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不可怕,向困难屈服最可怕。抗战时期,我党遇到了接连不断的困难,但都被逐一化解了。1940年,我党重要的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连战士的口粮都保证不了。
这段时间是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阶段。但我党并未被黑暗吞没,通过艰苦奋斗迎来了久违的黎明。
陕甘宁边区
依靠他人
近代以来的陕北地区,是个多灾多难的区域,在战乱连发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双重考验下,地方政府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抗战前陕北很多县的每个月的可用支出不过三百六十元而已。
1935年我党在陕北落脚以后,我党的收入主要收入来自于向当地农民借粮,和关系好的西北军、东北军借款,或是接受友军的援助。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战统一战线建立后,1937年9月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初,陕甘宁边区获得了国民政府较为充足的外援支持,生活在边区的群众和战士的生活水平得以稳定提高。
国民政府会为八路军发军饷,以4.5万人的八路军计算,每月国民政府会拿出63万元左右的法币。
据资料记载,1937年7月到1940年10月三年多的时间里,陕甘宁边区共收到了国民政府发来的军饷1600多万元法币。陕甘宁边区的军队英勇善战,国内外进步人士捐款、捐物资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三年内收到了810多万元法币。
1939年,国民政府开始“变脸”,对我党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0年,国民政府反动派不但消极抗战,还倒戈相向,积极反共。
国民政府企图把抗战根据地困死,所用手段极其恶劣,一方面停止发放第十八集团军的军饷、弹药和补给,另一方面竟封锁了通商渠道。
在国民政府的反共政策下,陕甘宁边区的土特产运不出去,红军所需的物资也运不进来。当时国民政府对我党的打压政策极其严厉,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出陕甘宁边区都变得困难重重。
1940年,陕甘宁边区部队里的战士生活相当艰苦,战士们几乎没有衣服、鞋子穿,没有油可用,没有菜可吃,冬日里没有棉被可盖,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1斤小米或杂粮。
人是铁饭是钢,这点口粮对于要打仗干活的战士来说真是太少了。为了充饥,战士们只能要靠挖野菜。战士们一年中,最多只能吃上一两顿肉。
陕甘宁边区原本是依靠他人支援而解决日常开销问题。这是因为起初有些领导对经济工作认识并不到位,甚至是存在偏差的,一心认为在革命战争年代,经济建设是次要的。
革命年代时局本来就动荡不安,昨天还伸出援手的朋友很有可能在利益的诱导下,变成了今天挤兑你的敌人。靠人不如靠己。依靠别人,就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而他人是否可靠又存在着诸多变数。
我们能够依靠的,也是最可靠的,只有自己。
自力更生
国民政府自以为可以牵制住我党。我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见招拆招,实行了“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当时,从华北抗战前线回到了延安。朱积极落实我党政策、方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南泥湾政策”。
当时,南泥湾一带土地荒芜,经常有野兽出没,人烟稀少。朱亲自带领大家进行实地勘探研究。众人一起翻山越岭,日踏荒川,夜宿破窑,终于找到了适合屯田的区域。
朱还制定了“屯田政策”,鼓励大家用双手生产自足。在全体的共同努力下,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土地摇身一变为“陕北的江南”。
这转变是我党带领民众努力得来的。我党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后,最先投入行动的是部队。战士们不但是打仗好手,也积极成为开荒种稻的“一把刷子”。保卫边区的八路军第三五八旅很快就成为了生产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民众被这份热情所点燃,学校等单位也轰轰烈烈行动起来。伟人还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了一块长方形的菜地,有空的时候就其亲自去拔草、浇水。朱也带领手下的工作人员开了3亩的菜地,还用自己亲手种的西红柿招待了美军观察员。
吃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用度问题也要一一破解。没有布料运进来,我党组织民众自己从事纺织工作。
当时王震给任弼时送去了一架平江式的手摇纺车,任弼时仿佛看到了宝一样高兴。任弼时革命战斗经验丰富,但对纺织一窍不通。虽然任弼时深度近视,但并未降低他学习纺线的决心与热情。
任弼时开始纺线时,左右手动作不协调,导致纺出来的纱粗细不均匀。但任弼时还是坚持自己纺纱,身边的工作人员看到领导工作那么忙,视力又不好,主动要为任弼时纺纱,都被他直接拒接了。
窑洞里光线不好,任弼时就把纺车搬到窑洞外的空地上。白天没有时间,任弼时就利用晚上的时间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任弼时在老师指导下,纺纱手艺终于出师了。
任弼时
我党曾举行了纺线比赛,任弼时和总理等领导都参加了比赛。“嗡嗡嗡”的纺车声如同旋律强劲的生产进行曲一般响彻了比赛现场。任弼时的作品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还被送到了陕甘宁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一时间成为了佳话,广为传颂。
我党也充分认识到,只有边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真正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陕甘宁边区最为丰富的资源就是食盐,池底有着大量的结晶盐,只要捞出来就可以使用。其他沦陷区或是边区的周边也都很需要食盐。只要把食盐运出去,就能换来所需的物资。
但边区群众没有运盐的习惯,运盐的启动资金还需要群众垫付,群众对运盐的积极性并不高。我党决定盐业生产由军队负责,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这一决定在实践中证明是对的,盐的运销解决了陕甘宁边区缺钱的问题。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时国民政府企图把我党困死,对于一向依靠外来援助的我党,一时间是重大打击。
但我党能及时思考、筹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工作计划,并积极探索前行,最终走出了经济困局。
面对困境,并不可怕,总能找到出路。可怕的是,没有找寻出路就轻言放弃了。
诚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城堡,城堡里藏着一个脆弱的自我,不愿意打开城堡之门,甚至不愿走出城堡。但这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虚设的安全感而已。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挑战,面对未知的未来。
面对困局,人不能被担心、焦虑、恐惧所淹没了,而是要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请相信,一个人只要心怀理想,不断行动,坚持不懈,总能拼出一条崭新的道路来。就如当年陕甘宁边区的人们一样,凭借着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为自己迎来了新的一天。
新时代,也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之路不可能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难免会遇上荆棘丛生,但只要有梦想、有追求,总能战胜现实中各种挫败和苦楚。幸福的人生,是每个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