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刘禅都已经称帝了 诸葛亮为什么还是没有还政给刘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18 更新时间:2024/1/2 4:00:08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何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登基之后开始大封群臣,诸葛亮功劳最大,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并担任监察百官和军队的司隶校尉之职。此时的诸葛亮不但主管政务,还是军中大佬,重权在握,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蜀汉政权刚一建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荆州因此丢失。刘备气急败坏,于是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张飞在军中被两个小兵杀死,自己后来也遭遇了战败。

刘备惨败夷陵之后,因为气火攻心而一病不起,住在白帝城疗养。

223年,刘备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还不止,必定有一番大作为。我的儿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确实太差无法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

刘备与诸葛亮有几十年的友情了,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也许是真情实意的。

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主上,所以刘备说这番话,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必定不会觉得刘备是真的要他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或许也是一种敲打。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这番话效果很好,诸葛亮马上就对他表忠心说,我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肱股之臣,也一定会做个忠臣,一直到我死为止!

刘备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很是满意,于是就让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不久之后,刘备就去世了。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在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

刘禅小时候虽然几次身临险境还差点没命,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刘备立为汉中王王太子,十五岁的时候又成为皇太子。不到两年时间,刘备又成为皇帝,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还是顺风顺水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诸葛亮虽然很信任,但是刘禅会继续信任他吗?

据记载,刘禅登基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还让他以丞相的身份另外开府办公,朝中所有大事也均由诸葛亮做出决定之后再报告给刘禅。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而刘禅则完全沦为一个签字盖章之人。

不过这件事也很好理解,毕竟刘禅年纪小,他还没有才能治理国家;而那时候蜀汉政权并不稳固,也需要诸葛亮集中权力进行整治;再加上刘备托孤在前,诸葛亮作为辅臣大臣代替刘禅处理朝政也是合情合理的。

实际上,诸葛亮跟刘禅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刘禅的支持者就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当初刘禅在长坂坡落难,刘备自己逃走了,是赵云不顾个人安危救了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后来孙夫人在返回东吴的时候带走了刘禅,又是赵云和张飞把他给救了回来。

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等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他。特别来到益州之后,诸葛亮等人又支持他成为刘备的继承人。诸葛亮还是刘禅的老师,他不但教授刘禅学问,还教刘禅治国之策,两人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刘备心中,他对益州集团一直是有戒心的,他后来之所以娶益州大臣吴懿之妹吴氏为妻并立其为皇后,为的就是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从荆州集团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辅佐刘禅,而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李严则被刘备拿来作诸葛亮的帮手,所以也成为托孤之臣。

对于刘禅来说,刘备的心思他即使不知道全部,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荆州集团。就比如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刘禅不但重用诸葛亮,还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

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这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他个人感情的需要,更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足而必须这么做的。

那么在面对刘禅信任的时候,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又活了将近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做事的风格就是一切取决于自己,并不与刘禅商量,只是会在决策后进行汇报。

就比如说,诸葛亮说改革就改革,说打仗就打仗,甚至在他北伐失败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惩罚,而不是让刘禅处罚他;而且在李严延误粮草这件事上,诸葛亮也坚持将这个托孤大臣废除掉。

乍一看,诸葛亮貌似完全将刘禅给架空了,自己则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是权臣,所以后世就有人说刘禅忌惮诸葛亮功高震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其心存不满,想要对其有所行动;而诸葛亮则因为害怕遭到刘禅清算,所以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带着甲士百人同去,以防不测。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出自《三国志》,而是自于《晋书.桓温列传》:

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甲仗就是被甲持兵的卫士,于是就有人觉得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把柄,说他是心存异心的权臣。

可是,把桓温跟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这件事本身就不靠谱。

桓温也是权臣,但是他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也就是简文帝。上面这段话说的就是简文帝在刚成为皇帝之后,下诏给桓温赏赐,还让他可以跟诸葛亮一样可以携带甲仗百人上朝。

这实际上是司马昱在给桓温洗白,他将桓温比作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也可以显示出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昱说诸葛亮带着百名甲士上朝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实际上,这段话给了后世之人很大的误解,因为在古代,赏赐大臣带甲士上朝是皇帝给大臣的荣誉,历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大臣并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真的让大臣带着甲士去上朝!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拥有甲士的相关记载,除了不可信的《晋书》之外,在《三国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虎贲是皇宫卫士,刘禅赏赐给诸葛亮六十名虎贲,是对诸葛亮功劳的嘉奖,但诸葛亮能真的带着虎贲去上朝吗?即使带了,又有什么用,宫中效力于刘禅的虎贲更多,能打得过吗?

所以说,带甲士百人上朝这件事本身就很扯,不可信。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诸葛亮大权独揽,他是忠心的吗,刘禅是真的信任他吗?

诸葛亮是不是忠心,我们拿事实来说话,看看都干了啥。

据史料记载,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不怠,以帮助蜀汉一统中原从而恢复汉朝的统治为己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国内环境,还加强了军事建设,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北伐中原。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实力上的硬伤,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遭受失败,但他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件事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他最后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的。就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绝对是忠臣。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他对刘禅也很忠心。

当时蜀汉的情况其实并不好,因为荆州的丢失,让蜀汉断了一条腿,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东吴和魏国相比。刘禅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个傻子,但他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还是要差一大截的。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虽然不是个贪权之人,但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也不得不将权力握在手上,因为只有他能够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说安排后勤,指挥军队,并与益州集团进行周旋,这些都是刘禅做不到的,哪怕他是皇帝呢。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放权的,一是他在死后,除了800棵桑树和朝廷是赏赐的15顷田之外,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子孙;二是诸葛亮在死之前,曾上书对刘禅说,不要刻意优待他的儿子。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所以说,诸葛亮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一点利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忠诚之心。

只不过后来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他任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高官,但后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也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他们均在蜀汉灭亡之前战死沙场,为蜀汉殉了葬。

而刘禅对诸葛亮其实也是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掌管朝政,刘禅则只负责祭祀,他从来没有干涉诸葛亮,也没有给诸葛亮穿小鞋,甚至对诸葛亮还很依赖,真的做到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看待。

不过有人诬陷说,是因为刘禅昏庸不明事理,所以才对诸葛亮没有猜忌之心的。这种看法来自于东晋孙盛,他是这么说的: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这不但是在诬陷说刘禅傻,还是在诬陷说诸葛亮不忠。但孙盛毕竟是晋国臣子,所以他这么说刘禅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理解。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很聪明,跟诸葛亮的感情也很好,他很信任诸葛亮,常常为诸葛亮干一些外围的辅助工作。

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四郡之后,刘禅就曾主持对南方四郡和益州重新进行行政区域改革,并且任命官员前去治理,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在朝中的时候刘禅替他干的,最后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纵观刘禅和诸葛亮相处的十二年间,两人极少有正面冲突,原因就在于,刘禅以诸葛亮是托孤之臣而对其极为尊重,而诸葛亮则以刘禅是皇帝而对其极为忠心,而且从不以自己的威望来压迫刘禅。

这其实是一段君臣佳话,但被心有叵测之人抹黑了他们的关系,说刘禅暗弱而诸葛亮是个不忠心的权臣,实在是荒谬至极。

标签: 刘禅诸葛亮

更多文章

  •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屈突通,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屈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谚有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民谚内容

  • 杨四郎是真实存在的吗?他的历史原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继忠,宋朝

    杨四郎的故事最早见于元杂剧,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根据北宋初期名将杨业的经历,及其家族人物改编的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家将因此成为我国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将门家族之一。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的故事中,以忠义闻名的杨家出了个投敌的子孙,即杨四郎。在故事

  • 从接手父兄基业到坐上皇位 孙权是怎么一步步坐上那个位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权,东吴

    还不知道:从大汉吴侯到大魏吴王,再到最终称帝,孙权是如何一步步晋升的?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去世后,他打下来的江东基业就都交到了孙权的手上。在孙权的多年打拼下,孙策留下的江东六郡,最终就变成了占据扬州、荆州、交州的孙吴政权,而孙权也在公元229年登基称

  • 李从珂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晚年生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从珂.五代十国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从珂是后唐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个性格十分矛盾的人。他年少时仅率数十骑兵就敢混入数万人的梁军,斩杀梁军将领;可他当了皇帝后却胆怯怕战,畏惧辽军,不敢率军救援张敬达,导致最后身死国灭。那

  • 三国时期刘备多次在曹操的围攻下逃脱,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备,三国

    三国是一个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与曹操多次交战,身处险境,刘备也多次从曹操重兵包围中突围出来,可以说,刘备每次都死里逃生,而且,毫发无损,其中,包括从许褚和夏侯惇等大将的眼皮底下走脱,刘备究竟靠的是实力还是运气?这里仅举几例,分析一下

  • 古代仁宗皇帝那么多 宋仁宗为什么最当得起“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仁宗,宋朝

    还不知道:为何只有宋仁宗赵祯最当得起“仁”?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仁”是比较美好的一个词汇,用在皇帝的庙号中也都是褒义词,庙号中仁的含义有:蓄义丰功曰仁;慈民爱物曰仁;克己复礼曰仁;贵贤亲亲曰仁;杀身成仁曰仁;能以国让曰仁;利泽万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

  • 海瑞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海瑞,明朝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宋有包青天,明有海青天。在民间,海瑞常常跟包拯并提,因为海瑞在明朝,也是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历经明朝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不但得到了重用,而且他为官一方,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朝中上下,对他的褒奖多于贬低。海瑞字汝贤,号刚峰,

  • 步协:东吴丞相步骘之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步协,东吴

    步协,临淮郡淮阴县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赤乌十年步骘逝世,步协嗣父之任,继统步骘所领,加为抚军将军。后来蜀汉被魏所灭,东吴闻知此事,见百城无主,遂有兼蜀之志,命步协率众西征,却为罗宪所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生平步协,临淮淮阴人,东吴丞相步骘之子。公元247

  • 吴起变法后楚国经历十代君主 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起,楚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吴起变法后,楚国历经10位君主,他们分别有什么作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大家熟悉的秦国,因为商鞅变法而走向强大。公元前221年,正是因为商鞅变法后,六位秦国君主打下的基础,秦

  • 李自成攻城前崇祯明明有南迁的时间 崇祯为何拒绝南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崇祯

    对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崇祯帝为何拒绝了南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哥哥明熹宗的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中兴大明;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