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嘉庆上位后就着急弄死和珅 和珅就一点准备都没有吗

嘉庆上位后就着急弄死和珅 和珅就一点准备都没有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865 更新时间:2024/2/27 11:09:22

嘉庆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嘉庆为何一定要匆忙查抄和珅,聪明一世的和珅为什么不早做打算?

谁说和珅没做打算?他不仅早就做了,并且还以为自己成功了。

人人都了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个典故,也了解嘉庆皇帝刚上台后,就在第一时间整倒了和珅,但很少人会去想,为什么聪明一世的和珅,不早点给自己做打算呢?

要了解,和珅一向是以“玲珑剔透”闻名的,不然他也不会被乾隆如此宠信,但为何就不了解提前巴结或者讨好一下嘉庆呢?

事实上,向嘉庆示好这件事,和珅曾做了无数次,并且,他一度认为,自己已经成功了。

正是因为和珅的“自认为成功”,才会让他在嘉庆皇帝发难时措手不及,最终只能是眼睁睁地束手伏法。

只能说,聪明一世的和珅,被嘉庆皇帝高明的演技给骗了。

嘉庆皇帝是个“好演员”,若是放到现代,绝对能拿奥斯卡。

早在嘉庆刚被乾隆定为皇太子的前夜,和珅在得到内幕消息后,就在第一时间向嘉庆抛出了示好的信号。

他托人向还是十五阿哥的嘉庆,送去了一把玉如意。

和珅用这种方式,隐晦地告诉了嘉庆他已经被定为皇太子,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新皇帝的拥戴之意。

对此,年轻的嘉庆及时做出了回应,他向和珅深表感谢,称赞和珅为“国之柱石”,还为此写了一篇《咏玉如意》的诗。

嘉庆这种的表现,让和珅十分满意,他笑着对手下的心腹说,“余子不足为惧也。”

那么,当时的嘉庆真的对和珅的这种示好欣然接受吗?当然不是,他只不过出于形势,不得不向和珅释放出善意的信号。

当然,依照和珅的圆滑程度,以及他混迹官场数十年的经验,他不是不了解嘉庆的回应有水分,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和珅还将无数次的主动向嘉庆示好。

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自己将来做打算。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谁都了解,他和珅在乾隆朝能如此受宠,并不代表将来能风光依旧,所以,早点给自己找个退路这种简单的道理,和珅不可能没有想到。

所以,自此之后,乃至到嘉庆正式亲政之前,和珅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嘉庆邀功,而嘉庆呢,则一次次的表扬了和大人的“明达干练”。

不仅如此,嘉庆在登基之后,常以“毫无主见”来迷惑和珅。

史载,嘉庆元年之后,乾隆皇帝不愿意放权,嘉庆只能当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儿皇帝”,为了让老迈的乾隆放心,嘉庆不得不开始“演戏”。

比如,大臣们有政事向嘉庆请示批复,嘉庆皇帝往往只有一句话:

“惟皇爷(指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嘉庆

再比如,每天早朝,嘉庆帝就如同一个不哭不闹的乖宝宝,垂手搭肩,低眉顺眼地站在乾隆身边。

乾隆笑,他也跟着笑,乾隆高兴,他也一同开心。

这样的表现,不仅让乾隆十分满意,同时也让和珅更加满意,在他看来,嘉庆只不过是一个没有主见的那啥一样。

事实上还不止如此,为了演得更逼真,嘉庆时时刻刻都在刻意表示对和珅的恭敬。

某次,有大臣向嘉庆私底下反应和珅以及其朋党胡作非为的问题,希望嘉庆能够处理,结果,嘉庆的反应让所有人都十分意外。

他公开对这个大臣进行了训斥,并“言之凿凿”地说,朕还要和中堂大人共同管理四海,你们怎么可以这样抹黑一个国之重臣?

话里话外,嘉庆都在维护和珅,而这件事传到和珅耳朵里后,让他对嘉庆愈加放心。

什么叫做好演员?就是演到自己都相信了,而当时的嘉庆皇帝,当之无愧的是大清国第一好演员。

不过,和珅对嘉庆还并没有做到放下所有提防,为了让自己更安心,和珅在嘉庆身边安插了眼线。

嘉庆还未亲政时,身边曾有两个侍读,一个叫做吴省兰,另一个叫做吴省钦。

这两个人,都是饱学之士,且均为进士出身,但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两人均是和珅的老师。

把自己的老师派到嘉庆身边当侍读,其用意昭然若揭。

而这两位明为侍读,暗为监视的进士,也确实“不辱使命”,给和珅传递回来了不少嘉庆帝日常所为的消息。

而他们传递回来的信息,无一例外的,都是嘉庆无心政事,整日醉心玩乐。

并且,嘉庆偶尔所做的一些诗词,也被拿到了和珅面前,其内容大多都是伤春悲秋,甚至,还有些人伦之乐的诗词。

这一切,都让和珅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嘉庆是一个粗鄙浅陋,且胸无大志之人。

再加上嘉庆但凡是有事需要向乾隆汇报时,总是找到和珅,请他代为传话,种种表现,让和珅彻底放下了对嘉庆的提防。

而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到乾隆死之前,和珅都不觉得嘉庆会弄死自己。

也就是说,和珅在嘉庆成为皇太子之后,就已经开始不遗余力地找各种方式来向嘉庆示好,而这种示好,同时也是在试探嘉庆,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珅得出结论,那就是嘉庆“不足为惧”。

因此,和珅才会心安理得地继续当着大清国的“二皇帝”,对即将到来的危险不自知。

那么,身为皇帝,嘉庆为何会如此隐忍,甘愿装傻来迷惑和珅呢?其实归根结底,嘉庆要迷惑的不是和珅,而是他的父亲,那个退位却不放权的老皇帝。

要说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是谁,那绝对非乾隆莫属。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打理,乾隆接手时的大清国,是一个国库充盈、国力蒸蒸日上的国家。

正是有了充盈的家底,乾隆才能在在位期间,干了几件令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如平定大小金川、收复准噶尔,正是完成了这几件事,让本就自信的乾隆更加的自负,看着自己治理下的国家一派“盛世”之像,乾隆志得意满的自诩为“十全老人”。

但与此同时,乾隆还是一个对权力极其迷恋的人。

禅位是不得已而为之,曾经乾隆在登基之初,就许下“在位时间不超过祖父康熙”的诺言,本以为是随口一说,但没想到,他的长寿让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兑现这个诺言。

之所以挑选嘉庆为继承人,最主要一点,就是嘉庆看上去老实,好控制。

而正是出于不愿放权的心理,在归政大典举行后不久,乾隆皇帝就借机发难,向全天下宣布,大清国还是他说了算。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在归政大典举行的十二天后,也就是当年的正月十二,乾隆皇帝就专门下了道圣旨,以“晓谕群臣”。

“内而部院各衙门,外而督抚大吏等,章奏事件,亦皆朕躬亲综揽,随时训示。”---《清高宗实录》

这道圣旨,乾隆不仅通报各部,让大清的臣工都了解现在是他说了算,并且,在当月十九,他在圆明园召见各国使节时,再次提了出来。

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大权在握,乾隆连住的地方都没换,依旧住在历代皇帝办公所在的养心殿里,而新皇帝嘉庆,只能委屈的住在代表太子地位的毓庆宫中。

当然,嘉庆对于住在哪里倒没有太大意见,让他最苦恼的是,父亲乾隆把权力抓得越来越紧了。

本来在他登基之初,乾隆对于权力的划分是军政大权归乾隆,嘉庆也就看看无关紧要的折子,但到了后来,就这么点权力,乾隆也收了回去。

乾隆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只要他还有口气,那嘉庆就没有亲政的机会。

但问题是,乾隆当时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已经大不如前,健忘、前言不搭后语等这些老年人常见的毛病,逐一出现在乾隆身上。

如果乾隆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翁倒没什么,问题是,他是一国之主,他的一句话,就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而大臣们,对于这样的乾隆也是很无可奈何,但又不敢表达,只能是稀里糊涂的听,稀里糊涂的应对,然后再稀里糊涂的揣摩。

小事还好,但遇到大事,比如“白莲教起义”,大臣们就不敢胡乱揣摩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对乾隆心思极为了解的人来当做中间的桥梁。

这个人是谁?那自然是和珅和大人。

乾隆对和珅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而和珅对乾隆心思的揣摩,也是外人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很多时候,和珅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乾隆。

有个十分典型的例子,某次,乾隆正在打坐,忽然睁眼问,名字,那两个人叫什么名字?

坐在一旁的嘉庆当时一脸懵,什么?谁的名字?啥意思?

而和珅附耳过去,轻声告诉了乾隆两个名字,之后,乾隆继续闭上眼睛念念有词。

事后,嘉庆问起和珅,和珅答道,上皇(指乾隆)正在做法“咒”白莲教匪首呢,他问的是那两个领头人的名字。

这件小事,让嘉庆十分震撼,同时也对和珅越发的忌惮,而和珅“二皇帝”的称号,也就是这么来的。

通过和珅的嘴,把老皇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达给列位臣工,然后大家伙再去执行,这就是在乾隆禅位之后的一个常态。

而反过来讲,老迈的乾隆,也正是在通过唯一信任的和珅,来牢牢掌握住了皇权。

由此可见,和珅在当时的是如何重要,嘉庆之所以会对和珅虚与委蛇,说白了,就是让和珅作为一个桥梁,向父亲乾隆传递自己“安分守己”的信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乾隆还活着的时候,一旦乾隆死了,那么和珅的作用就到头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乾隆刚刚去世,大权在握的嘉庆就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对和珅的清算行动。

嘉庆如此匆忙的根本,总结起来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和珅失去了作用

正如前文所说,乾隆已经不在,这就意味着压制在嘉庆头上的那座大山也没了,因此,和珅已经失去了桥梁的作用。

嘉庆不需要再向谁传递什么信号,更不需要继续扮一个乖宝宝,现在他已经是九五之尊,天下终于是他说了算。

因此,和珅的末日也就来了。

其二,嘉庆为了巩固皇权

众所周知,封建时代每逢新皇登基,总要对前朝旧臣进行处理,以彰显新皇的权威性,这几乎是封疆朝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和珅作为乾隆最信任的大臣,同时也是最大号的“旧臣”,清理他,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有处理和珅,才能让嘉庆最大程度上彰显皇权,因为,这就是嘉庆必须要第一时间抓紧做的事情。

其三,泄愤

没错,就是泄愤,压抑了四年之久的嘉庆,在掌握实权之后,第一个想做的事情,就是发泄着四年来的郁闷和愤怒。

其实想想,嘉庆的这种反应也很正常,再怎么着他也是正儿八经,且名副其实的皇帝,但出于形势,不得不向一个大臣装了四年孙子

这换成任何人,都会郁闷之极,同时也充满愤怒。

因此,在掌权的第一时间,进行泄愤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装孙子的滋味,他历历在目,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

所以,嘉庆才会如此匆忙地查抄和珅,而和珅呢,从没想到嘉庆会弄死自己,并且下手还这么快,因此,只能无可奈何伏法,落了个被三尺白绫赐死的结果。

标签: 嘉庆和珅

更多文章

  • 童威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八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童威,梁山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童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童威,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一百单八将之一。绰号“出洞蛟”,星号地进星。童威是童猛的哥哥,早

  • 刘长:汉高祖刘邦第七子,他最后为何会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刘长,西汉

    刘长,汉高祖刘邦少子,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异母弟,生母是赵姬。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初年诸侯王。力能扛鼎。于前196年被封淮南王。文帝时,骄纵跋扈,常与帝同车出猎;在封地不用汉法,自作法令。前174年,与匈奴、闽越首领联络,图谋叛乱,事泄被拘。朝臣

  • 刘恭:汉惠帝刘盈庶长子,被吕后废黜并暗中杀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恭,西汉

    汉前少帝,姓刘氏,名不详,一说名恭,西汉第三位皇帝,汉惠帝七年(前188年)至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庶长子。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惠帝朝,皇太后吕雉教汉惠帝皇后张嫣假装有身孕,取惠帝与宫人之子,谎称是张嫣所生,并鸩杀其生母,而后立

  • 杨坚是怎么作为皇帝的位置的 全靠前朝皇帝送人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周,杨坚

    还不了解:北周和杨坚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周皇帝争先送人头,杨坚的皇位如同天上掉馅饼。自古以来,作为一个新朝代的开国皇帝,登上九五之尊的大位可谓相当艰难,有的人纵使耗费毕生心血最终也难以触摸到龙椅的边缘,纵然有像赵匡胤这样看似轻松,但实则韬光养晦,憋了十

  • 古代皇帝可以一言断生死 皇帝为什么还要设立三法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皇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古代皇帝真的可以一言决定生死么,设立三法司的目的又是什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古代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直接一句话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还不需要和别人商量什么,直接将其处死就行,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存在明显错误的,要是皇帝真

  • 古代皇帝每三年就选秀一次 皇帝要不完宫女怎么办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皇帝

    还不了解:古代皇帝和宫女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后宫每3年选1次秀女,皇帝要不完怎么办?前言:古代皇帝选妃子这件事情,想必大家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都看到过,皇帝会选择自己称心如意的女子,以此选入后宫,成为自己的妃子,其中既有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也有一些王公贵族

  • 李世民后宫佳丽那么多 李世民为什么还娶六十岁的萧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世民,萧皇后

    对李世民和萧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30岁的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要娶60多岁的萧美娘?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也是一个大美人,虽然她没有西施、貂蝉、王昭君等人的名气大,但她并不是一个花瓶。萧皇后是中国古代的五大艳后之一,是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历任六位君王的美人。

  • 唐太宗晚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唐太宗昏庸犯到了什么地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太宗,唐朝

    还不了解: 唐太宗晚年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太宗晚年昏庸吗?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犯了不少错误,那么,唐太宗晚年昏庸犯到了什么地步?李世民晚年还算不上昏庸,大错误基本没有犯,就是犯了一点帝王都会犯的错误而已。《新唐书·太宗本纪》中对于唐太宗晚年的事情是

  • 崇祯皇帝究竟算明君还是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明朝

    崇祯皇帝究竟算明君还是昏君?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崇祯最大的问题是格局太小:在他的格局里,他是明君;出了那个格局范围,他就变得颟顸、茫然、昏聩起来。崇祯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唯一的弟弟。不,准确地说,是唯一活到成年的弟弟。当魏忠贤专权、在外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在内惑乱后宫、残

  • 定都开封而不是长安或者洛阳,赵匡胤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宋朝

    赵匡胤,字元朗,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北宋开国皇帝。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古代史源远流长,从夏商周开始,我国就有了完整的史籍资料进行记载。华夏五千年文明可不是口说无凭的,都是能够找到完整史籍资料进行佐证的。从秦始皇开始,古代就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这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