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吕蒙之死是什么原因

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吕蒙之死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715 更新时间:2024/1/26 3:46:50

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

吕蒙之死

《三国演义》里名将的死法各有不同,除自然原因死亡(老死、病死)外,中箭致死是最多的,如太史慈、甘宁、庞统、黄忠、徐晃张郃等。其次,有各种死亡,忧死如诸葛亮、陆逊;气死如周瑜、王朗;战死如夏侯渊、典韦;被斩如吕布、关羽;被刺杀如孙策、张飞;自杀如荀彧、姜维。但有一个人的死却非常蹊跷,他就是东吴的第三任大都督吕蒙。

吕蒙死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斩杀威震天下的蜀汉名将关羽,夺回荆州后。跟吕蒙一样,关羽也是死在自己职业的巅峰期攻取襄阳和水淹七军(关羽年轻时曾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文丑,但只是作为一员武将,未亲自统帅大军。关羽死前驻荆州,相当于一方诸侯,掌握着一个集团军)。当一个名将在自己的职业巅峰期斩杀另外一个处于职业巅峰期的名将时,或许他的使命也随之完成了,但吕蒙的死充满着太多的疑惑,让我们不得不去怀疑。

吕蒙究竟是怎么死的?让我们来看看不同的的版本:

一、关羽的亡魂索命。

这是《三国演义》原著里吕蒙的死法。吕蒙尽收荆襄之地后,孙权犒赏三军,大设宴会为诸将庆功。孙权亲自酌酒赐吕蒙,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众将大惊,急救时,蒙推倒孙权,大步前进,坐于孙权位上,两眉倒竖,双眼圆睁,大喝曰:“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侯关云长也。”权大惊,慌忙率大小将士,皆下拜。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众将见之,无不恐惧。罗贯中的这种写法让人着实费解,吕蒙死前举止反常,死后七窍流血,这是典型的中毒症状,怎么会是关羽亡魂索命呢?学过哲学的应该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当物质不存在时,又哪来的意识呢?可能罗贯中是个唯心主义者吧,但古人迷信,信封鬼神也是源远流长的。不过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罗要突出关羽的英雄气,就是死后也有报仇雪恨,就像大家电视剧里看到的,有人要死时威胁对手说:“我死后化作厉鬼也要缠着你”。所以,从吕蒙死的症状可以推断出吕蒙是被毒死的,罗贯中为了神化关羽,于是虚构了关羽亡魂索命这个情节。就算有“因果报应”,但鬼神之说简直是无稽之谈。也就是说罗贯中描述的吕蒙死因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且另有玄机。

二、发病而死。

据陈寿《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权时在公安,迎置内殿,所以治护者万方,募封内有能愈蒙疾者,赐千金。时有针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后更增笃,权自临视,命道士于星辰下为之请命。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从陈寿的记载来看,吕蒙是病死的,也有理论依据,吕蒙16岁时便随姐夫邓当上战场杀敌,可谓少年英雄。此后,跟着周瑜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赤壁之战后,吕蒙已成为周瑜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和未来的接班人(当时周瑜病故时,众人都以为继承人是吕蒙并提前祝贺。当周瑜指定鲁肃时,众将错愕,吕蒙也非常失望。但他迟疑了一会便跪拜鲁肃,其他众将也才跟着跪拜)。

根据吕蒙的生平经历,其早年只是“吴下阿蒙”,却战功赫赫,可以推断出其一定是个勇将,常年征战,哪有不会受伤的。到42岁时,他已经是伤痕累累,身体严重透支了。其实,在关羽夺樊城时,吕蒙就生病了,由陆逊接替,关羽也才放心的去攻樊城。但是,吕蒙在追杀关羽时可是生龙活虎呀,连陆逊的大军都苦苦追赶不上。突然溘然长逝,从道理上说病死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急性病。但吕蒙长期征战,身体硬朗,得急性病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是朱元璋送徐达的那只烤鹅。况且,吕蒙意气用事,一心斩杀关羽,他报的不是孙权,而是周瑜。违抗军令本来就是死罪,更何况还将灾难引向了吴国。所以,不杀不足以平息孙权心中的怒火。再者,吕蒙取了荆州,荆州是什么地方?是威震天下的关羽镇守的地盘;更是周瑜、鲁肃等人一辈子都想取而没能取下的地方,正如庆功宴上诸将说的那样“大都督此战兵不血刃而取荆州,功劳盖过周瑜、鲁肃多矣”,正所谓“功高震主”。

如此违抗军令又功高盖主之人,孙权能容忍吗?但是,孙权知道即使吕蒙违抗军令,但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是吴国人民心中的英雄,就算杀也不能明杀。于是,孙权来了个“一箭双雕”之计,先毒杀吕蒙再召集天下名医为其治疗,来赢取吴国的民心。这也可解释孙权为什么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内殿,一是方便监视,怕其装死;二是做给大臣们看的,好让他们誓死为自己效力。

三、被孙权毒杀。

这是《新三国》里吕蒙的死法。夺荆州后,吕蒙病重,孙权召见陆逊议事。陆逊见孙权之前,孙权让张昭带陆逊看看吕蒙大都督,陆逊一看死了,张昭对陆逊说:“主公让大都督去夺荆州,拿下荆州不要伤害关羽,大都督一意孤行,把东吴逼入危难之中,他的死也算上天报应吧”。听听话里的杀机,张昭的意思是,谁对主公威胁或牵制和不听命令,就和吕蒙一个下场。从陆逊掀开的被子来看,吕蒙脸色铁青、发紫,口角流污。再加上张昭的话,可明显推出:吕蒙因违抗君命,被孙权毒杀。在《新三国》里,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很容易推断出来,因为在吕蒙死之前,剧情做了大量的铺垫。吕蒙攻下荆州后,首先做的就是设坛祭奠周瑜,以报周瑜当年的知遇之恩(而不是报孙权之恩,大忌呀)。然后陆逊传孙权令“夺下荆州后,驻守休养,不能斩杀关羽”,而此时,吕蒙命人关闭城门不让陆逊进城传令,又令人追杀关羽(还让人打着自己的帅旗把陆逊引向相反的方向)。这明显是违抗君命,一心想治关羽于死地呀,把战火引向东吴呀(大忌中的大忌)。

综上所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吕蒙很可能是被孙权毒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违背了孙权的意愿,将祸水引向东吴。这是吕蒙之死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对于蜀国,不是不打而是时机未到,孙吴的国策是联蜀抗魏,而不是与刘备翻脸。但是吕蒙在打下荆州后杀死了关羽(地盘丢了可以再抢,命没了岂能复活),这是曹操非常希望看到的(吕蒙干了“亲者痛,仇者快”之事)。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命运一样,刘备、孙权都不愿意杀他,怕惹火上身,对于关羽也是一样,曹操和孙权都是要地不杀人的策略,或者说,都希望对方杀关羽,与刘备结仇,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所以,这是曹操要求曹彰将关羽逼入吴军包围中的原因;也是孙权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的原因将祸水引给对方。

从这方面来说,吕蒙是“自作孽,不可活”了。因为对曹操和孙权这对老油条来说,他们都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价值,就像当年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时知道曹操对于曹魏的价值一样。但不同的是,诸葛亮当年略施小计,让关羽守华容道,而关羽念旧情放走曹操,使周瑜之计未得逞;而此刻吕蒙却意气用事,违抗命令,执意追杀关羽。相比之下,曹操此时要高明很多,对徐晃下令:“对关羽残军,只追不击;对关羽,不杀不伤”,多像当年的诸葛孔明呀。此时,真替吕蒙冤呀,关羽是谁呀?是战无不胜的战神,是天下无双的名将。杀了他,自己就是天下第一名将而扬名天下了,面对如此大的诱惑,世人恐怕都是欲罢不能呀(曹彰其实更有机会,只是被徐晃拼死拦着才未杀成)。可以说,是吕蒙自己的欲望杀死了自己,战胜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为欲望去死吧。可是,为了自己一时的欲望而身首异处也太不值了吧。相比于垂钓高手司马懿,吕蒙此时太短视了,为了虚名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太可惜了(哎,好死不如赖活着)。

二、是报周瑜而非孙权。《新三国》这点表现的特别明显,吕蒙是周瑜提拔的,对周瑜忠心不二,但是对孙权就隔着一层了。而皇帝希望每个人都对自己忠心,而不是只忠心于某位大将,这是作为将领的大忌呀。周瑜只是吕蒙的前任Boss,而孙权才是他俩的终极Boss,吕蒙却偏偏犯浑,为了死去的前任Boss而得罪了现任的Boss,不死于非命才怪。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永远是在外将军死于非命的潜理由,哪个君王都不会允许不听话的将军的,将军是家将,是唯主子之命是从的。吕蒙对孙权已经是阳奉阴违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不传到孙权的耳中,他的身边是不可能没有皇帝的耳目的。

四、拥兵自重、功高震主。

吕蒙是大都督,总管东吴的所有军队,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孙权是东吴的国君,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枪杆子出政权”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所以,要三权归一。孙权一直比较压抑,因为前有周瑜的赤壁大捷,后有吕蒙夺回荆州,个个都战功赫赫,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万一这个大都督对自己不满,“兵谏”不是没有可能的,况且,吕蒙还抗命不遵,假以时日,那还得了。所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再次上演。似乎历史上的名将都逃不过这个定律,但吕蒙冤在此时还未到“兔死狗烹”的地步,毕竟此时天下三分,还不是“清君侧”的时候。或许有人会说,孙权可以来个“杯酒释兵权”呀,不一定要致吕蒙于死地呀。但情况有所不同,此时关羽已死,他知道关羽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他认为杀了吕蒙,关羽的大仇也就报了,再加上自己的求和与诸葛亮的劝谏,刘备心中的怒火也就消了。但东吴终究没有摆脱这趟浑水,因为他太低估刘备了。刘备此时是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和当年哪个东奔西走的织席贩履之辈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况且他以“仁义”立于天下,关羽之死,为了面子,为了做给天下人看,就算马革裹尸也要伐吴吧。

所以说,吕蒙比前辈晁错死的要冤,晁错的战功无法与吕蒙相提并论,只是力主削藩而引发“七王之乱”。二人死前都把祸水引向自己的主公,而被自己的主公杀死后也未平息生前带来的祸患。古人打仗向来寻求“师出有名”,吴蜀两国在政治上只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而如果有一方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两国交兵也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吴蜀两国迟早要干一仗)。而此时,关羽的死只是为刘备出兵找到了借口,而吕蒙只能做那只“替罪羔羊”了。一代名将吕蒙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斩杀蜀汉名将关羽,致东吴于水火,而招来杀身之祸,死于非命,让人扼腕叹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羊献容的资料生平,皇后羊献容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中文名:羊献容国籍:西晋→前赵民族:汉族逝世日期:公元322年职业:皇后相关事件:五废六立籍贯: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谥号:献文皇后起初,贾皇后被废死,孙秀决定给晋惠帝立一位新皇后。羊献容的外祖父孙旗是孙秀同族,他的儿子也多与孙秀结交,于是在永康元年(300年)立羊献容为皇后。但是将要入宫

  • 陶渊明怎么死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陶渊明怎么死的?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是个代表主要有《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关于他的故事,我们最为熟知的就是不为五斗米这药。那么,性格如此清高的陶渊明,究竟是怎么死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于是毅然辞官,回到了家乡,跟夫人翟氏一起过着自耕自足的小农生活。最开始的时

  • 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画蛇添足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以后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画蛇添足这句成语,比喻有的人自作聪明,常做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办糟了。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画蛇添足,语出《战国策齐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意思:人心不足蛇吞象:或为巴蛇吞象。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下句:元

  • 历史上书圣是谁,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抗日战争的英雄人物故事,整理了7个抗日英雄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荧屏上,每天都播放着各种抗日战争剧,那抗战期间,都有哪些抗日英雄呢?抗日英雄背后都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整理了7个抗日英雄的故事:1、抗日英雄杨靖宇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

  • 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多尔衮是如何败给皇太极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多尔衮简介,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十分得宠,因此他曾经很有可能当上皇帝,不过最终还是败给皇太极。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

  • 涿鹿之战简介,涿鹿之战是怎样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的历史君主为了争夺江山社稷必须通过战役,这样的“传统”从古至今,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黄帝和蚩尤为了争夺适于放牧和耕种的土地也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的涿鹿之战是一场非常有名的战役,它的发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呢?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发生的时间据说至今500

  • 彭雪枫将军简历生平,彭雪枫将军是怎么牺牲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彭雪枫简历,彭雪枫是我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长征和多次重大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新四军最高将领之一。彭雪枫投身革命20多年,被毛泽东和朱德赞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照1907年彭雪枫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的一个农民家

  • 白帝在历史上是谁,白帝城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导读:白帝是谁?白帝在上是指白帝城,是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时所建。那么白帝城在哪里?白帝在历史上是谁?白帝就是公孙述。历史上的白帝城,是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时所建。公孙述字子阳,所以白帝城也叫子阳城。这个人很有政治才能,年少时曾为当地太守所重用,治下兼摄五县,竟能做到“政事修理,奸盗不发,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