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建立的皇族内阁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没有实行立宪制

清朝建立的皇族内阁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没有实行立宪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90 更新时间:2024/1/16 3:07:51

光绪末年,同盟会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感觉到巨大危机的清政府统治者和一些地方上的督抚大员,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进行了深刻思考,结果他们做出了应该“实行立宪、拯救危局、延续统治”的判断。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当时的清廷上下普遍认为俄国就是败在了没有实行宪政政治制度上。所以,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联合上书,奏请清廷实行君主立宪制,同时,奏请选派能臣到世界上一些实行君主立宪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实施立宪制政体的办法。

在这种形势下,清廷迫于舆论和内外压力,不得不就此议题进行思考,经过一番权衡,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决定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进行“考察政治”。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五大臣于次年陆续回国,向清廷密奏实行立宪的种种好处,归纳起来就是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因此纷纷建议清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老朽的慈禧太后经过再三衡量,决定“采纳”五大臣的建议。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诏令,诏令中明确提出,预备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并特别强调当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所以要“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诏令还决定,朝廷会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

但慈禧从内心来讲,是不愿意实行真宪政的,她设想实行的宪政其实是假宪政。就在社会各界纷纷响应清廷“预备立宪”之际,慈禧又采取了新的行动,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906年11月6日),公布了中央官制改革方案,即:行政中枢军机处保持不变,对某些部的名称进行更改;迫使袁世凯将已练成的“北洋六镇”交出四镇,划归满族亲贵控制的陆军部统率。同时,清廷削减了地方督抚的权力,于次年八月,把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调任中央任军机大臣,剥夺了这两位实力最强的汉族总督的实权。

为响应立宪派要求进一步实施宪政的述求,清廷于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年8月27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海陆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大权,全在君主一人手中。特别是用人、军事、外交等大权,议院更不得干预。这份《大纲》的宣布,立刻使人们幡然醒悟,看清了清廷“行宪政之名、搞集权之实”的真面目。

伴随着光绪帝和慈禧的相继死亡,溥仪的生父载沣成为清廷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他为笼络人心,表示会深入推行宪政,并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宣统元年至二年(1909—1910),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相继成立,立宪派在其中占据了优势。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张謇、汤寿潜、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分别担任了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咨议局的议长。

宣统三年三月(1911年5月),载沣宣布清廷中央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内阁阁员共13人,其中满族贵族9人(皇族又占5人)。因此,这个清廷内阁又被称为“皇族内阁”,使一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族亲贵手中。

清廷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仍死抱着国家军政大权不放,不但没有缓解社会矛盾,反而更加激化了矛盾。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清朝如同一株已经千疮百孔的朽木一样,顷刻之间就轰然倒下。应该说,满清末期实行立宪制的想法虽然有点晚,但确实是延续其王朝生命的最佳方案,可惜慈禧或载沣并未真正抓住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他们真心实行宪政,应该会收获一部分人心,并配以合适的方法,也许溥仪会在紫禁城待得更久一些。但从全局来看,当时国家内外的形势太过复杂,即使如此,恐怕满清也错过了立宪的最佳时期,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标签: 皇族内阁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吕氏嫌儿子太丑不想养,最后却当上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杨坚,隋朝,历史解密

    隋朝的开朝皇帝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那就是我们的杨坚了。杨坚本身不是皇家的人,只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孩子。虽然说他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家族,家里很多的人都特别的忠诚于皇上,为皇上做了很多件事情。但是他们家一直都是比较老实的。后来在逼不得已的时候杨坚只好出手,后来就有了隋朝。隋朝虽然没有坚持多久,只经历了两三

  • 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黄元御,清朝医学家,历史解密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黄元御为

  • 尴尬合军二代舰 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改进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具有较大的空间可供改装,对改善台湾海军的综合作战效能和兵力使用弹性有所帮助。 但由于经费不足且受到其他装备项目的排挤,台军的诺克斯级护卫舰还不至于很快被更新型的舰艇汰换。那么现在随着小编的步伐来看看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改进内幕到低是 借尸还魂的改造计划还是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2

  •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成功的撤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解密

    1940年5月10日,这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期,英法联军约33万人的部队,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离,脱离了德军的包围圈,保住了两国的有生力量。如果这次撤退没有成功,或许整个欧洲都会落到希特勒的手中。德国在迅速攻克波兰之后,立马向法国发动了进攻,英法两国原本以为,只要坚守阿登山地区,德军就无法调动装甲部队。

  • 郑成功,一心收复台湾损兵折将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耀郑成功,他保家卫国,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但是,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将领,当时为什么要损兵折将攻打台湾?难道仅仅是为了民族自豪感?其实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当时郑成功率领军队去攻打南京,面对强大的清朝部队,他们的10万

  • 他是南宋抗元名臣,面对忽必烈宁死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文天祥,宋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时代都是随着时间而更迭的。在中国古代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一个朝代的灭亡又或者一个朝代的成立,都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的存在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有着许多英雄人物虽然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传承了下来。今天小编

  • 哥哥称帝,向弟弟敬酒,弟弟机智回复捡回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知诰,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过这一句词,可是很多时候,就算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词。也无从体会古人的那种真实心情。古往今来,为了皇权而罔顾伦常,骨肉相残的事情不再少见,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不正是弑兄逼父才走上了皇位吗?而在残唐五代时期,有一个叫李昪的可怜孩子,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就

  • 逍遥津之战,孙权的十万大军被八百人杀得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逍遥津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天下英雄风起云涌,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讲的是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人数差异最大一战——逍遥津之战。公元215 年(即赤壁之战七年后),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不仅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东吴名将参战,由于曹魏因西征汉中的

  • 皇帝一心想把皇位传给长子,赵元佐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元佐,明朝,历史解密

    皇帝是宋太宗,他的长子叫赵元佐。宋太祖猝死,宋太宗继承皇位以后,一度对宋太祖的儿子和弟弟们都非常好。他任命弟弟赵廷美为齐王,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任命宋太祖的次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任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任命宋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和他自己的子女一样

  • 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词,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有人喜欢苏轼的词,有人喜欢他的画,还有人喜欢他的东坡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苏轼的理由。这个人见人爱的词坛巨匠,身上有着任何文人都没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源泉就在于他的豁达和洒脱。他把所有的豁达都写进了他的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看尽历史的通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