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握中悬璧,授权读史发布。百年东吴连载11
刘繇为孙策所败后逃出曲阿,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跑到哪去。
首先江北是不用考虑的,九江和庐江都是袁术的地盘,徐州又兵祸连连,他只能选择江南。
此时丹阳郡已经基本被孙策势力占领,而笮融受到孙策的压力在丹阳站不住脚,也被迫向西逃亡豫章。
另一方面,曲阿所在的吴郡也不是能长久立足之地,如今曲阿丢失,而孙策已经侵入吴郡,对于自己的故乡,孙策肯定是志在必得。况且有兵权的吴郡都尉朱治也是孙策的铁杆,这个地方肯定是呆不住了。
这样一来,刘繇就只有两个选择了,一是东边的会稽郡,二是西边的豫章郡。
刘繇最初决定去会稽郡。下定决心后,刘繇立刻前往长江边的丹徒。
可是丹徒在曲阿以北,而无论会稽还是豫章都在吴郡之南,他为什么要南辕北辙呢?
这就涉及到前文中埋下的一个伏笔,因为刘繇是有水军的,可能就是吴郡本地的水军。
之前虽然在牛渚之战中遭到一些损失,但并未伤筋动骨,他的水军主力始终都没派上战场。孙策的姑姑担心了半天,但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刘繇就是捏在手里不用。
如果他能不那么轻敌,多重视一下制江权,不让水军主力闲置,而是全部派往主战场的话,说不定孙策就过不了江了。
事到如今,这支宝贵的水军只剩下最后一个作用了,那就是逃跑,这就是刘繇前往长江边丹徒的原因。
不过当他对身边的人表示前往会稽的决定后,许劭却提出了反对。
许劭这个人让刘繇信任有加,他倒也并非浪得虚名,还是有些真材实料的,比如这次他的分析就非常有道理。
他认为:会稽郡殷富,孙策必然不会放过,而且又远在海角,到时候被堵住就跑不了了。还不如到豫章郡,那里北连豫州,西接荆州,可以向刘表求援。而如果能联系到兖州的曹操,尽管去中原的路被袁术隔断,曹操也会愿意营救,毕竟袁术是两家的公敌。
许劭的分析颇有道理,他准确预判了孙策接下来的行动,成功避开了孙策的锋芒,为刘繇续了命。
最终,刘繇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丹徒乘船后突破了孙策军队的封锁,溯江而上抵达豫章郡,在彭泽暂驻,后来在这里焕发了第二春。
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驻彭泽。(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刘繇的逃亡影响巨大,看长官弃城逃跑,江东各地官吏也纷纷效仿,孙策兵不血刃占领了不少地区。
孙策到了江东以后,非常重视收买人心,一开始百姓恐惧,毕竟他的身份是袁术的侵略军,但孙家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很快就有大量百姓前来劳军。
等局面差不多稳定下来。孙策又命陈宝将自己的家眷从阜陵接到江南,这下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初孙策离开袁术之前,对他说回到吴郡能凭着家族积累的关系人脉招兵三万,他还真不是吹牛。
孙策下令,如果刘繇、笮融的旧部愿意归顺则欢迎,若愿意回家为民也不强求,结果参军者非常踊跃,仅仅十天就征召了两万大军。
目前孙策总兵力大约在三四万左右,他认为已经足够扫荡江东,因此就让周瑜率领自己的部曲回丹阳去了。
接下来孙策的目标就是故乡吴郡了,他的对手是吴郡太守许贡。
最初吴郡太守是盛宪,后来盛宪因病离职,许贡才升任吴郡太守。
许贡是个野心家,他先是杀掉了与袁术争夺九江失败的周昂和周㬂兄弟,他们在前往家乡会稽郡途中路过吴郡,结果遭到杀害。由此可见,许贡很可能对会稽郡也有野心,因此才会杀戮当地大族成员。
之后为了将吴郡彻底控制在手里,许贡开始清除异己。不过他却选错了目标,从后续发展来看,他最该对付的是吴郡都尉朱治,但许贡却把老领导盛宪视为最大的威胁。或许在他看来盛宪名望太高,只有他死了,自己才算彻底坐稳了太守。
幸好有名士高岱相助,盛宪才躲过一劫。
然而此时许贡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他根本无力抵挡孙策的大军,请降似乎已经是唯一的出路了。
但是还没等孙策亲自出马,就有人把这件事办好了。
之前朱治提前把孙策的家人从曲阿接走保护起来,这次又是他提前行动。
朱治虽然远在江东,但他对孙策的一系列规划非常清楚,当初他还曾劝孙策尽早行动,因此他提前有所准备也不意外。
为了配合孙策,朱治在吴郡南部的钱塘起兵讨伐太守许贡,许贡仓促应战,试图在由拳进行阻击,最终被朱治大败。
为了表彰朱治的功绩,孙策封他做吴郡太守,之后他在这里干了三十年。
这下许贡已经彻底没有立足之地了,只好放弃吴县,向南跑到乌程投奔严白虎。
当时吴郡除了严白虎还有一些豪强,各自拥众万余人割据自保,这也是吴郡最后一股敌对势力。
关于严白虎的身份,在朱治的传记中将其称为山贼。
贡南就山贼严白虎。(三国志吴书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而传统看法,大多认为严白虎是山越。
那么严白虎到底属于什么成分呢,是山越族的贼寇吗?而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困扰东吴多年的山越究竟是什么。
山越最早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汉灵帝时期,建宁二年(169年),丹阳太守陳夤击溃了山越。
丹阳山越贼围太守陈夤,夤击破之。(后汉书灵帝纪)
后汉书直接把山越认定为贼了,这一点和三国志一致。那么这是说山越和山贼是可以等同的两个概念吗?
其实并不是,山越顾名思义是生活在山中的古越人后裔,正因为他们生活在山中,和外界有一定隔绝,因此在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有一定差异。而进入平原生活的越人则早就被汉人同化了。
这里要注意,山越并不代表落后,事实上他们的发达程度和汉民相差无几,已经有了冶炼铜铁的能力。
总而言之,山越是一个中性词汇,不是说只要是山越就一定是野蛮落后,更不一定是贼寇。
然而山贼的范围就要广泛得多了,只要是啸聚山林的贼寇都可以称为山贼。
比如张嶷平定广汉和绵竹的山贼,这里属于益州,不是越人活动的区域,这里的山贼不可能和山越有什么关系。
由此可见,山越并不等于山贼,二者只是有一定的交集而已。只不过因为山越对东吴造成很大麻烦,因此官方史书才会称之为贼。
然而严白虎还有另一个称呼,裴松之称他为宗帅,那么这个宗帅又是什么呢?
臣松之案:......于时强宗骁帅,祖郎、严虎之徒,禽灭已尽,所馀山越,盖何足虑(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注)
所谓宗帅,就是宗部之帅。宗部就是以宗族为基础组成的兵民一体的集团,他们有自己的武装 , 不受州郡管理 , 不服徭役,有相当的独立性。
也就是说,宗帅相当于割据一方且规模不算太大的豪强,而在民族成分上则没有严格规定。
后来曹操勾结丹阳宗帅费栈,让他煽动山越在东吴内部制造动乱,最终被陆逊讨平。这个费栈很明显是汉人,如果他自己就是山越的话,那何谈让他煽动山越呢?
所以宗帅不一定是山越,其中的汉人豪强也不在少数,二者同样存在一个交集的关系。或许有少量山越民族的宗帅,但并非宗帅都是山越人。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严白虎的成分吧,他是山贼吗?从东吴的角度来看他肯定是,这个没什么疑问。
同时他也是宗帅,也就是吴郡南部的豪族首领。
那么他的民族属性呢,他是汉人,还是山越呢?
这一点我还是倾向他是汉人豪强,因为在裴松之口中,和严白虎并列的祖郎,很可能就是汉人,他和费栈性质类似,后来袁术联络他让他拉拢山越,这样看来严白虎应该也是如此。
另外,许贡毕竟也是一郡太守,失败后投靠当地汉人豪强倒也正常,投靠山越人成何体统?
总而言之,严白虎应该就是个割据一方的汉人豪强,和困扰东吴多年的山越完全是两个群体。
对于严白虎,吴景认为应该立即攻打,毕竟他接纳许贡,摆明就是跟孙家为敌。不过孙策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也体现出了他的深谋远虑。
孙策认为:严白虎这等贼寇胸无大志,没有什么威胁,迟早会成为阶下囚,现在应该抓住时机进攻最后一个目标会稽郡。
这就是孙策的高明之处,严白虎等豪强虽然总人数不少,但都是乌合之众,而且没有统一的指挥,他们自保尚且不足,根本没有偷袭本方后路的胆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尽快把会稽郡收入囊中,免得生出变数,到时候再收拾严白虎等人也不迟。
就这样,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即将对最后一个目标会稽郡发起进攻,平定江东之战也进入了下半程。
会稽郡的局势和吴郡相比没有那么复杂,这里只有会稽太守王朗。
不用怀疑,就是《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得坠马身亡的王司徒。
不过这位王朗,却并不是小说中那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士,事实上他颇有才干,而且军事素质也不弱,一度和孙策打得有来有回。
王朗是受陶谦举荐,朝廷任命来到会稽做太守的,起先他确实势单力孤,不过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孙家的死对头周昕。
当时周昂和周㬂已经被吴郡太守许贡所杀,周昕是周氏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个了。孙策对江东的野心不是秘密,而周家和孙家打了好几年,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他必须早做准备。
为此,周昕一回到老家会稽,就迅速和太守王朗走到了一起。
周昕是会稽郡的地头蛇,王朗能够与他合作,势必事半功倍。
会稽郡本来就是江东大郡,按华歆的说法,会稽的综合实力是要强过豫章的,或许这就是刘繇最初选择会稽的原因,他认为王朗可以抵挡孙策的兵锋,只不过许劭劝阻了他。
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不过刘繇不能去会稽是怕跑不掉,他有其他选择,但是王朗身为太守,又是受朝廷任命牵制袁术的,他肯定不能弃官逃跑,更何况他认为凭借会稽郡的雄厚实力,也不见得就不能和孙策掰掰手腕。
于是王朗拒绝了手下功曹虞翻出逃的建议,而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着积极的准备。
王朗的军事部署比较主动,他没有死守会稽郡治山阴,而是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把防线北移到会稽和吴郡交界处的浙江(今钱塘江)。
在浙江南岸有一座要塞名叫固陵(今杭州滨江区西兴古镇),是当年范蠡所筑,王朗希望凭此将孙策大军挡在会稽境外。
浙江東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於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水经注)
王朗这个部署可以说非常具有前瞻性,因为孙策一方也早就在为南下会稽布局了。当年孙坚外出征战,他的弟弟孙静留守故乡,在这期间,孙静聚集起五六百人的队伍,都是孙家亲属以及乡里乡亲,他们早就等着孙家军杀回故乡了。
这次孙策来取江东,提前派人通知孙静,两方人马很快集中在钱塘。
可以说,如果不是王朗动作够快,孙策可以立即渡过浙江南下,那样失去天险的王朗就确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王朗在固陵的防守确实给孙策制造了很大麻烦,他渡江强攻,几次都没有得手。
汉朝时杭州一带海岸线远比今天靠西,因此固陵几乎扼守着南下的唯一路径。
眼看战局陷入僵持之际,孙静提出一个建议,他常年在吴郡和会稽郡一带活动,对周边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
他认为:王朗据险固守,短时间难以攻破,而浙江上游数十里有一处查渎,从那里渡江南下,可以出其不意,到时让他为先锋,必获全胜。
查渎在今杭州萧山区西南不远处,距离王朗驻军的固陵并不太远,如果明目张胆地进行军队调动,肯定瞒不过对面的王朗军。
为了掩人耳目,孙策心生一计,于是假意下令说:“近日来雨水浑,许多饮用了污水的士卒开始腹痛,应该赶快准备几百个瓦缸将水沉淀至清澈。”
他这样大张旗鼓地散布消息,就是为了迷惑王朗军,让他们觉得对方军中发生疫病,从而放松警惕。
到了傍晚,孙策又下令点起大量篝火,造成全军主力仍在大营中的假象。
王朗果然中计,丝毫没有防备。
这一计是模仿当年韩信偷渡阳夏,奇袭安邑一战。后来徐晃偷渡蒲坂津,司马懿偷渡辽水,其战术核心思想都与此大同小异。
夜半时分,孙静领着先锋人马偷偷前往查渎,顺利渡过浙江,袭击了高迁屯。
高迁屯位于今杭州市萧山区东北不远处,拿下这里,就可以阻断王郎军撤往大本营山阴的归路。
王朗闻讯大惊,令周昕迎战,在这最后一战中,周昕被当场斩杀,至此周氏三兄弟先后死亡,会稽周氏也一蹶不振。
此战大败王朗过后,会稽郡北部核心地区尽数为孙策所有,王朗走投无路,只好出海逃跑。虞翻劝他逃往广陵,其目的是方便逃往中原。
不过王朗看到一个著名方术士王方平在记录中写了一句话“疾来邀我,南岳相求”。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但王朗却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坚信一定要往南走。虞翻没办法,只好陪他去了会稽郡南部的东冶(今福州市一带)。
可能王朗是被打怕了,到了东冶以后,他还不放心,想继续往南走,要到交州去。看他这么执着,虞翻终于忍不住劝道:“你找了半天南岳,南岳在荆州又不在交州,去那干什么呢?”王朗这才打消这个念头。
一开始东冶长商升不愿接纳王朗,或许是因为惧怕孙策吧,结果虞翻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他开了城,大概是用唇亡齿寒一类的理由,虞翻作为说客的本事可见一斑。
然而孙策的打击也即将到来,他先派永宁长韩晏向东冶发起进攻,韩晏不是对手,很快被击败。为了尽快结束会稽郡的战事,孙策又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贺齐,孙策刚来会稽郡的时候,就将其举为孝廉,而看中的就是他的军事能力。
当初贺齐平定山岳贼寇,在郡内声名鹊起,于是孙策令他继续攻打东冶。结果商升一听贺齐的名字就吓住了,立刻打算开城请降。
不过当时东治城内也不是铁板一块,张雅、詹强二将杀死商升,之后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继续对抗贺齐。
会稽太守本是王朗,不过现在他已经成了丧家之犬,也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詹强已经明目张胆自称太守了。
王朗觉得再在东治城呆下去也没有意义了,跑又跑不掉,于是干脆出城去见孙策了。孙策一番斥责后,却也没有过多为难他。
再说东冶的战事,当时贺齐兵少,硬碰硬不是叛军对手,结果贺齐用计让张雅与他的女婿起了冲突,随后趁势将其击溃,詹强等人闻风丧胆,也率众投降了。
这一战大获全胜,但是在孙策的传记中,却出现了他屠城的记录。
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这一纪录仅出现在孙策传记中,王朗、贺齐的传记则没有出现,而资治通鉴干脆把屠城的字眼省去了。
虞翻追隨营护朗,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降。(资治通鉴汉纪第五十四)
那么屠城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发生呢?我认为应该是没有的。理由有二。
第一,孙策赦免了王朗,而东冶也是主动请降的,完全没必要再进行屠城。
第二,按照贺齐传记的记录,孙策本人似乎就没参加东治之战,仅靠贺齐一个人就把问题解决了。
事实上,“屠”这个字并不只有杀一个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屠,刳也”,也就是破开、剖开之意。
在某些语境下,“屠”和“破”的意思是相同的,并不是屠杀的意思。
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汉书项籍列传)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是没有在咸阳屠城的,这里应该就是破的意思,而孙策亦是如此。司马光没有采信这一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至此,会稽郡境内的战事已经宣告结束。除了情况比较复杂的豫章郡以外,丹阳郡、吴郡和会稽郡基本已经为孙策所有。
在狭义江东的概念下,是不包括豫章郡的,因此可以说此时孙策距离将江东收入囊中,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了。
目前三郡中所剩的抵抗力量大概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太史慈为首的刘繇残余势力,他盘踞在丹阳郡西部泾县一带,自称丹阳太守;另一部分就是严白虎等地方豪强。
孙策先拿太史慈开刀,他亲征泾县,将太史慈生擒并收服,随手又在陵阳消灭了老对手祖郎,至此丹阳郡彻底平定。
接下来就是吴郡各路豪强了,在连番打击下,乌程县的邹他和由拳县的王晟分别被剿灭。
这让严白虎惊惧不安,于是派弟弟严舆前去求和。结果严舆这个军中有名的猛将被孙策所杀,严白虎军中丧胆,最后全军溃败,严白虎则投奔故友许昭。
程普提议继续进攻许昭,但孙策表示说许昭之前帮过旧主盛宪,这次又是帮老朋友,是丈夫所为,就不为难他了。想必孙策是觉得严白虎已经失去威胁了吧。
不过严白虎此后虽然确实消失在历史中,再无什么作为,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影响力就不在了,孙策终归还是为这次大意付出了些许代价,这是后话。
其实,孙策渡江以来势如破竹,连刘繇和王朗这样的刺史太守们都不堪一击,何况是这些地方豪强,他们有什么底气跟孙策对抗呢?
原来,他们的抵抗并不是个人行为,因为他们背后是有支持者的,初步平定江东后,孙策又遇到了新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