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2年,蜀汉姜维再次出兵北伐,攻占洮阳,但在侯和与邓艾的军队相遇,此战从史料上记载姜维战败,于是退回到了沓中屯田,没有回成都。
姜维这次为什么要继续北伐?这次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失败后姜维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成都而是到沓中屯田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要谈到姜维为什么不回成都,还是要从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谈起。
刘备的队伍本身就是自己征战南北带出来的元老派和在荆州增加的荆州派,而拿下蜀地,依靠的是蜀地的东州派,而蜀地当时最大的派别是益州本地派。在这几派中,益州本地派是偏安一隅的妥协者,而其它几个派别都不希望偏安一隅,所以才有了持续不断的北伐。
但刘备的意愿再好,终究还会输给时间。刘备死时,元老派也慢慢随他而去,而诸葛亮的去世也标志着荆州派在蜀地也慢慢的边缘化,而随着统治阶层在蜀地本身权益的慢慢扩大,有了资本的这些统治者反而不愿意再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所以反而逐渐都变成了拥护偏安一隅,换取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
所以在蜀汉后期,反对北伐的声音就越来越大了。支持北伐的将领越来越孤立。
而在支持北伐的将领中,姜维算是比较坚定的北伐派。而跟诸葛亮不同,姜维北伐的核心是选在陇西,几次北伐都是以陇西为目标,希望将陇西收入蜀汉的口袋中。
为什么姜维的北伐和诸葛亮的北伐存在差别呢?其实在于诸葛亮北伐更多是政治意义,蜀汉自称汉王朝的正统,是汉王朝的继承者,所以要想笼络哪些怀念汉王朝的势力,就要北伐宣称自己的主权主张,而在三国鼎立初期,这个机会还是很大的,第一次诸葛亮北伐,很多地方望风而降就是如此。
所以诸葛亮的目标始终就是天水,然后直指长安,目标是整个西部地区。
而到了姜维时期,姜维本身是陇西人,对陇西地区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他比较起蜀汉哪些地方豪族而言,有更强烈的冲动要收复陇西。而姜维是游离于蜀汉的几个派系之外,是被本地豪族排挤的,只有通过北伐,夺取曹魏的陇西,才能建立军功,并获取自己的话语权,所以除了北伐,姜维确实也没有别的选择。而当时的环境是曹魏内部经过若干年对西部的统治,局势已经稳定,不会再出现很多地方守军望风而降的场景,所以大规模的穿插去攻天水已经不大可能,否则后勤供应被切断,就非常的危险。所以姜维才改变了策略,以狄道为目标,希望能切断曹魏长安和陇西之间的连接,从而蚕食掉陇西地区,这个策略其实也是当时无奈的选择。
但我们讲蜀汉内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豪族都在蜀地有了自己的家族利益,所以都不愿意再冒险去北伐了,更愿意经营自己的土地和生意。所以表现在蜀汉内部偏安派已经成为了主流,这些人联合起来反对北伐的声浪是越来越大。在蒋琬和费祎当政期间,为什么会压制北伐,其实主要也是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太大了。只有等到费祎死去,姜维才获得了更多的军事指挥权,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也证明当时的后主刘禅本身是支持北伐的。
另外,诸葛亮在世时,蜀汉内部是宫府一体,诸葛亮是丞相,实际上主抓了蜀汉内部的所有权力,我们在《出师表》中还读到了郭攸之,董允的名字,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负责宫中之事,之后尤其是以董允为主。而这两个人都非常的正直而性情温和,实际上也是听从诸葛亮的意见的,所以才有了诸葛亮统治时期的蜀汉内部的相对团结。而后世把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四英”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董允去世后,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陈祗这个人相比董允就要油滑很多,对于后主刘禅就多了一些奉承,同时对于其他派别也采取了拉拢的姿态,所以在宫中也是如鱼得水。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拔了刘禅宠信的黄皓,使得黄皓开始参与政事。而后来费祎遇刺身亡后,陈祗在蜀汉内部的权力反而越来越大,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姜维,实际上也是反应了蜀汉内部的政治力量之间已经发生了逆转。陈祗的权重增加不过体现出来在蜀汉内部,本地派的势力增长更快,话语权在加重。
陈祗本人还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在陈祗执政期间,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才没有沸沸扬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当陈祗死后,黄皓接替了他的职位。而黄皓这个人作为宦官,从小跟刘禅一起长大,所以得到了刘禅的宠信,也正是因为这份宠信,所以黄皓才得到了蜀汉内部各个派别的拉拢,而黄皓本人也善于操弄权术,依靠刘禅的支持,黄皓在蜀汉内部打压反对自己的力量,甚至离间了刘禅和其弟弟的关系。
而这时姜维作为大将军,和黄皓的矛盾就逐渐的增加,所以黄皓一方面拉拢大将军阎宇,一方面打压姜维,拉拢反对北伐的势力,一起来反对姜维。所以当时才出现了当时反对姜维的诸葛瞻、董厥、樊建等人在黄皓的支持下在蜀汉崛起,几方力量联合起来,以姜维为目标展开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在蜀汉内部逐渐陷入了孤立。而对于姜维而言,也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北伐能获得进展,那么才能巩固自己在蜀汉内部的地位,获得支持北伐的人士的支持。所以姜维在这种情况下,才要更加激进的采取北伐的策略。
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败王经,取得了洮西之战的胜利,但随后姜维和镇西将军胡济约好在上邽会合,但胡济却失约导致姜维遭遇到了段谷大败,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其实是胡济的问题,作为蜀汉内部的偷安派,更多的人实际上更希望姜维北伐失败从而彻底放弃北伐,这跟南宋时期岳飞的处境是一样的。但这次失败的影响太大了,姜维只能自请受罚。
而256年魏国诸葛诞叛乱,姜维抓住机会出骆谷,但这次魏国由于军事力量抽调到了东方镇压诸葛诞,所以邓艾采取了同当时司马懿同样的策略,无论姜维如何挑战,就是守城不还击,最终诸葛诞被镇压后,姜维也只好撤军。这次姜维的北伐还是有成果的,所以战后姜维再次恢复为大将军。
但因为曹魏的压力毕竟还在,所以只要曹魏压力在,姜维在蜀汉就有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姜维进一步改变了策略,针对蜀汉用于防御的兵力越来越少的现状,姜维收缩了汉中的防守,采取敛兵聚谷的方式,实行坚壁清野,趁来犯之敌远来无果退兵之际,趁势杀出对敌有生力量进行歼灭。而姜维的另外的主张就是仍然出陇西,在沓中屯田,增加对陇西的压力,从而减缓汉中防守的压力。
于是四年后,姜维在调整了汉中的防御部署后,再次北伐,这次姜维仍然是出陇西,包围了洮阳。这就有了历史上的侯和之战。从历史的一些片段记录来看,侯和之战邓艾仍然是据守,姜维没有取得进展,但也实际上没有失败。但是这时在蜀汉国内黄皓却联合了各派力量,开始了他针对姜维的攻击,其中辅国大将军、南乡侯、平台事董厥;行都护、卫将军、参尚书事诸葛瞻;右将军、益州牧阎宇;侍中、尚书令樊建等朝中高官以及光禄大夫,谯周等人联名上表,要刘禅夺姜维兵权,削其凉州刺史,除益州刺史,召回成都;然后以右将军阎宇取而代之。这时在前线的姜维也不能淡定,他明白这种攻击背后就是黄皓的手脚,就是想要让投靠黄皓的阎宇替代自己,是赤裸裸的权力斗争。所以姜维也上表给刘禅,建议刘禅杀掉黄皓。而从刘禅的回复来看,刘禅其实也是觉得姜维是无可替代的,他也需要国内的权力的平衡,所以在回复中劝说姜维黄皓就是一个小人,不需要对他过于介意,并且刘禅要求黄皓想姜维道歉。
但姜维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黄皓以及背后的力量不可能对自己善罢甘休,如果自己回到成都,等待自己的就是死亡。而只有掌控兵权,在外驻扎,对自己才是最安全的,所以姜维最终才会退回沓中屯田。所以说侯和之战在有些历史记载中姜维并没有失败,而国内的反姜维的攻击才是让姜维退兵但没有退回蜀地的原因。
所以看明白了姜维的沓中屯田,也就明白了姜维所处的蜀汉,主战派其实跟南宋一样,已经被边缘化,姜维只有在沓中屯田,才能让自己更安全。只有兵权在手,让自己在北部无可替代,才能让自己的政治生命延续。而明白这一点,也就清楚曹魏更清楚蜀汉内部的状况,为什么后来曹魏能利用姜维和投降派之间的矛盾,快速灭掉蜀汉,也是基于蜀汉内部的这种格局而做出的决策。
看懂了这一点,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能被秦桧所诬陷而被杀,其实秦桧和黄皓等人是一样的,他们不过是本地豪族的代言人,当豪族逐渐控制了国家的土地等资产,对于他们而言,不管谁来执政,都会笼络这些实际的资产所有者,保持社会的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是自己的机会。所以抗争对于他们而言风险反而最大,而投降的风险反而是最小的。所以他们更趋于出卖国家的利益来维系自己的利益。其实不仅仅是南宋和蜀汉是这样,如果我们通读中国历史,偏安的政权为什么最终都没有好下场,为什么汉奸总是那么多,背后都是这个道理。
其实不管是古代也好,还是现代也罢,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所以为什么资本会倾向于投降和妥协,因为他们害怕反抗会打烂自己的财产,也更知道自己因为有财产,会成为新统治者的座上宾,反而能在这样的局势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蜀汉如此,东吴如此,南宋也是如此,俄乌战争初期俄罗斯的富翁也是如此。读懂这一点,我们也就读懂了我们读史书时咬牙切齿痛恨的汉奸不过都是资本的代言人而已。他们的投降不过是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