刺字是宋朝军队的一个惯例,但官方刺的都是部队的番号等,像八字军这样主动在脸上刺上抗金决心的壮举

  • 秦始皇对女人从来都是不假颜色?为什么对巴寡妇清却如此赏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巴寡妇清,秦朝,历史解密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后,嬴政继位。国政皆由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但是当时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年龄大约三十来岁,正值芳龄。秦王嬴政在王位上虽然年纪小,应该能察觉到母亲赵姬和吕不韦的私情。秦王嬴政在执掌大权后,正值适婚的年龄,但是一直到死都没有和哪位女人正式结婚,其实,后宫里倒是有不少宫女

  • 前苏联入侵阿富汗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最终又得到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阿富汗,苏联,历史解密

    39年前的今天,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发生了政变。在首都喀布尔发生了动用坦克和大炮的激烈战斗之后,哈菲祖拉·阿明的政权被推翻,曾在塔拉基政权时期担任阿富汗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和副总理的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组成了政府。由于苏联控制下的阿富汗政权不大情愿继续听命苏联的使唤,当西方世界欢度1979年圣诞

  • 紫石英号事件简介 该事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英国,渡江战役,历史解密

    紫石英号事件(英文名:Amethyst incident或Yangtze incident)是发生在1949年4月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水域前线地区,从而引发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英国军舰的军事冲突。又称中英长江炮战。简介1949年4月,中国人

  • 秦皇汉武找了一辈子的东西,被村民捡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始皇,秦朝,历史解密

    相信大部分华夏子孙自小便耳濡目染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甚至他为了寻找能够延续自己生命的灵药,派遣道士徐福携带童男童女出海寻求,可最终并未达成目的便抱憾离世。不仅仅是始皇帝,古来不知多少帝王将相,都曾经有过类似的追求,做出过相仿的努力,可是均未果。长生不老,成为了萦绕在这些人间至尊者的头顶盘旋不

  • 为什么历史上竟然有四个虢国?他们来自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虢国,春秋,历史解密

    今天再来说说虢国,严格意义上说虢国应该是四个诸侯国,他们分别是东虢西虢南虢国和北虢,虢国子弟横跨镐京之地和洛邑之地,可谓是整个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代最为神秘的诸侯家族。而其中以西虢和东虢为最强,甚至一度掌控周六师,是诸侯列国中的最强者。这个家族的崛起和衰落,大致跟周人兴盛和没落的曲线图相似,他们曾经协

  • 揭秘:为什么说“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荥阳郑氏,汉朝,历史解密

    郑州西15公里,有个地方有些人一不小心就读成了荣阳,其实叫荥(xíng)阳,人口60多万。关于荥阳的来历,据《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山(今荥阳广武山汜水口子以西段)入河,与河水斗,南溢为荥泽”,荥泽之南,称为荥阳。荥阳的历史文化十分深厚,诗歌的发祥地之一。诗经的郑风和小雅,有诸多篇章都描述了荥阳的风

  • 古代大户人家买丫环怎么挑选?一般看重什么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古代,唐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的阶级感是很强烈的,也就是说,有的人生来便是小姐少爷命,而有的人却只能够当奴才,甚至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因此,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投胎是一门技术活。当然,大户人家对丫环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接受的。那么,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如何挑选丫环的呢?丫环作“丫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