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唐武宗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075 更新时间:2024/1/11 7:26:51

唐武宗李炎是一位明君,可惜命短,一共在位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开创了唐朝最后的盛世。那么李炎平定昭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在平定了卢龙军乱不久,又发生了昭义镇对抗朝廷的事件。会昌三年(843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当时反击回鹘侵扰的战事刚刚结束,在李炎与宰相讨论此事时,宰相多认为回鹘余烬未尽,边境还要加强警备,再讨伐泽、潞,恐怕国力难以支持,主张同意刘稹的请求。谏官和群臣也都表示赞成。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他说:“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朱滔,擒卢从史。”他还进一步分析说:“从谏跋扈难制,累上表迫胁朝廷,今垂死之际,复以兵权擅付竖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李德裕还向李炎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胸有成竹地说:“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魏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苟两镇听命,不从旁沮桡官军,则稹必成擒矣!”李炎听了,高兴地说:“吾与德裕同之,保无后悔。”于是决定对昭义镇用兵。

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派李回出使,宣谕成德节度使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为朝廷立功,二镇节帅都到城外迎接,接待极为恭敬。[37]接着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并决定于七月中旬,各道兵马一齐进发。

李德裕总结了贞元、太和年间朝廷伐叛的经验教训,一是各藩镇出兵才离开边境,军饷便由国家负担,则藩帅迁延不再进军;或是取得一县或一栅寨,都以为胜捷,也逗留不前,因此多是出兵无功。这次刚一进兵,李德裕即奏请命王元逵径取邢州,何弘敬直取鄜州,王茂元取泽州,李彦佐、刘沔取潞州,不攻取县邑。[38]因此,各路兵马似尖刀一样,直插入叛镇的心脏地区。二是监军干预军政,束缚了将帅的手脚,指挥不力。李德裕又和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定,监军不得干预军事,只取少数兵自卫,赏罚与将帅一视同仁。这样“号令既简,将帅得以施其谋略,故所向有功”。魏博何弘敬出兵迟缓,李炎命忠武军王茂元向魏博方向移动,何弘敬大惊,怕引起内部军变,仓皇出师与刘稹开战。

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随时注意前线作战的进展情况,善于抓住薄弱环节,及时正确地处理一些军务。当他发现晋绛行营节度使李彦佐从徐州出发以后,行动迟缓,尚未交战,便立即上奏李炎,认为李彦佐顾望不前,没有讨叛的意思,及时改派骁将石雄取代他。石雄代替李彦佐后第二天,即进击乌岭,连破五寨,俘杀叛军数以千计。王元逵进击山,又击败了刘稹的救兵,立了战功,李德裕则立即奏请李炎,加授王元逵同平章事,大力表彰他的功劳,以激励他将。八月,昭义大将李丕前来投降官军,当时有人怀疑他是诈降,李德裕对李炎说:“自用兵半年,未有降者,今安问诚之与诈!且须厚赏以劝将来,但不要置之要地耳。”这一做法,有利于分化瓦解叛军。九月,叛将薛茂卿攻破科斗寨,俘虏官军河阳大将马继等,劫掠并焚烧了十七个小寨。当时,人情汹汹,还有人扬言刘从谏在世时,蓄养了精兵十万,粮草足用十年,难以攻取,李炎也有些动摇。李德裕则坚定不移地说:“小小进退,兵家之常。愿陛下勿听外议,则成功必矣!”李炎听后,当即对宰相们说:“为我语朝士,有上疏沮议者,我必于贼境上斩之!”于是朝官们遂安定下来。李德裕感到河阳兵力较弱,一旦被叛军击溃,将影响整个战局。他奏请李炎,马上从忠武军调拨五千人,增援河阳军,并请求李炎赐甲一千副,弓三千张,弦箭三万支,陌刀二千口,绢三万匹,及时补足了军事装备,很快稳住了阵脚。

在讨伐昭义镇的过程中,李德裕还善于听从部下的正确建议。其年闰七月,李德裕听取了镇州奏事官高迪的意见,曾有效地对付了叛军的“偷兵术”,并令镇、魏兵“进营据其要害”;他还听取了刘稹心腹、降将高文端的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和招降鄜州守将王钊的建议,都取得了成功。

李德裕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加快了讨叛战争的进度。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刘稹的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了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李德裕昭义镇之所以敢对抗朝廷,郭谊等是罪魁祸首,应该加以惩治,李炎赞同,命石雄将郭谊、王协等祸首械送京城。

李炎平昭义之乱是唐王朝干涉地方藩镇割据的最后一次胜利,对于提高唐中央朝廷权威和增强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战争结束后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

标签: 李炎唐武宗

更多文章

  • 乾隆当初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 乾隆是在游山玩水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乾隆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难道只是游山玩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十四年八月(公元1749年),正值盛年的乾隆皇帝收到江南奏折,奏折里提到,乾隆皇帝西行五台山礼佛,东巡曲阜祭孔,但是江南这么丰饶的地方为何乾隆皇帝一次也不来呢?因此两淮盐督在奏折里跟

  • 曹冲幼时成名却在13岁早早逝世 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曹冲,曹操

    还不知道:曹冲绝顶聪明,为啥13岁便早夭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这是古人在思及历史上那些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的神童时,不禁伏案挥毫写下的诗句。白纸墨字中的少年们穿着宽大的衣衫,在春风中嬉戏打闹。他们有着绝顶的智慧,有着绝佳的天

  • 宋高宗当时的身体非常好,为何却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高宗,赵昚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一夫一妻”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文帝,独孤皇后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为什么可以做到坚守“一夫

  • 刘长是什么来历?为何说他不是刘邦的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长,汉朝

    刘长是什么来历?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作为刘邦的第七个儿子,刘长是刘邦儿子的这个身份,应该是确定无疑的。至于说为什么后世一直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主要是他的经历太特殊了。刘长的身份问题,主要源自于一场特殊的刺杀案。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本是汉初诸侯王张敖的小妾。后来有一次,

  • 为何说李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密,唐朝

    为何说李密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李密因出身“皆知名当代”的贵族世家,得以入宫充当侍卫。隋炀帝见侍卫中这个“黑色小儿”眼珠子总在滴溜溜乱转,遂将他赶出侍卫队伍。李密称病在家,“专以读书为事。”李密曾在游人如织的长安街头骑着黄牛,左手揽缰绳,

  • 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为何斗不过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何斗不过司马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够得到最终的胜利,多半是因为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比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死诸葛”等等一系列计谋都能够体现出诸葛亮的才能与智慧。那么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如此聪

  • 关羽丢失荆州后为何在周围绕圈 关羽不撤网蜀中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荆州

    还不知道:关羽失荆州后为何不撤往蜀中,却在荆州绕圈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十分受到追捧的,就连游戏公司都十分喜欢制作三国题材的,乱世当中,就一定不乏战争,有战争就会存在一颗有一颗璀璨耀眼的将星。三国时期,确实也是名将涌现的时期,关羽就

  • 刘肇身为傀儡皇帝,他如何逆袭成为一代明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刘肇

    中国历史上能够有很多靠着权臣和宦官的拥立上位的皇帝,这些皇帝往往是像傀儡一样,名为皇帝却无实权,最后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往往没什么好下场。然而凡事皆有例外,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皇帝也是靠着宦官上位,一度沦为傀儡皇帝,最后却成功逆袭开创一代盛世,成为后世有名的明君之一,他就是汉和帝刘肇,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 武则天坐上皇帝后有“三千男宠” 武则天为何迟迟没有怀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朝,武则天

    武则天守寡22年,豢养“三千男宠”近十年,为何却迟迟未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谈及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贯穿两千余年封建王朝历史出现过的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自然稳居第一。女皇登基前后的后宫生活都精彩非凡,称帝前她历经太宗、高宗二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