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曹操在长坂坡俘虏了刘备的2个女儿和一位妇人。曹操大手一挥将刘备之女赐给手下,自己兴冲冲地走到那妇人面前,笑道:“麻烦老夫人修书一封,让你儿子弃暗投明!”
那妇人冷哼一声,闭口不言。曹操也不着恼,依旧笑着说:“既然老夫人不愿动手,本相也不逼迫。”
他转身对将士们下令:“将老夫人在此歇息的消息散布出去,且看那徐元直是不是如同刘备那样狠心,连自己的老母都不管不顾了!”
而这位被曹操俘虏的老妇人就是徐庶之母。
徐庶原名徐福,字元直,出生于颍川寒门。少年时,徐庶梦想着仗剑走天涯,做个无拘无束的游侠,因而苦练击剑、舞枪弄棒,就是不好读书。
有一次,徐庶热血上头,为友复仇,完事后以粉覆面、披头散发,打算乔装逃走,但仍被官兵捕获。官兵问其姓名,徐庶闭口不言,死不认罪。
官兵就将他绑在集市的柱子上,让街坊们来辨认。街坊们知道徐庶生平仗义,均装作不认识,官兵只好将他打入大牢。好在徐庶的朋友们前来相救,徐庶这才逃过一劫。
经此一事,徐庶意识到,仅凭自己手中的剑,斩不尽乱世宵小之辈,救不尽天下不平之事。他浪子回头,收起心爱的刀剑弓戟,改名徐庶,疏巾单衣,折节求学。
然而,学堂诸生听闻徐庶之前的“恶行”,纷纷退避三舍,不愿与之为伍。徐庶不以为然,每日勤学苦读,不耻下问,渐渐地精熟义理,还与同郡的石韬相交甚厚。
董卓独领朝纲时,中原大乱,徐庶带着母亲与石韬一同南下避难荆州。在荆州期间,徐庶与“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等人结识。
诸葛亮常与众人抱膝长谈,指点江山。尤其与颍川徐庶(徐元直)、颍川石韬(石广元)、博陵崔钧(崔州平)、汝南孟建(孟公威)关系亲密。这四人被称为“诸葛四友”,诸葛亮曾说他们若出仕,可以官至郡守刺史;众人反问诸葛亮能至何位,诸葛亮只笑而不语。
曹操平定北方后,孟建因乡心切,不顾诸葛亮劝阻,毅然投奔曹操。见好友离去,徐庶也准备寻一明主辅佐。恰好刘备正依附于刘表,在新野屯驻,徐庶就毛遂自荐来见刘备。刘备少年时也是任侠仗义,对徐庶一见如故,格外器重。
徐庶感刘备知遇之恩,就向刘备推荐了好友诸葛亮。刘备此时并未重视,只说:“那你把他带过来吧!”
徐庶摇摇头,诚恳地说:“此人只能前去求见,不能委屈他过来。希望主公能放下身段,屈尊枉驾去见他!”
在徐庶的劝说下,刘备才三顾茅庐,请出了卧克诸葛亮。有了诸葛亮和徐庶的辅佐,刘备顿时信心百倍。然而刘备还没高兴几天,刘表就病逝了。
继位的刘琮听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吓得直接举州投降,石韬等流寓荆州之人亦投奔了曹操。刘备猝不及防,率众南逃,徐庶、诸葛亮则带着家眷跟随刘备。
曹操与虎豹骑来得实在太快,他们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的部队。刘备大惊失色,为了保命,只得抛妻弃子,只身而逃。
即便赵云一身是胆,也不敌曹军的人多势众,只救回了甘夫人和阿斗。刘备的2个女儿和徐庶的母亲都落入曹军之手。
曹操对刘备的女儿不感兴趣,却对徐庶的忠孝之选很感兴趣。14年前,曹操的心腹部将毕谌就曾面临这种抉择。
当时毕谌的家人被敌人劫持,曹操因其母在彼,让他离去。毕谌当面顿首拜泣,表明没有二心,曹操很是感动。然而,曹操走后,毕谌就投奔了敌人。后来,曹操击退敌人,因孝道并未杀害毕谌,但再未重用他。
而徐庶听说母亲被俘,心急如焚,当即面见刘备,手指其心,悲泣道:“我原本希望凭靠这颗赤子之心,与您共图王霸之业。如今我母亲被俘,我的方寸已乱,对您也没啥帮助了,在此向您辞别!”说着,一揖到底。刘备本欲劝阻,但终究开不了口,无奈点头,放其离去。
自此,昔日的诸葛四友除了崔钧下落不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均投入曹操麾下,与诸葛亮断绝联系。
进入曹营的徐庶改回原本的“徐福”之名。曹操对徐庶正大光明地辞别刘备的做法很是赞同,热情地欢迎徐庶的到来,准备予以重用。
但曹操很快就遭遇了赤壁大败,徐庶等荆州人士只能搬家跟着曹操北上。因为魏蜀吴三分荆州,曹操对于荆州派系不敢过分重用,但还是给了徐庶“步兵校尉”之职及“关内侯”的爵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徐庶对曹丕称帝之事表示赞同,积极地参与了劝进,成为曹魏劝进的40余位重臣之一。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投桃报李,将徐庶升任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后来,诸葛亮北伐,兵出陇右,听闻徐庶和石韬的官职(石韬为郡守、典农校尉),喟然长叹:“魏国难道是人才太多了吗?连他们两人都不被重用!”数年后,徐庶病逝。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的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历史上的徐庶仕魏期间仍争取有所作为。他赞成曹丕称帝,也算不上对刘备的背叛。毕竟,徐庶为刘备之臣时,举荐诸葛,又因孝道而当面辞别,整体上有功无过。徐庶与刘备的君臣情分已尽,转换阵营后亦尽心尽责,可谓是行事坦荡,俯仰无愧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