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毛泽东刻苦读书的故事

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毛泽东刻苦读书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02 更新时间:2024/2/19 17:51:05

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和图书馆结下了“良缘”.1912年秋,他退出湖南省立一中以后,就一心一意地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湖南图书馆藏书丰富,毛泽东初到图书馆时,看到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各种中外书籍,便下定决心,尽量多读一些。他每天吃完早饭,就匆匆忙忙地来到湖南图书馆,有时他来得太早,馆里还关着大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是第一个进馆看书的人。他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夺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图书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中午常饿着肚子不吃饭;有时口袋里有钱,就到街上买几个烧饼充饥,这就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休息时间了。

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毛泽东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一天。在北风怒号、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看书坐久了,脚冻得发痛,他除了活动活动两脚,仍然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书本上。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研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黎勒的《名学》,卢梭的《民约论》等十八、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蒙学者的代表性著作。此外还读了一些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作品和世界地理、历史书籍;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大地图,并联系实际很有兴趣地加以研究。通过半年图书馆的自学生活,他不仅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坚定了为解放穷苦的群众而奋斗的决心。

这是毛泽东学习生活中收获最大、很值得纪念的半年。后来他友人叙述了这段难忘的记忆时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1918年10月,毛泽东来到北京,当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助理员。他在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但能珍惜分秒的时间,如饥似渴地研读着介绍各种新学说的报章、杂志和书籍,获得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新知识。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来到北京,虽然工作十分繁忙,还是像青年时代一样,利用点滴时间看书学习。二十多年里,他经常到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处借书,进行学习和研究。读书学习是毛泽东最大的嗜好。据不完全统计,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进城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

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进城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以后直至1966年9月,他先后从北京图书馆等单位借用的各种图书达二千余种,五千余册。1974年一年,借用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书刊就有近六百种,一千一百余册。毛泽东的学识虽然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走到哪里,总是把自己爱看的书带到哪里,另外又常常到当地的图书馆去借书。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中山的故事,孙中山小时候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童年时要做洪秀全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夜,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日后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这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

  •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邓小平一生有哪些传奇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邓小平的故事故事一:五块银元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

  •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红军北上夺取的泸定桥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

  • 成吉思汗的资料介绍,成吉思汗的死因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

  • 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ldquo

  • 埃及艳后的故事,克里奥帕特拉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说到克里奥帕特拉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感到陌生,但是一提起她的外号“埃及艳后”,你肯定会恍然大悟,她不就是曾经以自己惊人的美丽、出众的才华和令人倾倒的魅力,先后征服了罗马历史上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恺撒和安东尼的埃及女王吗?在当时罗马帝国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以个人的力量使埃及国

  • 刘备是如何建立蜀汉政权?刘备是怎么成为蜀汉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像孙权那样继承了父兄的大片地盘。但他以独特的济世情怀和人格魅力,汇集了一大批当世精英,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拥有了三分天下。一、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刘备能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信义招揽人

  • 宰相房玄龄很怕老婆吗?房玄龄为什么怕老婆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

  • 南明战神史可法生平简介,怎样看待史可法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史可法死后,福王政权失去了唯一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从此,各路兵马或降清清军势如破竹,长驱直下,顺利地占领了南京,福王逃出不远,被清军抓住,后来被杀死。同甘共苦史可法,河南人,明末军事统帅,他为人正直、做官廉洁的人。率兵打仗,他总是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们没吃饱他不肯先吃饭,士兵们没有御寒的衣服

  • 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王谁更有气节? 曹操刘备孙权谁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人讲究一个气节,尤其是古代士子,这会被看成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事情,因此才会有“杀身成仁”、“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等说法。但在三国鼎立之前,有一个特殊现象,将军士子改换门庭是家常便饭,有人说成是一种投降文化。实际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