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黄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994 更新时间:2023/12/26 20:49:34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在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乾隆二年(1737),黄元御开始酝酿《伤寒悬解》一书的编著,并着手撰写《素灵微蕴》,乾隆五年(1740)九月完稿,四卷二十六篇,在该书中黄元御首次提出了“培植中气,扶阳抑阴”的诊病理论。对于中气他给予了形象的比喻:“精如果中之仁,气如果中之生意,仁得土气,生意为芽,芽生而仁腐,故精不能生,所以生人者,精中之气也。”有本于此,在施治中他始终贯彻了重视脾土、扶阳抑阴、厚培中气的施治原则,这是他对祖国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乾隆十三年(1748),黄元御游幕至清江阳邱,阳邱风景秀美,黄元御亦心清气廓。期间,他南游会稽山,拜谒禹陵,自谓:“身登会稽,亲探禹穴,目睹越国江山……乃有著作斐然之志。”同年四月,他开始撰著《伤寒悬解》,七月三日草成,计十五卷。八月下旬又撰成《金匮悬解》二十二卷,时年四十四岁。

乾隆十四年春(1749),黄元御初草《四圣悬枢》一书,辨析温疫痘疹之义。二月作《四圣心源》,解内外百病原始要终,仅草创大略篇目,因事辍笔。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特别青睐,亲书 “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从此,黄元御开始了供职太医院的生涯。

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帝首次南巡,黄元御伴驾至杭州,期间著方调药皆有神效,深得乾隆帝及内外臣工赞誉。四月间,黄元御乘闲便道至清江旧寓,继续编写《四圣心源》一书,“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六月删改《四圣悬枢》,誊清定稿。八月十五日开舟北上,回到京城。直至乾隆十七年(1752)十月,黄元御写毕《天人解》一章,经过四年时间,《四圣心源》终于脱稿。在《天人解》中,他极力阐发《内经》:“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观点,高度重视阴阳五行学说的运用,并善与四时相联系,从阴阳变化、五行生克、脏腑生成、气血原本以及精神化生等方面阐述气化自然的妙义,影响巨大。

事君几年中,黄元御并不得意,这种心情在《四圣心源·序》中说得非常明白:“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时非多,勖之而已。”繁庶之务使他没更多的时间完成著述,黄元御为荒废了这许多宝贵时光而深自惋惜。此后的日子里,他更是惜时如金,全身心地投入到著述中去。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杂谷土司苍旺为乱,四川总督策楞、提督岳钟琪乘机调兵遣将,奏请平乱。鉴于第一次金川之战大批清军水土不服、疾病缠身,致使战斗力低下、伤亡惨重的情景,据说乾隆皇帝认为军士病症皆是经络不通,气血不循,正气不足造成,所以着尊经派的太医院御医——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久真堂,提供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

临危受命的黄元御仔细了解了藏区的气候,官兵高原缺氧和高寒以及流行的伤寒、咳嗽等形象,予以将宫廷的秘方、宫廷中御药房中治疗肺病、咳嗽最好的药材和藏区的虫草、贝母、红景天等等名贵药材为伍,又使用名贵滋补药材作为强劲官兵体魄的药引子,还把宫廷御药房银质药具和部分宫廷御药房作人一同前往成都,秘制出各类强劲体魄,提高免疫力,抗高原低氧环境的膏、丹、丸、散用于清军携带服用,以克各类低氧、伤寒、咳嗽、倦怠、疲惫等病症。

乾隆十八年(1753),黄元御四十九岁,春二月,取张仲景著作中的方药加以笺解疏证,著《长沙药解》四卷,载药一百六十一种,方二百四十二首。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又撰成《伤寒说意》十卷。该书以传经入说,辩论分析,多启迪后学门径。同年六月八日,撰成《玉楸药解》八卷,以补《长沙药解》之未备,他在该书中首创了用浮萍治疗瘟疫的疗法。至此,黄元御已完成医书八部,即后世所称《黄氏八种》,时年五十岁。因过度劳神,此时的黄元御已是身疲神怠,门人毕武陵请笺注《素问》、《灵枢》,“自唯老矣,谢曰不能”。

乾隆二十年(1756)初春,在门人毕武陵的再次推请下,黄元御着手笺释《素问》,至十一月书成,计十三卷,定名为《素问悬解》。此书中的“五运六气,南政北政”之说,大为发前人之未及。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黄元御完成《灵枢悬解》九卷,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用七日时间撰毕《难经悬解》二卷,此即所谓黄氏医书三种,合前八种,共计十一种。另尚有《玉楸子堂稿》一书,为黄氏医案、杂著。

黄元御不但深于医学,道学、经学造诣亦相当深厚。乾隆二十一年(1757)二月,他在从事医著之余还应友人澹明居士之请写了《道德经解》一书,诠释其哲理,发挥其奥义。1757年六月又在精研易理十余年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悬象》一书,阐发阴阳八卦爻辞变化之理。四库馆臣评其《周易悬象》谓“近人说《易》中,独可谓学有根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1758),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因过度劳累,身体中虚,渐成重症,抱病回到故里,居于昌邑城南隅书斋,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十七日戌时,溘然长逝,时年五十四岁,归葬新郭祖茔。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过世的消息后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一生的医术与医德。“仁道药济”意为“行仁道,以药济”,黄氏门生尊其为习医祖训。

更多文章

  • 尴尬合军二代舰 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改进真面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具有较大的空间可供改装,对改善台湾海军的综合作战效能和兵力使用弹性有所帮助。 但由于经费不足且受到其他装备项目的排挤,台军的诺克斯级护卫舰还不至于很快被更新型的舰艇汰换。那么现在随着小编的步伐来看看台军诺克斯级护卫舰改进内幕到低是 借尸还魂的改造计划还是另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2

  •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成功的撤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解密

    1940年5月10日,这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期,英法联军约33万人的部队,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离,脱离了德军的包围圈,保住了两国的有生力量。如果这次撤退没有成功,或许整个欧洲都会落到希特勒的手中。德国在迅速攻克波兰之后,立马向法国发动了进攻,英法两国原本以为,只要坚守阿登山地区,德军就无法调动装甲部队。

  • 郑成功,一心收复台湾损兵折将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说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大家都竖起大拇指,夸耀郑成功,他保家卫国,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但是,郑成功是反清复明的将领,当时为什么要损兵折将攻打台湾?难道仅仅是为了民族自豪感?其实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利益。当时郑成功率领军队去攻打南京,面对强大的清朝部队,他们的10万

  • 他是南宋抗元名臣,面对忽必烈宁死不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文天祥,宋朝,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古今中外,时代都是随着时间而更迭的。在中国古代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朝代,一个朝代的灭亡又或者一个朝代的成立,都是需要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的存在才会有这样的结果的。中国上下五千年中,有着许多英雄人物虽然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传承了下来。今天小编

  • 哥哥称帝,向弟弟敬酒,弟弟机智回复捡回一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徐知诰,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过这一句词,可是很多时候,就算你听说过这样一句词。也无从体会古人的那种真实心情。古往今来,为了皇权而罔顾伦常,骨肉相残的事情不再少见,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不正是弑兄逼父才走上了皇位吗?而在残唐五代时期,有一个叫李昪的可怜孩子,在他六岁的时候,父亲就

  • 逍遥津之战,孙权的十万大军被八百人杀得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逍遥津之战,三国,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天下英雄风起云涌,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讲的是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人数差异最大一战——逍遥津之战。公元215 年(即赤壁之战七年后),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不仅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东吴名将参战,由于曹魏因西征汉中的

  • 皇帝一心想把皇位传给长子,赵元佐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疯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赵元佐,明朝,历史解密

    皇帝是宋太宗,他的长子叫赵元佐。宋太祖猝死,宋太宗继承皇位以后,一度对宋太祖的儿子和弟弟们都非常好。他任命弟弟赵廷美为齐王,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任命宋太祖的次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任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任命宋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宋太祖和赵廷美的子女,和他自己的子女一样

  • 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词,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有人喜欢苏轼的词,有人喜欢他的画,还有人喜欢他的东坡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苏轼的理由。这个人见人爱的词坛巨匠,身上有着任何文人都没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源泉就在于他的豁达和洒脱。他把所有的豁达都写进了他的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看尽历史的通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知晓

  • 年在乌江,项羽自刎背后还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楚汉之争自古以来就是世人经常讨论的话题,说起楚汉争霸,那就不得不说到这两位人物,那就是刘邦和项羽了,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历史上是对这两个人都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当年的项羽被刘邦追至乌江河畔,明明可以逃跑,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乌江自刎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而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建立

  • 夏侯家为什么没有反曹家而是忠心耿耿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夏侯,曹家,历史解密

    很简单,夏侯家如此忠于曹家,是因为宗族制度。以往一般认为夏侯家与曹家是本家,曹操原本出自夏侯家,两家本是一家,所以当然亲密忠诚。但近年来分子人类学好像发现曹家跟夏侯家并没有血缘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互相把对方视为一家,这就涉及到汉代的宗族与拟制宗族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是以血缘为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