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又没有大雁住在上面,也不在险峰之上,为何西安佛塔叫大雁塔?

又没有大雁住在上面,也不在险峰之上,为何西安佛塔叫大雁塔?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02 更新时间:2023/12/31 10:24:59

大雁塔坐落在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也就是今西安市和平门外,和唐代大明宫遗址遥遥相望。

在经历了1300 多年的风雨侵袭和战火劫难之后,六朝古都西安的众多宫馆楼台,已然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唯有大雁塔仍然昂首挺立,在世事巨变中笑看沧海桑田。

(大雁塔鸟瞰图)

那么,大雁塔上并没有大雁住在上面,而且又不在险峰之上,没有大雁飞过。这座塔,为什么叫“大雁塔”呢?

先说“塔”,在我国历史上,原本无“塔”,更没有关于“塔”的文字。直到汉明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佛经的传播下,才有了“塔”“佛塔”“宝塔”等称谓。在《说文解字》中,“塔”被解释为“西域浮屠”,于是后人多把“浮屠”称作佛塔。

随着佛教的日益兴起,佛塔也越建越多。最初的佛塔功能单一,只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发展到后来,佛塔才被用于供养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遗体。

大雁塔的修建及得名,也正是和唐代佛教兴盛有直接的关系。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繁荣,开放程度最为全面的城市。据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内有各种寺庙80多座,僧侣数千人。

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养育之恩,将隋朝修建的无漏寺,改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取名“慈恩寺”。

建成后的慈恩寺,地处长安城东南的晋昌坊,占地近400亩,相当于整个晋昌坊面积的一半。“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可容纳僧侣近400人。

慈恩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遥望终南,俯瞰曲江,烟水明媚,风景秀丽。寺内还留有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不少壁画,这些都为慈恩寺增色不少。

(玄奘剧照)

在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后,为表彰他为佛法传播所做的卓越贡献,提高慈恩寺的知名度,朝廷诏令玄奘及其随行僧人从弘福寺移居慈恩寺。据相关文献记载,玄奘一行进驻慈恩寺之时,朝廷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不但用了近千辆彩车开道,数百个伞盖、佛像殿后,还邀请了长安城内的所有僧侣沿途诵经。

整个长安城内万人空巷,百姓争相目睹这一宏大场面。就连皇帝和后宫妃子,以及皇子等都登上城楼观看。

玄奘到了慈恩寺后,一心扑在翻译经书上,同时还创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但同时,玄奘又面临另一个难题,那就是从印度带回来的大量佛经和佛舍利保存困难,“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

于是,公元652年,玄奘向唐高宗附图表上奏,请求在慈恩寺端门之阳,造石塔一座,妥善安置经像舍利。

唐高宗最初认为工程太过浩大,加上财力困难等原因,予以了否决。后经玄奘多次上奏,高宗终于恩准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五级砖塔。

玄奘亲自主持了这座佛塔的修建,他依照西域佛塔的形式,砖表土心,只修了五层,并取名为慈恩寺塔。在其后的数十年间,这座塔一直叫做慈恩寺塔,或者称之为慈恩寺浮屠。

(唐高宗剧照)

那么,慈恩寺塔又是如何变成了现在的大雁塔呢?

关于大雁塔的得名,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其一,源于佛教的传说。

据唐代高僧道宣在《释迦方志》一书中说,“帝释峰前有雁塔,其缘乳经”,具体出自于《大唐西域记》中“雁为比丘落命”的故事。

故事说,佛教在印度原分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是原始落后的教派,所以开三净食,也就是喜食三种净肉,而慈恩寺僧众恰好修习小乘法。

一天,该寺的饭僧由于没有弄到肉而唉声叹气,时有比丘见天空双雁飞鸣,遂思念:“若得此雁可充饮食。”忽有一雁堕地下自陨。众曰:“此雁垂诫,宜旌彼德。”大雁的这个举动,让全寺僧人大为感动。他们为了纪念这只据说是菩萨化身的大雁,改信了大乘教, 并将慈恩寺塔改名为大雁塔。

其二,来源于“雁塔题名”。

自唐神龙年以来,凡进士及第,皆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这是因为唐朝的进士十分难中,每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而及第者往往只有十几人。

因此,但凡进士及第的学子,往往难掩心中喜悦之情。

相传,在神龙年间,有一位学子考取进士后,兴奋地跑到慈恩寺下挥毫泼墨,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塔身上。至此后效仿者众多,成为一种时尚,并受到皇家的推祟与肯定。就连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在20岁中进士后都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在慈恩寺下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种活动后来被朝廷定为正式的官方仪式,凡是录取进士的学子,皇帝都要亲自在慈恩寺塔南边的曲江赐宴,然后新科进士们“皆于雁塔下题名”。

就这样,随着后来“雁塔题名”这一典故的出现,以及活动的固定化,“雁塔”也就逐渐成为慈恩寺塔的固定称呼。到宋代时,已将慈恩寺塔明确地称为“雁塔”了。

后来,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叫做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大唐西域记》《旧唐书》)

标签: 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史上最“皮”皇帝,为何说万历帝朱翊钧是宅男始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翊钧,明朝,历史解密

    这次咱们讲讲这个最皮的皇帝,史称大明“万历中兴”的万历帝朱翊钧。终于在1563年作为幼童的万历皇帝坐上了天下男人梦寐已久的天下第一把交椅,龙椅。因为当时年幼所以呢,朝政有母后李太后,能臣张居正合力主持,明帝国蒸蒸日上。一晃就是十年“万历中兴”由此而生,不得不说这十年也是明朝最后的光芒,张居正功不可没

  • 他是“北地三才”之一,写的一手好文章却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地三才,南北朝,历史解密

    名门之后温子升,小时候跟随名儒崔灵恩、刘澜学习,本身非常聪慧,加之勤奋好学,成年之后博览群书,能写出一手风格清婉的好文章,小有名气,与邢邵、魏收一同被称为“北地三才”,备受世人赞赏。公元516年,温子升22岁,东平王元框广招文士,想要从中选择御史。当时参加应试的有八百多人,但只有温子升、卢仲宣等二十

  • 他是历史上最惨的皇太子 等了大半生还两次被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皇太子,清朝,历史解密

    因悲生爱,恩宠而立储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时,皇后赫舍里氏诞育皇子,由于难产,在两个时辰后的申时便去世。由于赫舍里氏跟康熙皇帝的感情极好,两人从小就是一起长大的,可以说赫舍里氏是康熙皇帝的初恋。正所谓爱屋及乌,又因为赫舍里氏的离开,康熙皇帝把对赫舍里氏的爱也

  • 秦国谋士聪明忠心,因一条马鞭被对手利用,最后被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国,历史解密

    李白有诗云:“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从这句诗来看,仿佛赠给别人“绕朝鞭”是勇敢的行为,事实上,秦大夫绕朝正因为赠给别人马鞭而无辜死去。这事得从晋国大夫士会入秦国说起。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士会被派往秦国迎接晋襄公的庶弟——质子公子庸回国为君。不料,士会到秦国后,晋国卿大夫赵盾立年幼

  • 秦始皇地宫入口已经找到,不开挖秦始皇陵的原因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秦始皇地宫,秦朝,历史解密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我们都知道史记成书于西汉时期,根据史记的记载,两千年来人们

  • 为何说襄城公主的一生过得很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襄城公主,唐朝,历史解密

    襄城公主,《新唐书·公主传》载为唐太宗长女,生母不详,生年不详。原本襄城作为唐太宗的长女本该更容易得到父亲的关注,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史书的记载,直到襄城表现出自己拥有格外出众的品行后,唐太宗这才留意到了这个女儿 。而这样一位各种行为举止堪称楷模的公主自然能搏得皇帝的称赞,于是就像汉和帝让皇后贵

  • 明嘉靖皇帝老师张居正纵欲过度死 死后被撤销谥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明朝,张居正,历史解密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评价如此之高可见不是一般的人物,不仅是两位皇帝的老师,在嘉靖皇帝年幼的是很,还辅助朝政,可见朝廷的信任及地位。但是对与张居正的死亡,众说纷纭但野史却说张居正死于纵欲过度……要知道,明朝(1368-1

  • 中国古代眼光最好的三位女子 最后飞上枝头变凤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古代,女子,历史解密

    现如今,女子在挑选丈夫时,除了关注他们的家世背景和学识才华外,还会考虑这人是否是“潜力股”。何谓“潜力股”?就是指现在虽然平凡,但未来前途光明,有发展潜力的人。如果具备这样的潜质,即使家境一般,女子也会嫁给他。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三位女子发现了“潜力股”,最后飞上枝头变凤凰。第一位,娄昭君。娄昭

  • 刘邦虽然缺陷不少,但他也有过人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邦,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刘邦和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对著名的宿敌,他们共同担任主角,在以秦朝末年天下纷乱为背景的舞台上演了精彩绝伦的好戏。其实,如果单从二人的身份、条件以及能力等因素来考量,项羽无疑是更加优秀的那个,他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出身相当不凡,此外,他从小学习武艺,“力能扛鼎”,他的勇武和直率也令他深得军中士卒们的支持

  • 徐世勣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为何还能名列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徐世勣,唐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徐世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作为隋末唐初的风云人物,徐世勣(被李渊赐姓李,所以又叫李世勣,因避讳李世民,故又叫李勣)一生充满了传奇,从一介白丁,最后成为大唐帝国的英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二十三位。众所周知,能不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