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黄花岗起义领导者,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

黄花岗起义领导者,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394 更新时间:2024/2/18 4:05:25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简介

甲午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已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杰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第一枪谁开的?黄兴

黄花岗起义经过结果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经3个月的筹划准备,黄兴于8日在香港召开统筹部发难会议,将在广州举事的时间定在13日,并拟分10路进攻。由于温生才行刺孚琦,广东当局加强了戒备,加之部分款项、枪械未到,原定计划被迫延期。

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广东当局已风闻起义,加强了防备,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变得越来越不利。26日晚,黄兴召集会议仓促间决定起事。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准的大队亲随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东奔西突,终因兵力严重不足而溃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逃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被捕杀,死难的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揭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多少"富二代"

百年沧桑,回望辛亥,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强邻虎视,民不聊生,内忧外患与日俱增。凡有志之士,无不主张推翻封建专制,革除暴政,通过建立民主共和来拯救中国。他们以飞蛾扑火般的坚定与决绝,选择了牺牲和革命,在那个黑暗和绝望的年代里,为中华民族寻唤着光明、希望与重生。

1911年4月27日(农历辛亥年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发动了广州起义,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革命志士以及海外留学生在黄兴带领下,强取两广总督署,与清军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后,终因寡不敌众,革命失败。事后革命党人潘达微冒险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广州东郊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实际死难者,数倍于此)。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这样评价广州起义:“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据史料记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七十二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这些19世纪“80后”海归均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

林觉民:“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1911年4月24日夜,香港临江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从广州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志士的林觉民,在屋里来回踱步,思绪万千。自己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可上有年迈高堂,下有弱妻稚子,自己却将奔赴起义,生死未卜,想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可是既已决心“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就义无反顾。在留给父亲的《禀父书》中,因不忍风烛残年的年迈老父,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同时,还得劳神读信,故只写了寥寥数语:“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在写《与妻书》时,“泪珠和笔墨齐下”。曾经花前月下的美好,此时已成“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追忆。今天再读《与妻书》,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与对爱妻的缱绻深情两相交融。带着为自由而战的慷慨激昂,带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缠绵悱恻而又大义凛然。这种“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壮烈情怀,在百年后的今天变得似曾相识却又遥远陌生,想来不禁让人顿时心生万千感慨。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幼时过继给叔父林孝颖为子。其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儒生,以诗闻名于时;嗣母黄氏生性善良仁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也算是书香门第,家境优渥。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13岁时,他应父命参加童生考试。但林觉民此时的志已不在功名而在救国,他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便掷笔而去。

1905年,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后称“全闽高等学堂”)。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苏报》《警世钟》这样的进步书刊,他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林觉民性格刚直,善于言谈,不畏强权,大器早成,在同学中颇具威信。全闽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叶肖韩曾意味深长地对林觉民的父亲说:“是儿不凡,曷少宽假,以养其刚大浩然之气。”一次,林觉民在闽县城内七星庙作“挽救垂亡之中国”的演讲,激动之处,拍案捶胸,声泪俱下。全闽大学堂的一个学监恰好在场,听罢感慨道:“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林觉民渐渐对官立学堂的陈腐守旧心生不满,而力赞邹容在《革命军》中所提倡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闽县(福州)城北创办了一所私立小学,又在城南创设了一家阅报所,其间收纳了许多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这样的进步读物,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在自己家中,林觉民办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家庭女校。他首先把自己的新婚妻子陈意映动员起来,又发动堂嫂、弟媳、堂妹等亲友家属十余人入学。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国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礼教。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她们纷纷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成为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自费留学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这是一所由日本民主革命先知福泽谕吉创办的著名大学。到日本后不久,他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期间撰写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反对君主立宪,主张革命,实行共和,并出版《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两本译著。在留日学生中,林觉民与林文、林尹民(觉民堂弟)的才学引人注目,又都是福建侯官同乡,且同居一处,故有了“三林”的称号。

彼时身处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听到的都是国内时局动荡、起义失败的消息,在他们之中弥漫着一种消极颓靡的情绪。林觉民鼓舞大家,国内时局危在旦夕,我们既然是革命志士,就应该站起来仗义执剑,戮力同心,以死报国。只有这样,才可能拯救中华于水火。1911年初春,病中的林文收到黄兴的信件,称“事大有可为,请偕同志来”,顿时大感振奋,即刻召开了支部会议,决定与林觉民等一起回国筹备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广州起义爆发,林觉民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原计划十路人马一起进攻,由于谋划协调不周,最后只有黄兴所率的第一路义军毅然举事。当义军攻到总督衙门时,两广总督张鸣岐早已闻风逃跑,起义军举火焚烧了总督衙门后,遭遇清水师提督李准亲率的援军。在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被一颗流弹击中,满身是血,力竭被俘。

被俘后,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提审林觉民。林觉民拒绝下跪,气宇轩昂,坐地侃侃而谈,纵论世界形势和革命道理,奉劝清吏革除暴政,尽早建立共和政体,英雄本色尽显无遗。水师提督李准为之动容,下令去掉镣铐,搬来椅子让他坐下讲,始终未曾打断。后来林觉民虚弱难撑,无法言语,仍向李准要了纸笔,以书代语。张鸣岐不禁感叹:“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

林觉民慷慨就义时,年仅24岁。

方声洞:如花生命,终为革命绽放

黄花岗烈士方声洞为了寻求救国之道,17岁就赴日留学,投身革命,是中国同盟会的首批会员,广州起义牺牲时年仅25岁。

方声洞,字子明,福建闽侯人,1886年出生于一个福州富商家庭。父亲方芷亭,曾任桐乡县令,后经营转运公司,经常辗转各地,思想开明,对晚清政府的腐败专制十分不满。方声洞的伯公当时虽为朝廷官员,也思想开明,清正廉明。方声洞的兄弟姐妹中共有7人赴日留学、1人赴法留学,其中6人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方家是真正的革命家庭。其兄方声涛后来一直追随孙中山坚持革命,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8年,方声涛募捐继建黄花岗烈士墓园,使其初具规模。园中所立“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其上隶体碑文即为方声涛所书。

方声洞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志向高远,长于演说。听其演讲,声情并茂,慷慨激昂,闻之莫不感慨涕泣。虽出身富商家庭,却自小鄙视浮华,生活简朴,行不坐轿,食不嗜精。他在十几岁时就对他人说:“劳则习苦,俭则不匮,吾辈志吞逆胡,来日艰难,正未有艾,今不勖励,他日何能与士卒忍饥劳涉险阻乎?”寥寥数语,尽显少年英雄的鸿鹄之志。

1902年,17岁的方声洞随兄姊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成城陆军学校读书。次年,沙俄侵犯中国东北边境,激起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抗俄运动,方声洞与其兄方声涛加入了“拒俄义勇队”(后更名“军国民教育会”)。1904年,恶邻日俄为争夺他们在东北地区的利益在中国的黑土地上燃起战火,腐败无能的清廷选择了保持中立。方声洞异常悲愤,“逢人便痛论国事”,认为不彻底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实行民主共和,中华便无崛起之日,必将永为刀俎之下的鱼肉,任人宰割。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20岁的方声洞随其兄方声涛、姊方君瑛加入同盟会,成为首批会员。

加入同盟会不久,因母亲去世,方声洞返回福建老家守孝。清廷专制下的压抑与闭塞,与海外同志的山海隔绝,让他陷入难以名状的苦闷与焦虑。他出尽家中所藏书籍,在家乡办起了书报阅览所,传播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的先进思想。1906年,方声洞返回日本,拟再入成城陆军学校学习军事。但摇摇欲坠的清廷担心这些留日的青年人起来造**,便与日本政府协商,规定中国的自费生不得在日本学习军事。这令他大失所望,但他革命的志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为了推翻清廷的专制暴政,他又考入日本千叶医学校,志在掌握化学知识以制造炸弹,效力革命。

1911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在日本的方声洞被福建同志推选为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支部长的职务,以接替即将回国参加广州起义的林文。方声洞对准备回国参加广州起义的在日同志说:“诸君不许吾同死耶?是焉置我也。我虽不才,习医数载,颇自信有得。义师起,军医必不可缺,则吾于此,亦有微长,且吾愿为国捐躯久矣。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意?”壮士为革命抛洒热血、慷慨赴死的凌云壮志,跃然于言语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双十协定主要内容有哪些?双十协定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署《双十协定》在68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五),国共签署《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在重庆曾家岩桂园张治中寓所客厅内签订。双方代表王世杰、张治中、邵力子和周恩来、王若飞在纪要上签字。《双十协定》即《国民政府

  • 袁世凯复辟和取消帝制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人物,他在915年12月称帝,建立了中华民国。那么,袁世凯他为什么要在当时称帝呢?下面,小编将带大家去看看这一历史悬案的个中缘由。说白了,不为别的,就是被孙中山逼的。想当初,孙中山当上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却无力推

  • 火把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火把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民俗文化和节日,火把节就是很多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火把节当天,人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个传统节日。而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很多人都知道彝族火把节,但是,火把节不止是彝族的节日,火把节还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

  • 圣手书生萧让人物生平,圣手书生萧让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圣手书生萧让,位列第四十六位梁山好汉,星号地文星。萧让会写如今天下盛行的四家字体(苏东坡、黄鲁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体),人都唤他做圣手书生。梁山受招安后,攻打辽国、田虎、王庆时,萧让一直在队伍之中。萧让最后在蔡太师家做了门馆先生。以下情节根据120回本概括,百回本内无征田虎、王庆部分,简本系统中的

  • 秦朝的李斯是如何死的?李斯被满门抄斩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生于楚国上蔡,官拜秦国左丞相,亦是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主要作品有《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李斯师从荀子,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极力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

  • 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水战的故事,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两支势均力敌的部队:一支是以陈友谅为首的队伍,占据着以江州(九江)为中心的湖广、江西等广大区域,国号大汉;另一支是以朱元璋为首的部队,占据着以集庆(今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安徽一带的广大地域,国号西吴。两支队伍为了争夺天下,在长江中下游多次

  • 谷寿夫简介,南京大屠杀首恶谷寿夫被枪毙经过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谷寿夫,日本陆军中将,侵华日军乙级战犯,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日本冈山县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曾参加日俄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派往中国,在华北他就纵容部队烧杀劫掠。淞沪会战期间率军绕道杭州湾登陆。1937年12月12日率所部由中华门侵入南京,并伙同第16师团、18师团、114师团等制造了南京大屠

  • 三国董卓是怎么死的? 董卓是被吕布杀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公元192年5月22日),别名董仲颖,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官拜太师、相国,封爵郿侯。董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协众,睚眦之隙必扳,人不自保”;用搜括来的钱财,整日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董卓遭到李肃等人的突袭,向吕布呼救,当场被杀,并诛连三

  • 郭松龄是个怎样的人?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郭松龄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后人如何评说这些都是不标准的,所以应当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人,来看看他眼中的郭松龄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人选最好就应该是张学良了。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与郭松龄也是亦师亦友的至交好友。《少帅》中黄品沅饰演郭松龄郭松龄当初在奉天讲武学堂任教,而张学良正好也在这里学习。虽然郭松

  • 晁盖的性格特点,晁盖的绰号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晁盖晁盖的一身集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不作第一人,可乎?晁盖,山东省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财主。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喜欢刺枪使棒,身强力壮,不取妻室,终日打熬筋骨。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一日,村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