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荆州:孔明说是宝地,但被庞统嫌弃,刘备如果放弃?还给孙权如何

荆州:孔明说是宝地,但被庞统嫌弃,刘备如果放弃?还给孙权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史吴前例 访问量:2465 更新时间:2023/12/11 1:05:18

先上文,依据在此。《九州春秋》:庞统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庞统

由此可知,庞统的意思并不是放弃或者退出荆州,而是说:仅仅依靠荆州之地很难“得志”。需要再拿下人口、资源丰富的益州才能成事。这其实与隆中对提出的“横跨荆益、保其岩阻”一脉相承。并没有为了益州而要放弃荆州的意思。尽管如此,主要的争议还在。

一、主张放弃荆州的几个好处

主要有以下三类意见。

从战略层面来说,刘备实力不足,为什么还要二路分兵、削弱力量?集中兵力、重点突破不好吗?可以将荆州的文臣武将、人口钱粮以及军队迁回益州,以提升益州综合实力,增加兵力蚕食曹魏薄弱之雍、凉的成功性。还可把荆州的防守压力留给孙权,让孙权来对付曹魏,岂非一举两得。

三国时期的雍凉

想象一下:放弃荆州,刘备带五虎上将加诸葛亮北伐,让马超或者张飞守街亭,就不会出现挥泪斩马谡的惨案。或者反过来,留魏延守汉中,诸葛亮辅佐刘禅守成都。刘备带着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支援关羽,画面岂不是太美?这就叫:“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的道理。

隆中对全文

从外交方面来看,荆州是打开东吴长江之险的“钥匙”。是孙权的”红线“”底线“。战略位置重要,刘备占领了荆州也就对孙权造成了直接威胁。从日后折损刘关张和全国三分之二兵力为代价,荆州还是丢了的结果来判断。与其死抱着荆州和孙权闹矛盾,倒不如早早放弃,以求吴蜀联盟之稳定。

荆州与长江天险的关系

从地理角度来讲,荆州尽管位置重要,但北面曹魏,东临东吴,北边打不过,东边也打不过,南边即使打下来也是一片荒凉。荆州尽管交通便捷,乃四战之地,虽标榜为“天下之腹”,实乃腹背受敌、招人讨嫌的“鸡肋”。何不学曹操早弃之?

被誉为天下之腹的荆州

二、主张横跨荆益的几个道理

主张同时保有荆州的也有很多真知灼见。

从政治层面来看:放弃地盘,把文武将领从荆州调到益州,在游戏里点点鼠标即可完成。现实中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集团内部的文官武将都是地方豪族的代表,代表的是当地的一派势力。以及这派势力掌握之下的依附土地和人口。

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放弃荆州,就轻易放弃了刘备集团内这些官员的经济利益。谈笑风生间放弃了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就好似夺人钱财。譬如刘璋手中的东州集团扎堆投降刘备的原因,就是在于受到了刘璋的盘剥,这才过了几天啊?

刘璋

从经济角度讲:除开放弃荆州就放弃了刘备集团最紧缺的人口资源的理由外。只放弃地盘,迁徙人口钱粮的操作性极难。曹操兵败汉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汉中迁民。事实上,古代的中国老百姓没有特殊原因是不愿远走他乡的。

而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迁民行动非常耗费财力。潜夫论实边:“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这也是汉中之战后,夷陵之战前,曹魏内部混乱。

古代人口迁徙

引发了百姓、官僚蜂拥造反的原因。此时的刘备刚定益州,想搞政府迁民?除非是嫌内部麻烦事情还不够多。从军事角度分析理由就很多了。比如益州地势险峻,别人打进来不容易,蜀汉打出去也难。

北伐从益州方向出兵补给线长,常常受困于粮食运输,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只是后来丢了荆州,丞相无奈的选择罢了。以及保留了益州也就保留两路出兵的战略选择,能够牵制曹魏的中原部队等等。

蜀道难

三、刘备丢荆州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争论,主要是在于刘备集团从失去荆州开始,连续误操作导致了损兵折将,实力从鼎盛走向衰落,现代人对历史事件表达的遗憾罢了。不在于得与不得,而在于如何得?怎样弃?

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隆中对”的对与错。而在于刘备集团在大的方略下,自身运营的失误。拥有荆州时应当有拥有荆州的玩法;舍弃荆州时,应当有舍去荆州的策略。例如导致失去荆州的直接原因: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

《隆中对》确实讲要两路出兵,但同时也讲了须“天下有变”。此时的”天下有变“吗?没有。此时的曹魏尽管经历了赤壁之战,但在北方的态势是比较稳固的。此时可以叫两路出兵吗?也不是,汉中之战后刘备撤军益州,没有派军队北伐。

问题的关键在于,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此时的刘备集团威震天下、信心倍增。但夺得益州之后,相应的荆州方面压力会增大。这一点,刘备集团的人应该能也必须要想到。

当前形势图

可惜的是,作为一个以兴复汉室为使命的集团,内部正沉迷与称王分账、求田问舍之中。实力还不够就盲目发动襄樊之战,叫得寸进尺,好大喜功。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这才是荆州之殇。

只有赵云建议,田宅皆可归还给人民

而关羽的“虎女犬子”说,与同僚以及下级的不睦,还有刘封孟达的”数次呼救“的拒不出兵等等。不正是没有及时调整稳固内政而导致兵败吗?刘备对东吴要求荆州归还的请求,回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

刘备

这样的神操作,东吴同仇敌忾、下定决心,干掉关羽、背刺荆州,简直再正常不过。反过来打个比方,如果主动放弃荆州,就一定是夺人钱财杀人性命。也就是影响到蜀汉集团荆州人士的忠心吗?也不尽然,也可以克服。

孙权

主动放弃确实会影响人心依附,但策略上的主动,为争取有利条件,做好内部政治工作提供了便利,在做政治工作时可以获得一定的配合,有利于保持政权的稳定。简单地说,避免了历史上被动退出荆州对内部思想统一的巨大冲击。

可事实上,在丢失荆州之后,蜀汉并没有出现荆州集团分崩离析的现象。在三国历史上,荆州是被东吴突然攻陷的。这样的情况比主动放弃如何?恐怕要突然百倍吧?出现了荆州集团崩溃的情况吗?

襄樊之战

四、到底是守还是放呢?

我这么说可能会让人不满意,让你回答该守荆州还是放弃荆州。你怎么回答荆州是怎么丢的?这不是答非所问吗?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是刘备有荆州好还是放弃荆州比较好。答案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或者叫,有那个实力就占据,没那个实力就别折腾。欠妥的不是争与不争,而是斗争策略和时机。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刘备集团有2个错误。1、缺乏对孙权力量的认知。2、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荆州问题。这两个想法都非常肤浅。

从一开始到最后,刘备集团仅仅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他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性政权“。之所以刘备的蜀汉叫割据性政权,不在于他的地盘只割据了国家的一部分。而在于这个政权的性质是”割据性的“。

三国也都只是割据性质的政权

从战略层面讲,是隆中对。从战役层面来说,是”千里之遥而二分其兵“。两者并非一个层面的内容。伟人说,隆中对的问题是分兵。分兵的情况不仅仅是千里之遥的问题,还有兵力不足的问题。

千里分兵

就像前面的2派观点,看似都很有道理,却好像又很难说服对方。就好比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诸如此类。

讲什么样的道理,主要还是在于你所处的环境、条件制约。事实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永远需要我们从总体的、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把握。联系到“隆中对”是一个大的战略方针。

隆中对

而战略之下,总的战略之下还有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具体措施等。失去了这些子方案和实施办法,再好的战略方针也难以支撑。这就好比,不是说先进制度不能战胜落后制度,而是在于“必然”二字的笃定。

“必然”,是指A事物对B事物发生发展所具备的强烈因果关系。比如,一加一必然等于二。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强因果关系”少之又少。诚然,一加一必然等于二;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就不必然是一百八十度了。

一样的道理,先进的制度在某些情况下,也不是必然就能战胜落后制度的,这不是制度本身的原因,而在于现实中客观条件的约束。所有的约束条件,都可能会对那个最终结果产生影响,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环境下,每个约束条件的权重因素是不相同的。不是说你有了先进的制度,就能坐等成功。

更多文章

  • 庞统为什么自杀,他的死是不是与诸葛亮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庞统,诸葛亮,刘备,军师,鲁肃,周瑜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 庞统临死前,看清楚刘备真面目,宴席上暗示魏延,可惜魏延没懂

    历史解密编辑:小米名人巷标签:庞统,刘备,魏延,三国,蜀汉,诸葛亮,曹操手下

    众所周知,三国是乱世时期,但要知道,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整个三国时期,有不少英雄横空出世,使得三国这部战乱史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当时,在民间,曾经有传言道:“卧龙和凤雏得一人便能夺得天下。”这其中,卧龙便指的是诸葛亮,而凤雏便指的是庞统。一龙一凤,足以见得当时人们对诸葛亮和庞统的评价有多高。更有意

  • 庞统临死前,为何说刘备被诸葛亮骗了,庞统和诸葛亮之间有恩怨吗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庞统,刘备,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蜀汉败亡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刘备选了阿斗这个扶不起的君主,才导致蜀汉败亡的;有人说,是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劳民伤财,让蜀汉失了民心,才败亡的;有人说,是刘备攻执意攻打东吴,让蜀汉元气大伤,才导致败亡的;还有人说,蜀汉的败亡始于关羽大意丢荆州。这4点在一定程度上,都损害了蜀汉的国力,让蜀汉变得更加

  • 刘备深爱一大将,曾击败过张飞庞统,可为何诸葛亮却将其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刘备,张飞,庞统,蜀汉,诸葛亮,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三国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而大多数豪杰谋士都愿意归附于曹操帐下,这也正是因曹操求贤若渴之故。乱世之年,对于有志之士或有才之辈,雄主们都是愿意招揽的,甚至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在魏蜀吴三个阵营中,蜀汉阵营是最缺人才的!可能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蜀汉缺人才?那诸葛亮、庞统、关羽、张飞呢?这些当然算是人才,但

  • 刘备最喜欢的是法正、庞统,对诸葛亮是敬而不爱!

    历史解密编辑:小馨讲故事标签:刘备,庞统,法正,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提起君臣关系,肯定绕不过刘备和诸葛亮。刘备对关羽、张飞说得到诸葛亮,是“如鱼得水”;《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备托孤诸葛亮,称赞“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有“三顾茅庐”这样的佳话;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历

  • 刘备得此二人,为何不能一统三国?你看看庞统临终前说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刘备,庞统,诸葛亮,曹操,孙权,水镜先生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在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是“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然而事实上,刘备已经得到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两个人的相助,却仍然未能一统三国,这是为什么呢?你看看庞统临终前说了什么?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是水镜先生首先说出来的,水镜先生是天下

  • 庞统与张飞的智谋之争——记原三家争雄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观众标签:庞统,张飞,蜀汉,严颜,曹魏,三国,三家争雄

    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曹、刘、孙三家争霸,最激烈的时候,曹魏与蜀汉之间的争斗尤为激烈。其中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就是成都之战。在这场战斗中,蜀汉将领之间的智谋较量引人注目。庞统素有过人的智慧,张飞则以勇猛著称,两人的争斗成为了整场战斗的重要支撑。一、庞统遭到了射杀庞统和张飞都是蜀汉的猛将,在成都之战中,庞

  • 庞统具有媲美诸葛亮的智谋,为何在落凤坡之战中轻易陨落?

    历史解密编辑:旧史新侃标签:庞统,蜀汉,三国,诸葛亮,落凤坡,天文学家

    庞统,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士,以深思熟虑、勇猛果敢著称。他的才智与诸葛亮旗鼓相当,两人常被并列称赞。然而,庞统的生涯被一个悲剧性的瞬间割断,那就是在落凤坡的悲惨战役中。尽管他具有媲美诸葛亮的智谋,为何会轻易陨落在落凤坡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和三国爱好者。我们必须了解庞统和诸葛亮在个人性格和领导风

  • 庞统临死之前,向刘备推荐一谋士,说其才华不亚于孔明!

    历史解密编辑:Mz传媒标签:庞统,三国,蜀汉,诸葛亮,向刘备,诸葛瞻,曹操手下,孔明(艺人)

    庞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之一,他才华横溢,计谋百出,在刘备的麾下为国效力多年。然而,在庞统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向刘备推荐了一名谋士,称其才华不亚于孔明,这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广泛研究与讨论。这位谋士即为诸葛瞻,他是诸葛亮的从兄弟或堂兄弟。据记载,诸葛瞻精通兵法,擅长谋略,才华出众。他曾帮助曹丕成功登基,

  • 庞统临死前:指出诸葛亮的致命错误,倘若孔明听取,可以挽回败局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庞统,诸葛亮,刘备,孙权,孔明,天文学家,三国,曹操麾下

    庞统在有生之年,私下对刘备提出自己的战略,并且指出诸葛亮战略的致命错误。后来,关羽兵败。这似非偶然啊,庞统到底提了一个什么样的计谋?一同来了解一下吧…说起庞统,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耳熟能详。众所周知,他是水镜先生特意提到过的牛人,此人虽然长相不行,但是他绝对是辅佐王侯君王的人。其才能不可斗量,其智谋也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