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 一共经历几个阶段呢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 一共经历几个阶段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306 更新时间:2024/1/11 12:39:07

三国乱世有如过往云烟,那样多的风云人物,如今也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冒出一个问题:这三国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形成期(初期)

人们平常总说赤壁之战的结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全面。赤壁之战前,鲁肃入荆,诸葛亮入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的缔结,成功地打胜赤壁之战后,三股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的鼎足,应该说是形成了。但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却还要往后推几年。

之后,刘备得荆州,取蜀,与孙权重分荆州,取汉中。鼎之西足才算铸就,地域上的三足鼎立局面第一次形成。

但第一个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延续多久就被打破。关羽北攻樊城襄阳,中原震动,江东恐慌。曹孙两家合作,共同击败关羽,吴方夺了原蜀汉方控制的荆州地域。刘备伐吴,夷陵战败。于是便形成了第二次鼎立局面,也就是后来比较稳定的鼎立局面。

鼎立形成期,也就是初期的结束,三国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曹魏以曹丕去世为结束,孙吴以陆逊火烧连营为结束,蜀汉以白帝城托孤为结束。

二.延续期(中期)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集团都不满足于既定的鼎立形势。他们既渴望延续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统一。这种渴望实际上在鼎立的初期就开始了,但在中期表现的更明显。

但在三国中期,各国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敌国,而在于自身的变化。各国的第一代菁英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集团内部的实力和活力如何经受时间和人事变迁的考验,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三国实际上都成功解决了。东吴的孙权,因为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也因为他强壮长寿,这个时期不需要考虑过渡问题。曹丕的继承人是曹睿,这在当时也几乎是无可选择的人物。不过曹睿是个优点缺点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反倒压抑了他的缺点,使优点得以发挥,所以曹魏集团也得以平稳过渡,继续保持了它的优势。

当时最成问题的是蜀汉。刘备的继承人可以三选一,但刘理刘永太小,只能选较大的刘禅。但刘禅的才能属于中下水平,除了为人宽厚可以称道之外,实在不是理乱之才。但刘备采取了高超的补救措施,刘禅只继承了名义的权位,实际权力都交给了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三国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执政的时代,最小的蜀汉反倒成了最强的一国。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

三、打破期(后期)

在三国鼎立中期存在的权力交接和新陈代谢问题,在三国后期继续存在,而且此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长时期的三足鼎立本身,也在消磨着人才的意志,使晚出的人才和前两期相比,明显不如。

魏国曹睿死后,君位传给了不知来历的幼小儿子,执政大权交给了纨裤子弟曹爽,曹魏集团的实力从此便衰落了。在三个国家中,它是首当其冲衰落的。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继续采用刘备的权力交接方式,军政大权交给了当时最有影响力和能力的蒋琬,并以仅次于他的费文伟为辅,军事方面,则名将姜维逐渐得到重视。所以在诸葛亮身后的十余年中,蜀汉依旧是小而强的国家。只是好景不长,蒋琬死后,后主刘禅开始亲政,没有才能的人拥有了权力,蜀汉内部的实力和活力便打了打扣。费文伟死后,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也很快走向衰落。

东吴方面,在孙权死后,幼子孙亮继位。孙亮此人虽然聪明过人,但毕竟没有经验,没有威望。所以孙权也学习刘备,把国家大权实际上交给了最有能力和影响的诸葛恪。但诸葛恪也是个优点缺点很明显的人,孙权的眼光毕竟不如刘备。诸葛恪北伐失败,很快倒台,吴国便成了几位权臣依次表演的舞台。直到暴君孙皓继位,才扭转了主弱臣强的局面,转向暴政时期,东吴集团由此也衰落了。

三国集团既然次第衰落,那么鼎足而立的闷葫芦便会很快打破。能够打破这个闷葫芦的,不可能是这三个衰弱的老集团,只能是新生力量。现在我们研究一下,三国中哪一国是培育新生力量的温床?

蜀汉,第一任领导人刘备,虽然属于枭雄奸雄类人物,但一向有仁德爱民的好名声,并有此方面的作为。他招揽的部下多以忠诚著称。第二任领导人诸葛亮,是法家和儒家的结合体,他提拔任用的人物除了才能之外,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忠诚为国。他身后的蒋琬、费文伟、姜维等人,基本上延续了他的治国思路。所以,在蜀汉,奸雄逆臣,没有生存的空间。在他们内部,不可能蜕变出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

东吴,第一任领导人孙权和最后一任领导人孙皓,是两个暴君。一前一后,有效地扼制了奸雄逆臣的发展,中间时期的几个权臣,最后都死得很惨。所以,吴国也不具备产生新集团的条件。

最后便是曹魏了。这个集团在最初,就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奸雄手腕著称,首任领导人曹操最善于此道,第二任曹丕也毫不逊色。他们上逼故主汉帝,内逼宗族兄弟,对臣民则采用严刑峻法,刻薄无恩。由于自身立国之道的局限性,魏国内部一向就没有大讲忠君爱国的风气。虽然由于传统的惯性出了不少忠臣,但也给奸雄们创造下了学习的榜样。所以,司马氏能够在魏国崛起,实在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曹魏集团,本来就是培养奸雄逆臣的沃土。

加之曹魏本来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这个国家内部新诞生的奸雄集团,也因此具备了最强的实力。灭蜀之战,实际上是司马氏集团的工作,而因为魏国尚在,功劳便记在了曹氏名下。司马氏最后彻底打破了三足鼎立的闷葫芦,一统天下,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标签: 刘备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年羹尧为什么会死心塌地为雍正效力?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在《雍正王朝》里,年羹尧是雍正帝当四阿哥时的奴才,雍正帝能当上皇帝,年羹尧出力甚大。而在历史上,雍正帝和年羹尧的关系,和电视剧里所表现的差不多,但有出入。年羹尧一家是怎么成为胤禛(雍正帝未即位前称胤禛)奴才的呢?那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康熙帝封为雍亲王。此时,太子胤礽被废,胤禛有了夺嫡

  • 晋平公之子:晋昭公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晋昭公,春秋,历史解密

    晋昭公(?—前526年):姬姓,晋氏,名夷,按先秦贵族礼制,男子用氏不用姓,昭公自称晋夷,姬夷一词属于后世杜撰。晋平公之子。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526年在位。六年卒,子顷公去疾立。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年)昭公为恢复霸业,与齐国争夺霸主,召开平丘之会,会见刘子、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

  • 古人自杀前的诡异现象 为何死前都要脱鞋放好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自杀,历史解密

    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就想不开要自杀,有的是迫不得已,有的就是因为想不开,说起他们自杀的方式,也是花样百出,有的人选择上吊,有的喝毒药,有的跳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跳河自杀的人,他们会有一个动作,就是会把自己的鞋子脱掉,然后整齐的摆在岸边,这个动作虽然普通,但是有着

  • 都是蜀汉重臣,法正为什么没有诸葛亮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法正,三国,历史解密

    法正是蜀汉历史上仅有的十二位得到追谥的大臣之一,被称为刘备的“谋主”。法正在蜀汉文臣中的政治影响仅次于诸葛亮,《三国志》则是将法正与庞统放在同一列传中记载。但奇怪的是,相比较诸葛亮、庞统、五虎上将这些蜀汉的核心重臣,法正在民间的知名度却相差很多,以至于在成都武侯祠中都没有法正的塑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 商鞅变法规定,在17岁后,禁止父子兄弟同宅居住,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古时讲究聚族而居,四世同堂,数代不分家,但商鞅变法却规定,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父子兄弟就不允许居住到一起,这是为何?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这是商鞅变法第二个阶段里的规定,国家强制各家分户,父子不得同居一室,兄弟要各立家业,聚户为村,聚村为市,商鞅此举有何意

  • 三国正史斩杀敌方大将最多的人?并非吕布,也并非关羽、赵云,那么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吕布,赵云,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力卓越者不少有。那些个历史名人,他们都是因自己的实力才流传于后世,毕竟没有一番作为的人怎么可能被人们所敬仰呢!就比如说历史上的狄仁杰,就是个放羊的,最后仍然被武则天发现,最后辅佐武则天治理朝政,这充分说明了只要你有实力,哪怕你就是个放羊的也会被伯乐所发现,怕就怕的是找回去也真是个放

  • 三国时期曹魏的“五子良将”,为什么没有大将李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李典(生卒年不详),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李典是曹魏的一员大将,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两军对抗,李典带领家族的人以及所辖部队运输粮食布匹,以此相助曹操。袁绍被打败以后,曹操任命李典为裨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年)秋,李典跟随曹操一起征讨韩遂、马

  • 汉朝才出现纸,战国为何就有了“纸上谈兵”这个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背后的典故流传非常深远,每次谈起都会把矛头直指战国时期的赵括,但是问题来了,中国历史上,直到汉朝才出现纸,这和赵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两百年呢,难道赵括穿越了?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历史错误,第一,我们容易把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当成纸张的发明;第二,纸上谈兵最开始并不是专指赵括的。纸我们现

  • 道光有什么过人之处?乾隆和嘉庆为何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氏·旻宁,也就是说之后大伙儿熟识的道光皇帝,道光始终衣食住行在祖先的高分之中,对比于康熙皇帝、乾隆帝王、嘉庆,大伙儿对道光的掌握并非很深。我觉得,道光最初并不是叫旻宁,道光原先的姓名叫绵宁,可是因为和祖上有矛盾,以便忌讳,因此更名称为旻宁,那样的状况古时候是很平时的事儿。道光能够说成我国进到

  • 为什么宋江死后 梁山好汉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报仇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水浒传,历史解密

    在《水浒传》中,宋江被毒杀后,梁山好汉并没有一个人高举义旗,为宋江报仇,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孤掌难鸣,不是兄弟们不讲义气,实在是群龙无首,再者宋江死的时候,兄弟们有官做官,有田耕田,有的云游四方,有的投身庙宇,可以说,朝廷分封之后,梁山泊众兄弟都散了。像极了《红楼梦》中的“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