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常遇春杀降俘虏是真的吗?明朝常遇春常茂是怎么死的?

常遇春杀降俘虏是真的吗?明朝常遇春常茂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41 更新时间:2023/12/28 8:52:28

常遇春

常遇春从25岁起追随朱元璋,征战15载,至40岁暴逝塞北。纵观他的一生,常遇春从来不是一个完人,曾经杀过降兵;但他从来都是一员名将,一位从未败过的名将。

常遇春杀降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叫做杀降,按照语义来说,杀就是杀人的意思,降在军事上一般都是投降之意,组合在一起就是杀投降之人,杀俘虏。那么,常遇春杀降也好理解了,就是常遇春喜欢杀投降之人,喜欢杀俘虏。

常遇春喜欢杀降的事情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呢?按照明史记载,1359年的时候,常遇春辅佐朱元璋攻克九华山之际,陈友谅有将近3000人次成为了朱元璋军队的俘虏。然后,这3000多人就走到了时间的尽头,当天晚上常遇春就违背了徐达的意愿,私自将这3000多个降卒给杀掉了,还丢在了一个大坑中,埋了。

只不过,按照常遇春的为人作风,并不是轻易杀人之人,因此我们有理由可以推断,常遇春的这个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一,虽然是降卒,但是谁能说的准他们不是诈降;第二,就算全然归顺,保不准这些人在看到陈友谅得势后是否会临阵倒戈;第三,养这些降卒需要粮草,但是军队的粮草来之不易。也许上述理由都不是常遇春的考虑范围,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常遇春的杀降问题。

身为将士、身为将领、身为将军,杀人在所难免,但是常遇春杀的人比别人多一些,因为他杀降、还屠城。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历史记载,在明史常遇春传中写道,朱元璋曾经写书劝告常遇春说,如果你把整个城的人民都杀了,就算地再多,没有人住里面,没有人生活,这城最终也只会变废城,这地也终将荒废。由此可见,常遇春真的是杀降过还屠城过的。

但是就这样给常遇春定罪,认为其嗜杀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这些被常遇春屠城的城市中,这里面的平民都是极度不配合,甚至还反抗的,为了安抚将士,就让将士对这些平民进行了抢的政策。

实际上,常遇春在经过朱元璋的劝说之后,放弃了屠城的想法,但是仍旧气愤那些极力反抗自己的平民,于是就有了“此地刁民,实在该杀”的喟叹,谁知手下的将士还以为这是常遇春下令屠城的指示,就对整个城池进行了屠杀行为。等常得知消息制止的时候,手下的将士已经杀了方圆十里之内的平民了。

因此我们只能大致目测常遇春一生到底杀了最少也有1万人次,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常遇春怎么死的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朱元璋还曾对人言道:“朕东抚高丽,西抵吐蕃,北际沙漠,南来交址、占城,莫不稽首奉命,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而言王(常遇春)葢居其七八”

可见对于常遇春的死,朱元璋还是十分悲痛的。再看当时的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还需要多次用兵。朱元璋没必要在此时自毁臂膀,那么常遇春又是怎么暴逝的呢?

作为一军的统帅,常遇春却总喜欢冲锋陷阵。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当时常遇春“拜谢”,可是到了战场,依然我行我素,“单骑突其阵”。在二十几年的征战中,常遇春多次负伤,加上不停的征战,居无定所,食无定时,身体可能积劳成疾,一直处于亚健康。

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而柳河川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7月间虽然气温较低,但昼夜温差极大。

而常遇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患上了“卸甲风”而暴死的。可以想象,柳河川地区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气温凉爽,他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引发“中风”之疾;连带着多年伤病,身体达到了极限;加上大军远征,没有良医,遂不治身亡。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金瓶梅的作者真的是王世贞吗?王世贞生平事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学识、文才、气节,王世贞身上无一不具备,其不间断的创作给后世留下了无数传世典籍,此外,一直有传言称金瓶梅也是其笔下作品,那么该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流传至今,名满天下的《本草冈本》,其与王世贞之间也流传着一段令人心酸的渊源。当时李时珍写完该书,四处求人未果,正愁无人刻书出版,正巧有人建议他去求助文坛之

  • 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为什么称“三宝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时间早几十年,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郑和是太监,人称三保太监。本姓马,小字三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

  • 荀彧的生平事迹简介,荀彧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yù),为东汉末年的战略家,为曹操阵营下的谋士,其拥有政治远见,才能出众,是辅佐君王的好帮手,为人正直也很忠诚。而且为曹操举荐多位才能之人,但是最后却因太过直白为曹操疑虑。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荀彧简介和荀彧的生平故事。荀彧于公元163年出生于颖川郡,其父为因为忌惮宦官而让荀彧娶了唐

  •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有哪些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时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风运用和航海气象预测等方面的技术和航海知识,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

  • 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戊戌六君子当年被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指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斩杀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然而事实上,所谓“戊戌六君子”,唯有谭嗣同一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因何而死,且确实愿意为之而死。所谓“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谭嗣同、康广

  • 阎立本的作品有哪些,阎立本对绘画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最擅长人物肖像画,长于刻画人物神貌,阎立本的作品以笔法圆劲,气韵生动著称,看阎立本的话能感受画中人的性格特点,亦能感受画中人的喜怒哀乐,可谓是人物肖像画的巅峰之作。阎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其在绘画上的成就很高,擅长画道释,人物肖像,山水,台阁,鞍马等,其中以道释人物画最为出彩

  • 什么是钱学森之问,钱学森对中国的贡献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温家宝看望钱学森钱学森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

  • 谭嗣同故居在哪里?谭嗣同的生平故事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谭嗣同故居同样是书生救国,稍早的曾国藩走到了传统“人臣”道路上的最高阶段,而菜市口引颈待戮的谭嗣同,则有一种以身殉道的悲壮。这种悲壮,终结了湘学“经世致用”精神在传统道路上的努力,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全过程,大英雄郑成功生平事迹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郑成功康熙皇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但清朝早期官方仍把郑成功视为叛国或海贼。郑成功(1624.08.26-1662.0

  •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何看不起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曾国藩(左)与左宗棠左宗棠是清朝末期十分著名的一个军事将领,但是左宗棠之所以可以取得他人无法企及的成就,不仅仅与他个人的个人能力以及天赋有关,他的老师在他的政治生涯当中,也是举足轻重的,而左宗棠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曾国藩自幼便在学习方面显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