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封假信,使徐庶离开明主,其实徐庶开始就知道,信是假的

一封假信,使徐庶离开明主,其实徐庶开始就知道,信是假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说话请投币 访问量:1915 更新时间:2024/2/12 7:55:33

话说《三国演义》,刘备自到荆州,和刘表以兄弟相处。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县城。刘备求才若渴,徐庶投靠了刘备。刘备拜徐庶为军师。

徐庶,颖川人,字元直,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有雄心壮志,是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的朋友。曾经为人报仇而杀人,逃难江湖,更名单福。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只有老母在堂。本来兄弟两个,不幸的是,弟弟徐康已经死亡,现在家中母亲形影孤单,无人侍奉。

曹操彻底战败袁绍父子,平定了冀、青、幽、并四州,回到许都,便有攻取荆州,平定江南的想法。曹操派遣曹仁李典领兵三万,虎视荆襄,试探虚实。

曹仁、李典来势汹汹,屯兵樊城,攻打新野县城。结果徐庶在谈笑之间,就把曹仁、李典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几乎全军覆灭。曹仁败回许昌,在路上打听,才知道刘备新拜徐庶为军师,设谋定计。

曹仁、李典回到许昌,曹操免其败军之罪。程昱说:我知道徐庶,很有才华。曹操说:比你怎样?程昱说:徐庶之才,十倍于我。程昱是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在曹操和袁绍的仓亭之战中,程昱曾献‘‘十面埋伏’’之计,大败袁绍。

曹操说:徐庶这么好的人才,怎么就跟了刘备呢?程昱说:徐庶虽然在刘备那儿,丞相要用,召来也不是难事。曹操说:你有好办法?程昱说:徐庶父亲早丧,兄弟徐康也已离世,家中老母一人在堂,徐庶又很孝敬;丞相派人把徐母赚至许昌,然后让她写封书信召回儿子,则徐庶必到。

曹操派人把徐母赚取到许昌。曹操厚待徐母。曹操说徐庶在刘备那儿,就像美玉落于污泥之中,请徐母写信,召回儿子。徐母说:刘备是大汉皇叔,是当世英雄;辅佐刘备是明智的选择;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徐母说完,便取石砚打向曹操。

徐母骂曹操、打曹操,其实是想激怒曹操,想让曹操把她杀了。徐母这样做,原因有三:一,说明徐母不怕奸贼,不畏强暴,以死明志,千古传名;二,曹操杀掉徐母,即杀掉一个孤寡老人,说明曹操残暴不忍,进而给曹操留下不仁不义之名;三,徐母被杀,徐庶一定不再回来,为了报仇,为了忠义,会更加用心辅助刘备。

曹操见徐母又骂又打,命令士兵推出斩首。程昱看出徐母的意思,告诉了曹操。程昱又说:留下徐母,我自有计策赚徐庶到此,以辅佐丞相。曹操留下了徐母。

程昱仿照徐母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假的家书,又派人到新野,给徐庶送去。信的主要意思是说:徐庶辅佐刘备,就是谋反;徐母被曹操赚取到许昌;徐庶如果能投降曹操,就免除徐母死罪;望徐庶见信速到许昌,救护母亲。

徐庶见信之后,定然知道信是假的。原因有二:一、徐庶逃难离家,也不过最近数年,徐庶逃难之前,一直在家,和母亲在一起,因此说徐庶非常熟悉母亲的字体,一看字迹,也应该知道是假的。二、徐庶去了许昌以后,司马徽来到刘备营帐,刘备说了徐庶离开的原因。司马徽说:徐母贤惠,虽然被曹操囚困,也不会召回儿子,此信是假的。司马徽又说:徐母高义,徐庶不去,徐母尚能存活;徐庶如果去了许昌,徐母羞见其子,必然自杀。司马徽都如此了解徐母,而徐庶作为儿子,能不了解母亲的性格吗?能不知道母亲贤惠、高义吗?徐庶知道,母亲不会写信召子的。

信是假的,但母亲被困是真的。母亲被困,儿子能不救吗?不要说留下不孝的千古骂名,就是当时,母亲被困,徐庶定然很痛苦,心如刀割。

徐庶明白,不去许昌,母亲尚能生存;而去了许昌,母亲可能自杀;这样,离开刘备,投降曹操,不是害母亲吗?

徐庶还明白,不去许昌,母亲虽然一时存活,但时间长了,母亲必然被囚困而死。如果去了许昌,再开解母亲,母亲兴许不会自杀。

徐庶还明白,不去许昌,跟着刘备,可以施展平生所学,建功立业,留芳百世。如果去了许昌,投降曹贼,自己不可能为曹贼设谋献计,那样,自己一生将会平庸无为。

徐庶足智多谋,跟着大汉皇叔,可以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可以想像,徐庶离开刘备,在去许昌的路上,心中有多么的无奈和痛苦。

人生有的时候,确实很无奈。面对‘‘忠’’和‘‘孝’’,徐庶选择了‘‘孝’’。然而徐庶又怕刘备不放行,所以不敢说信是假的,只能声泪俱下,以取得刘备的同情和放行。

提示:文章谨依据《三国演义》而写,不是三国历史。个人浅见,欢迎评论、留言!

标签: 徐庶曹操刘备程昱曹仁李典

更多文章

  • 徐庶并非被曹操要挟,而是主动投奔曹操,也没有“一言不发”

    历史解密编辑:小凡读史标签:徐庶,曹操,刘备,诸葛亮,程昱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典故流传很广,一方面展现了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现了刘备的人格魅力。然而实际上,曹操并没有为了得到徐庶专门用计,徐庶是母亲被俘后,主动投奔了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详细描述了徐庶是如何离开刘备来到曹操麾下的:先是

  •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彩虹之南标签: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程昱,水镜先生

    徐庶在“水镜先生”的引荐下,自导自演策划了一场个人演唱会,以此吸引“刘老板”的目光,二人因歌而“邂逅”,正是千里马遇伯乐乎: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徐庶借歌表明心意,刘备不

  • 徐庶被骗入曹营后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那他为何不重返刘备阵营?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徐庶,曹操,刘备,曹营后,诸葛亮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歇后语叫:“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这条歇后语背后的故事与三国人物有关,说是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后,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暂时被刘表安置在荆州最北边的新野,刘表用意是让刘备替自己抵御曹操南侵。 刘备暂居新野时,痛感麾下缺乏智能之士,于是四处寻访、招贤纳士辅佐自己。徐庶,字元直,颍川长社

  • FC吞食天地2,徐庶为何被人间蒸发?原来他早已“附身”于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老男孩游戏盒标签:徐庶,诸葛亮,吞食天地2,水镜先生,刘备,曹操

    这是老男孩游戏盒的第403篇原创,作者@平凡的幸福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东汉末年著名谋士,《三国演义》小说中称其自荐于刘备为军师,在新野打败来犯的曹仁军,后因母亲问题心神大乱,无法再为刘备效力,遂归曹操,临走推荐了诸葛亮,是为“元直走马荐诸葛”。这么一位被诸葛亮也称为“世之高士”的大才,在《吞食天

  • 徐庶归降曹操后,最终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连连叹息?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徐庶,曹操,诸葛亮,刘备,曹魏,三国,汉朝,曹操麾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对于这一典故来说,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曾有这样一个情节故事,也即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骗到曹营。彼时,曹操派遣大军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

  • 三国演义中,徐庶在母亲自杀后,为何不再次投奔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

    事实上,徐庶在母亲自杀去世后,之所以不再次投奔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最为重要,但却少有人知晓,你知道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吗?徐庶的悲剧刘备进入荆州以后,广结人心,在大家心中留下了仁德的名声,而徐庶见刘备如此仁德,乃是自己心中的良主,于是专程前往投奔刘备。当时的刘备,已经在江湖打拼多

  • 如果徐庶不离开刘备,诸葛亮还有机会出山吗?

    历史解密编辑:小爱历史说说标签:徐庶,刘备,汉朝,诸葛亮,黄承彦,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在刘备的诸多谋士之中,徐庶是让人感到最惋惜的一位了。因为徐庶是刘备在荆州一带广纳贤才的时候出现的,而且徐庶也是自己主动投奔到刘备手下的第一个荆州一带的谋士,同时,徐庶还是跟随刘备时间最短的谋士。徐庶为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并且趁乱把曹操手下的樊城收归自己的手中,深得刘备和刘备手下人的信任和敬佩,

  • 徐庶为何离开刘备?其实不是因为自己母亲,而是发现了刘备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刘备,徐庶,曹操,诸葛亮

    三国乱世,徐庶也是一个难得的谋者。不过有人说他非常孝顺,当初为了尽孝,选择离开了刘备。可随着坊间野史的传出,又出现了一个说法,称徐庶当初说发现了刘备的一个秘密,才毅然离去,投奔了曹操。那么这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徐庶很有先见之明,曾极力劝说刘备前去招揽诸葛孔明。可惜他命运不堪,怀才不遇,当初徐庶出生在

  • 徐庶进曹营后真的一言不发?并非如此!他可是积极支持曹丕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曹丕,徐庶,刘备,曹操,诸葛亮,曹营后

    208年,曹操在长坂坡俘虏了刘备的2个女儿和一位妇人。曹操大手一挥将刘备之女赐给手下,自己兴冲冲地走到那妇人面前,笑道:“麻烦老夫人修书一封,让你儿子弃暗投明!”那妇人冷哼一声,闭口不言。曹操也不着恼,依旧笑着说:“既然老夫人不愿动手,本相也不逼迫。”他转身对将士们下令:“将老夫人在此歇息的消息散布

  • 高手认为苏轼“小乔初嫁了”有错,应该是“小乔出嫁了”,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苏轼,小乔,周瑜,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范仲淹,赤壁之战,小乔出嫁,东亚弦乐器,乐器,唐宋八大家,艺术家

    2012年中华书局出了本《宋词排行榜》,用定量分析的方式,以统计学为基础,评出了宋词100强。书一出就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都说“文无第一”,多年来还真就没有人敢给这些先贤留下的千古名作排名。虽然排行榜中的名次,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对于排在榜首的作品,大家倒是基本认可,它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