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盘庚迁都原因是什么,盘庚是什么时候迁都的

盘庚迁都原因是什么,盘庚是什么时候迁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691 更新时间:2024/1/21 8:59:33

商朝时期,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墟,盘庚迁都事件对商朝影响很大。盘庚是什么时候迁都的,为什么要迁都?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

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同时在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的人说应当父死子继,有的人说应当兄终弟及。叔侄之间、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常常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他们为私利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从成汤到商纣,共传17世,31个王,前后约有496年。商朝时,地域辽阔,势力最大时东到大海,南到长江流域,西达陕西西部,是当时的一个大国。

盘庚迁都时间:

商朝前期,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由此也导致外患不断,为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商朝经历了5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商王朝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称为殷商。然而,历史上对盘庚是不是迁到了今天的安阳殷墟却有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盘庚确实是迁都至今日的殷墟。《尚书·盘庚》篇对这次迁都的情况也有不少记载。

盘庚迁都原因:

商汤建国时,最早的国都是亳,也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这里处在黄河下游,经常闹水灾,灾后损失惨重,王宫内部、王公大臣和贵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常常有内乱发生。

到王位传到能干的盘庚手里时,他决定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于是他决定再次迁都。但是迁都的过程很不顺利,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许多王公大臣和贵族的反对,盘庚只好对他们晓之以理,声称自己是“视民利用迁”,“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即他不是为了处罚那些贪图权利的人,而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让商朝更加稳固才决定迁都。

盘庚迁都的故事:

而对那些反对迁都的人,盘庚威胁说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但是,还是有大多数贵族固执地不肯搬迁。盘庚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主意已定,不会再改变了。”众大臣敌不过盘庚的坚持,终于同意迁都。

于是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盘庚迁殷以后,在那里重振朝纲,缓解了王室内部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衰落的商王朝又出现了一派繁荣的局面,以后200多年,一直没有迁都。盘庚也因此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经过3000年的漫长岁月的洗礼后,商朝的国都已沦为一片废墟。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了大量古代的遗物。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北临漳河水,西依太行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殷指的就是今位于安阳西北郊的殷墟。在殷墟遗物中有10多万片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而且上面还刻着很难辨认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甲骨文。

另外,在小屯村还发现了大量的种类繁多、制作精巧的青铜器皿和兵器,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在这发现的,它高130多厘米,重875千克,上面还刻有富丽堂皇的花纹,其技术和艺术水平十分高超。而那里至今保留的宫殿宗庙建筑遗址、王陵墓地、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繁华的手工业作坊所体现出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都能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专家和学者认为盘庚并不是迁都于安阳殷墟,《史记·殷本纪》中记有“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遂涉河南,治亳”,他们认为盘庚迁回了故都所在地商丘。

成汤帝于公元前1711年灭夏,建都于商丘南亳。据《史记》记载:成汤五世孙仲丁迁都到河南郑州,仲丁弟河甲迁都到今河南内黄东南,六世孙祖乙又迁都于今河南温县东,八世孙南庚把都城迁到了今天山东曲阜,九世孙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

所谓“渡河南”,就是从黄河以北迁往黄河以南。所谓“成汤之故居”,就是指成汤建都南亳之前所居住的商丘县北部的北亳。也就是说,盘庚又回到了先商的祖先居住地商丘。《竹书纪年》记载:“盘庚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十五年营殷邑。”而学者们认为把盘庚所迁往的北蒙的殷,说成是今天安阳的殷墟,这显然是错误的:第一,安阳没有被称北蒙和亳的说法;第二,成汤和帝喾从不曾在安阳居住和建都。

所以“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所指的并不是安阳。至于在安阳小屯发现了商代出土文物和遗址,则是因为成汤的十三世孙武乙迁到了安阳小屯。晋代以后,由于个别史学家把北蒙的“殷”和“殷墟”混在了一起,所以后人才会误以为是安阳,以讹传讹,才有了今天的殷墟之说。

盘庚是不是迁都于殷墟,至今还没人能够下定论,有待专家学者们寻找更有说服力的史料和证据来证明。但是,不管史实如何,盘庚迁都后商朝社会的稳定和繁华显而易见,他为商朝的巩固和发展所建立的伟大功勋也是不可磨灭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主人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周宣王末年,在“千亩之战”中败给西戎,国势开始衰微。他的儿子幽王继位后两年,都城附近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地震,后来这三条河都干枯了,岐山也崩塌了。臣民们认为这是不好的兆头。果然,幽王不思进取,荒淫无道。他任用善于阿谀奉承的虢(guó)石父等一干小人,人们

  • 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高山流水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高山流水说的是谁的故事?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一起了解一下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吧!高山流水典故出处:说的是谁的故事?"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高山

  • 赵姬简介生平事迹,赵姬的一生有怎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赵姬简介赵姬(―前228年),秦始皇生母,秦庄襄王夫人,赵国邯郸人。原为吕不韦姬妾,被吕不韦献给秦国质子异人,于公元前259年生秦始皇嬴政,异人立其为夫人。其子嬴政即位为秦王,她成为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其为帝太后,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芷阳。赵姬生平故事奇货可居秦昭襄王时,在六国之中,赵国与秦国实

  • 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卧薪尝胆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吧!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卧薪尝胆,读音wòxīnchángdǎ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卧薪尝胆说的是越王勾践的故事!卧薪尝胆成语出处:北宋·

  • 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纸上谈兵说的是谁的故事?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一起来了解一下纸上谈兵的故事吧!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纸上谈兵,读音是zhǐshàngtánbīng,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纸上谈兵的出处: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出

  • 图穷匕见的故事,图穷匕见的故事主人公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说的是谁的故事?一起了解一下图穷匕见的历史典故吧!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主人公是谁?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bǐxiàn,说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

  • 孙叔敖举于海的典故,孙叔敖举于海是什么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学时期,大家都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词语精炼,充分的表达出了一个人若想要完成一番事业必须要经历各种磨难!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流芳百世。文章前面还用了许多名

  • 女相扑是什么意思,女子不能参加相扑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相扑,是日本持续千年的国粹运动,完美呈现力与美之结合。然而,此项运动却有着禁止女性进入相扑台的不成文规定。细看日本千年相扑传统,女性相扑与污名的挂钩和脱离,有着一段非常有趣的过渡。在日本江户时期,有种女子相扑表演叫做「女相扑」,它被视为与舞蛇、杂耍同等级别,仅仅是属于江湖营生表演手段中的一种。其中,

  •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李世民的几个儿子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千古一帝,而他的儿子我们却很少听说。他有14个儿子,但没有一个儿子有一个好的结局,三个儿子被杀,三个儿子自杀,还有三个儿子夭折,还有两个儿子被贬为庶民流放他地,一个儿子被幽闭。下面就来一一介绍李世民14个儿子的悲惨结局。大儿子承乾李世民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所以取名为承乾。他的

  • 齐闵王是昏君吗,齐湣王死得到底有多痛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齐湣王名田地,是齐宣王之子,田氏齐国第六任国君。宣王薨逝时,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大好局面,此时的齐国凭借着强大的军力、国力,在名将匡章等人的指挥下,通过桑丘之战(前323年)、灭燕之战(前314年)和垂沙之战(前301年)等一系列战役,不仅一度吞并燕国,还迫使强大的秦国、楚国称藩,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