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秦琼在凌烟阁排名最后,是什么原因?

历史上秦琼在凌烟阁排名最后,是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3/12/19 12:04:39

在隋唐英雄中,秦琼的名气最大,这是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秦叔宝在凌烟阁中排位倒数第一,实在是一件让人很不理解的事情。

有人说,之所以李世民安排秦叔宝排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与李世民的关系不亲密。最为典型的证据是秦叔宝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没有参与“玄武门政变”,就说明秦叔宝并不是李世民的核心人物。

但事实上,这是史书记载误会造成的。同样是《旧唐书》,在《太宗本纪》中记载秦叔宝参与了,但是在《长孙无忌传》中却并没有提秦叔宝的名字。不过仔细分析,我们就能够看到其中的玄妙。《长孙无忌传》上写的是“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这里没有提秦叔宝,并不是秦叔宝没有参与,而是他没有进入玄武门,因为他掌控着军队守在外围,以防发生更加激烈的战争而已。

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秦叔宝是从王世充那里,主动来投奔李渊,而李渊把秦叔宝划拨给李世民的,李世民对秦叔宝不是特别亲密。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李世民在判断一个将领是不是忠臣,是不是应该引入自己核心层的时候,一般是以“纯臣”为标准。比较典型的就是,尉迟敬德一直不投降他,一直对旧主很忠诚,因此他觉得尉迟敬德是“纯臣”。而单雄信曾投奔杀害翟让李密,后来又投奔王世充。这些行为,都让李世民觉得单雄信不是一个“纯臣”,所以当他又投奔自己的时候,李世民把他给杀掉了。

而同样离开王世充,主动来投奔自己的秦叔宝,虽然李世民并不认为他不是“纯臣”,但是其成色,就没有尉迟敬德足。

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也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同样是和秦叔宝一同前来投奔李世民的还有程咬金。而程咬金当时在排位上,是排在李世民后面的。可是为什么,李世民却还是那么重视程咬金,而且还把程咬金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叔宝的前面呢?

而且,事实上,李世民不是不重视秦叔宝,而是非常重视秦叔宝。

在李世民组织发动的多场战争中,他都把秦叔宝选为先锋大将。我们知道,先锋大将在古代军队中,必然是那种最骁勇善战的人。因为只有作为先锋的他,打胜了这一仗,才能提振整个军队的士气。而且,先锋大将也是主帅最信任的人,因为别人去打,主帅都不放心。想想诸葛亮为什么会把马谡选拔为先锋大将,而马谡失街亭以后,诸葛亮为什么那么痛苦就明白了。因为在诸葛亮眼中,马谡不仅是那个最“骁勇善战”的,而且是他最喜爱的人。

因此,李世民常常把秦叔宝选为先锋大将,能说他不认可并喜爱秦叔宝吗?

李世民喜爱秦叔宝,历史上的事例太多了。秦叔宝打了胜仗以后,李世民不但对他多次封赏,而且还多次给他金银珠宝。更为夸张的是,李世民在送秦叔宝金银珠宝的时候,还说出了这样动情的话:“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就是说,这点金银珠宝算什么,我身上的肉都可以割给你吃!

这样的话,我曾在乡下多次听过。村人形容自己对别人有多好,就说:“如果不痛的话,我都可以把自己的肉割给你吃。”村人说的这个话,其实有个前提“不痛的话”,但事实上,哪有割的时候不痛的肉呢?而李世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根本就不谈痛不痛的问题。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秦叔宝是真喜欢的。

(被重视的文臣,图取其意)

而且,秦叔宝实际上配得上李世民所称赞的那种“纯臣”。原先他在跟着张须陀的时候,多次不顾自己的生死救主。后来跟着李密的时候,李密被箭射中昏厥,别人都跑了,也是秦叔宝冒死把李密从战场上救下来。这样忠直护主的人,能说他不是“纯臣”吗?

那么,既然秦叔宝这么好,李世民又这么喜爱他,为什么却在凌烟阁中,把他排在最后一位的。

我认为,之所以这样,与秦叔宝的身体有很大的关系。

秦叔宝由于身经百战,因此身体有很多毛病,一直生病。在贞观十二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而李世民让阎立本画凌烟阁功臣像,是在贞观十三年进行的。不管怎么说,李世民在进行功臣排名的时候,肯定要考虑活着的那些人,把他们摆平,让他们没意见。秦叔宝死在排位之前,因此就可以不太考虑。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呀,死在排位之前的,也不只有秦叔宝啊,还有杜如晦、屈突通、殷开山、柴绍、张公瑾、虞世南、刘政会好几个人呢。

不错,确实有好几个人。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几个人,要么与李世民关系特别亲密,要么在唐朝建国后,还做了不少事的,不只是打仗一项。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人,大都是文臣。李世民重文而轻武,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总之,虽然秦叔宝劳苦功劳,也就只能委屈他了。

标签: 秦琼唐朝

更多文章

  • 刘备在选择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何把兵权交给李严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备,李严

    你真的了解刘备在辅政大臣选择上,为何要将兵权授予李严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里的皇帝都有托孤大臣,曹叡托孤曹爽和司马懿,最终以失败告终,孙权托孤诸葛恪与孙峻,最后是自相残杀,唯独刘备的托孤是成功的,完美的,虽有波折,但总体来说,堪称三国第一。问题在于,最初,刘备为何家兵权

  • 刘邦儿子中除了汉惠帝和汉文帝 其他人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汉朝

    还不知道:刘邦有8个儿子:除了汉惠帝、汉文帝,其他几位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或五十三。葬于长陵(在今陕西咸阳),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刘邦死后,群

  • 三国时期投降过曹操的诸侯都有谁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操,诸侯

    对曹操和诸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有哪些诸侯选择归降曹操?他们最终结局如何?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缘故,曹操不仅获得了众多人才的辅佐,也逐渐荡平了割据各地的诸侯

  • 杜预:魏晋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博学多通,多有建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杜预,魏晋

    杜预(222年-285年初 ),字元凯,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

  • 朱棣能力那么强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明朝

    朱棣文武双全能力出众,朱元璋为何不立他为太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王,国号吴,立嫡长子朱标为世子。四年后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立朱标为皇太子,此时的朱标仅仅13岁。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

  • 郑泰:东汉末年官员,曾联合何颙、荀攸共谋诛杀董卓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郑泰,东汉

    郑泰(151年~191年),字公业,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汉末年官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少有才略,好交豪侠。举孝廉出身,不肯参加公车征辟。汉灵帝末年,大将军何进辅政,征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进谏不用,弃官而去。董卓专政,拜议郎。联合何颙、荀攸共谋诛

  • 关羽被杀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要逼刘备杀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关羽,诸葛亮

    关羽死后,诸葛亮为啥逼着刘备杀子?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要说三国的转折点在哪里,必然是从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说起。对于蜀汉而言,关羽的死,不仅仅是五虎上将之首的离世,而是蜀汉开始由巅峰走向下坡路的开始。当年诸葛亮和刘备在草庐里的隆中三对也因此化为泡

  • 历史上项羽与虞姬之间有感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秦朝

    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项羽这个人和刘邦有太多的不同。刘邦好色,项羽不好色。刘邦好色,事例太多。当年他当亭长的时候,就和村里的曹寡妇暗渡陈仓,还生了个儿子刘肥。后来打进秦王的咸阳宫殿,以及打进项羽的彭城以后,他第一件事

  • 如果朱棣没有清君侧的话 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做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棣,朱允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没有朱棣的清君侧,朱允炆到底能干多久呢?四年还是十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建文元年,朱允炆开始削藩,为的就是抑制藩王,皇爷爷朱元璋亲自定下的九边十三王才是重点,可惜的是当削藩的大棒挥舞到燕王朱棣的头上时,朱棣看见之前的弟弟们被朱允

  • 包拯死后展昭就消失了 展昭是接到了什么命令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北宋,包拯

    对包拯死后,为何展昭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侠五义》中,包拯是一位著名的清官,因其面庞乌黑,额头上又有一轮弯弯的月牙,执法公正严明被人们誉为“包青天”。包拯被塑造成了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他主持正义而又无所不能,满足了专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