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末势力鲜于辅,推翻公孙瓒统治的重要力量,袁曹争霸中倒向曹操

汉末势力鲜于辅,推翻公孙瓒统治的重要力量,袁曹争霸中倒向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金牌娱乐酱酱 访问量:1118 更新时间:2024/1/25 23:11:33

汉末三国时期不仅有二袁、曹、孙、刘这些比较大的军阀,还有很多比较弱小的、影响力较低的小势力。这些势力在大军阀的倾轧下很难独立生存,不过有的时候也能在特定情况之下发挥出特别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历史走向。下面小编要介绍的就是汉末一支不太强大,也不太出名的势力——鲜于辅,他是推翻公孙瓒在幽州统治的重要力量,在曹操与袁氏争霸时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为故主报仇的幽州从事鲜于辅

鲜于辅并没有被朝廷或者其他有实力的军阀任命为州牧、州刺史、郡守这样的地方长官,也没有一呼百应的豪侠之名,他能够在汉末历史上发挥作用,最大的契机是源于幽州牧刘虞与奋武将军公孙瓒之间的矛盾。

二者矛盾由来已久,在面对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态度上,刘虞以安抚为主,公孙瓒则极为强硬;在对袁术的态度上,二人也有分歧,刘虞不顾公孙瓒的反对派兵与袁术联合,公孙瓒抢先一步派从弟公孙越与袁术联合,还扣押了在袁术身边的刘虞的儿子刘和;公孙瓒与袁绍为了争夺冀州、青州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也引起刘虞的不满。双方的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导致刀兵相向。

刘虞是率先发难,还抓了一个好时机,奈何他的军事能力实在太过于弱鸡,反而被公孙瓒击溃。公孙瓒先是抓住刘虞当傀儡,正赶上董卓去世,李傕郭汜控制的汉室派人拉拢刘虞,公孙瓒就直接干掉刘虞,自己全权控制幽州。

公孙瓒表面上在幽州的权重增加,实际上为自己埋下覆灭的祸根。首先刘虞在幽州的名望非常高,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乌桓人,都比较认可刘虞在幽州的统治。公孙瓒杀死刘虞,自己的名望会受到巨大打击;其次公孙瓒没有及时妥当的善后工作,反而对幽州世家大户进行残酷地统治,遏制世家的力量。公孙瓒在幽州的名望跌进了谷底,不久后也受到强烈的反弹。

幽州从事鲜于辅、齐周与骑都尉鲜于银率领州兵对抗公孙瓒,鲜于辅等人又联合阎柔招揽鲜卑、乌桓等势力,组成一支成分较为复杂,但目的很单一的联军。鲜于辅联军击败公孙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又吸收袁绍部将麹义以及刘和(刘和从袁术处逃离,又被袁绍扣留)的部队,与公孙瓒作战中接连取胜。

鲜于辅联军直接打破了公孙瓒的野心,动摇了公孙瓒的后方,将公孙瓒势力压缩到易京一带。终于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袁绍大举进攻并且消灭公孙瓒,保证幽州暂时的安稳,加上部分青州和并州,就是所谓的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

鲜于辅在袁曹争霸中做出的决策

公孙瓒失败后,袁绍名义上是将幽州收入囊中,但是鲜于辅联军也有一定的力量。鲜于辅在联军当中声望最高,于是自领渔阳太守,以田豫为长史(边境郡国的郡丞就是长史),算是独立于袁绍的一支力量。而此时北方的格局进行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消灭吕布;建安四年曹操以帮助袁绍的旗号背刺袁绍,结果因为袁绍及时消灭公孙瓒而失败,不过还是消灭了倾向于袁绍的势力眭固,袁绍和曹操的全面战争已经呈现端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两个北方的庞然大物真正地碰撞在一起,也牵连到一些其他势力。

幽州在东汉的北方,渔阳在幽州的北方,可以说是身处边陲,距离官渡战场还是比较悬远,这或许是鲜于辅拥有选择的权力的原因。此时渔阳距离曹操势力范围完全被袁绍势力隔绝,而袁绍的力量又远远强于曹操,按理说鲜于辅应该站在袁绍一方。但是田豫非常看好曹操,认为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曹操,鲜于辅又十分信任田豫,于是也站在曹操一方。

鲜于辅亲自到曹操这里投诚,帮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对于鲜于辅这种在地方有影响力,同时也有自己的力量的人物,曹操也是能够给出一个宽松的待遇,比如臧霸、昌豨、李通等人。鲜于辅也是如此,曹操让鲜于辅回到渔阳,继续镇压、安抚幽州地区,在客观上也是保持鲜于辅的偏向独立势力的性质。等到曹操陆续击败袁尚、袁谭、袁熙、高干以及亲近袁氏的三郡乌桓,彻底地控制河北地区之后,那么鲜于辅自然就没有脱离曹操的空间和动机了。

鲜于辅的后续事迹

鲜于辅在汉末三国的性质类似于臧霸、李通、张燕这些人,可能在出身上要强一些,起兵的原因也更加名正言顺,是以刘虞从事的身份为刘虞报仇而起兵。鲜于辅在《三国志》当中没有个人列传,其事迹都是分散于其他人的传记中。

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经过长期的经营终于进位魏公,有一套别于汉朝的政治体系。在形式上,曹操本人当然不会主动提出要进位,而是由很多臣子联名上表请求进位,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政治作秀。在《劝进魏公表》中鲜于辅的身份为建忠将军,排序是在第十位,还是比较靠前的。当然劝进表章中的排序肯定不能完全代表在曹操集团中重要程度的高低了。

曹操去世后,曹丕即魏王位,然后取代刘协开创曹魏,成为曹魏第一个皇帝,也开了狭义上的三国时期。曹丕没有曹操那样的威望,他需要对外发动战争提高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让政权更加牢固。相对于蜀汉来说,进攻东吴的成本和风险都更小一些。曹丕在位时期基本上是与东吴进行战争,对蜀汉反而是拉拢和安抚。蜀汉也没有余力对曹魏发动北方,双方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鲜于辅就作为使者到蜀汉进行示好和劝降。

三、曹魏的敌人不惟蜀汉和东吴,还有北方的鲜卑。鲜卑大人檀石槐去世后,鲜卑就陷入分裂的局面,曹魏对鲜卑的态度也是拉拢一批打击一批,轲比能就是被打击的对象之一。田豫介入鲜卑内战,保护素利对抗轲比能,轲比能给鲜于辅写信倒苦水,鲜于辅向朝廷上报,朝廷令田豫对轲比能稍加安抚。不过轲比能和曹魏还是时战时和,最后被曹魏刺客韩龙刺杀。这些都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鲜于辅在汉末三国时期还是比较活跃的,公孙瓒的实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鲜于辅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曹操与袁氏势力的战争中,鲜于辅听从田豫选择弱势的曹操一方,也为自己换来生存空间和政治权益。在曹丕时期,鲜于辅仍然活跃于外交活动中。可惜鲜于辅没有传记,其他事迹缺失,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标签: 公孙瓒曹操汉末袁绍曹魏袁术

更多文章

  • 刘备为什么不救援被困的公孙瓒?只因为公孙瓒做了这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娱三三三标签:刘备,公孙瓒,袁绍,曹操,太守,汉朝,三国

    历史犹如滔滔江水,淘尽了许多英雄,只留下了最后的王者。公孙瓒拥有一个天胡的开局,出身贵族人家,长得又高大帅气被涿郡太守看重,招为女婿,从此进入官场顺风顺水。公孙瓒教育也是非常好的,他拜了当时庐江太守卢植为老师,卢植实力可不一般,剿灭了庐江一带的南蛮叛乱,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公孙瓒在他那里求学,约到了

  • 刘备投公孙瓒后,为何公孙瓒却将赵云“支走”,“分配”给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黄元说体育标签:刘备,公孙瓒,赵子龙,袁绍

    与谋士不同,一个武将能不能打,上了阵就一清二楚,不是那么容易“怀才不遇”。公孙瓒认得赵云,赵云也曾随公孙瓒征讨,按理说,赵云的武艺人品,公孙瓒应当是看在眼里的,赵云本应是一块“宝”。然而,刘备投公孙瓒后,公孙瓒却将赵云“支走”,让他做了刘备的主骑。以赵云的勇猛,让其留在身边,随从作战不好吗?为什么公

  • 公孙瓒傲慢失礼,赵云绵里藏针,小说为什么要抹去赵云一件大功?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公孙瓒,赵子龙,刘备,袁绍,关羽

    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赵云的出身描述基本都是一致的:此公一开始投奔的是公孙瓒,但是看公孙瓒难成大事,就找机会离开,并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毅然追随,从此不离不弃。公孙瓒是刘备的同学,关系也很不错,《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自然不能写“瓒遂骄矜,记过忘善,多所贼害”,当然也没有写他对赵云

  • 曹操有战将千员和公孙瓒单挑,有多少人能20回合内斩杀公孙瓒?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曹操,公孙瓒,吕布,许褚,袁绍,文丑,典韦,艺术家,汉朝,三国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主公们大多是在中军大帐内指挥,很少上战场厮杀。但是也有少数几个主公,战力高强,多次在战场上和别人单挑,如孙坚、孙策、公孙瓒、刘备等人。其中公孙瓒的战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曹营有战将千员,如果他们和公孙瓒单挑,有几个人能在20回合内杀了公孙瓒呢?依据演义中相关内容,分析如下,只有两

  • 解析东汉战争:袁绍界桥大战!神将麹义击溃公孙瓒,打残4万大军

    历史解密编辑:娘惹烹饪标签:袁绍,公孙瓒,袁术,董卓,刘表,孙坚

    公元191年,七月。袁绍顺利将冀州收入囊中,坐拥河北最大的一块地盘。先看看当时的天下局势。董卓已经退守长安,袁绍刚刚吞并冀州,刘虞则坐拥幽州,公孙瓒占据右北平。洛阳以南方向,袁术占据荆州最繁华的大都市南阳,孙坚则以阳城为大本营提领豫州刺史,协助袁术防卫豫州。四方乱象之际,后方的荆州却被刘表成功的收入

  • 公孙瓒犯下什么大错,他最终被袁绍攻灭和一个人的死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山海藏意深标签:袁绍,曹操,太守,刘虞,汉朝,公孙瓒

    #历史开讲#袁绍之后打赢了决定河北归属的界桥大战,详见这篇:袁绍中部:取冀州,空手套白狼的经典案例(袁绍具不具备名将的水准?)袁绍站住脚后,河北官吏又重新倒向了这位东汉末年最大牌、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随后双方在青州战场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决双方是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揩和臧洪(臧洪的事迹可以移步这篇:

  • 他是袁绍手下得力武将,击败拥有白马义从的公孙瓒,结局惨淡

    历史解密编辑:朝夕搞笑官方标签:袁绍,公孙瓒,白马义,文丑,颜良

    谈及著名的《三国演义》,谈及罗贯中以长篇历史小说为形式展现出来的三国志历史故事,我们所想到的远不止那些浩荡的历史战役,在漫长的故事中,各种各样、形象各具特色的诸侯与将领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三国史中最不乏各种出色的武将与谋士,但是对比一些名震海外的有名人士,更有一些功绩颇高、却被我们遗忘在了史书中的角

  • 公孙瓒手下一小将,曹操却当他是宝,连诸葛亮看见他都要流口水!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公孙瓒,曹操,诸葛亮,刘备,赵子龙

    公元189年,自董废少帝,立献帝以来朝政方面完全是由他董卓一个人说了算!190年,天下英雄忍无可忍,由曹操号召天下18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面对群雄讨伐董卓虽有三姓家奴吕布的护佑,但依然抵抗不了天下众英雄的进攻!191年,董卓所部被联军孙坚击破!董卓退守长安,不过此时,董卓却中了司徒王允的反间计(以

  • 语不惊人死不休:新三国的雷语都有哪些?刘备两句,公孙瓒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魁哥说历史标签:刘备,董卓,陈宫,蜀汉,汉朝,公孙瓒,新三国,曹操手下,语不惊人死不休

    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距离现在过去29年了,但是它却依旧受到老少爷们的热爱,热度丝毫没有减弱,和《三国演义》原著一样,已经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然而,时代在发展,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名著不可能只拍一部,2010年《新三国》电视剧出世。人们便将老版三国和新三国进行对比,发现新三国之中的不足之处很多,其

  • 刘备的选择:为什么他并未在公孙瓒的兵败时提供援助?

    历史解密编辑:旧史新侃标签:刘备,袁绍,袁术,刘表,汉朝,公孙瓒,曹操手下

    公孙瓒与刘备,两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各自在三国的舞台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关系曾经围绕着互敬互惜的词句,一时之间似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离开了公孙瓒,甚至在公孙瓒兵败之时,他并未出手相救。对于这一事件,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刘备离开公孙瓒的原因,从实际情况看,是权谋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