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权在称帝的路上 孙权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孙权在称帝的路上 孙权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21 更新时间:2024/1/21 12:02:25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称帝,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220年,枭雄曹操的病逝,这对当时曹、刘、孙三方对峙的势力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事件,这三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最终由三方鼎立演变成三国鼎立,政治、军事上的竞争更显白热化与精彩纷呈。

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其精明的政治头脑,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于长江流域竖立起皇权的旗帜,成为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南方奋力崛起的开端。

适时转型

孙坚起家之时,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员大将,以兄弟相称,带有强烈的草莽江湖气息,虽然没抢到什么地盘,但凭借手下大将打出了响亮的江湖名声。

孙策创业,跟随身侧的是四个父辈兄弟,再多了个结拜兄弟周瑜,仍然是江湖味极重的架构。这种重情重义的组织架构对孙吴在创业之初,起到了积极关键的作用。

但是随着孙吴集团的逐渐壮大,这种自由散漫、毫无法纪的组织架构,只懂得蛮力争胜,必将成为孙吴势力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接任后的孙权马上对内部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时值数量众多的中原名士逃到江东避难,孙权将部分人才纳入了领导层,让整个的组织架构相对平衡。而自幼爱好学习的孙权拜张昭为师,作了一个带头榜样;潜移默化之下,整个江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高层内部也从江湖形态向智慧式的机构逐渐转变,实现了良好的转型。

在以后与魏蜀的对抗中,江东的英才能不断涌现,从不断档,为孙权的守业与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学习风气实在是助益良多。

调整内部关系

孙坚与孙策两父子的意外离世,对孙氏集团来说不啻是两次巨大的打击。孙权接手时依然处在乱世之中,而且面临的形势更为紧张复杂,孙策留给其弟孙权的,不是一份单靠守成就可以坐享其成的安稳基业,稍有不慎就必将灰飞烟灭。

在确保已有地盘的情况下,孙权接手后就立即攻占庐江郡,为开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后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灭黄祖报仇、赤壁抗曹、袭取荆州、夷陵败刘备。这期间的过程,既是不断调整自身的稳定,巩固已有的基业,也是开拓的不断尝试。至此,西蜀因将重心转向北伐的备战,再无余力进攻东吴,在保有三峡以东的长江流域的情况下,三国鼎立的格局才最终确立。

当时的三峡以西是刘备所占有,北方曹操势大并已实现统一,在客观上已无法再往外拓展;因而将重心转向内部淮泗集团与江东集团的逐步融合统一,消除以地方大族为首的山越与汉人联合反抗孙吴统治的动乱,意图让所辖区域趋于稳定的状态。

暂缓称帝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代汉称帝,次年刘备宣布称帝,身为三大势力之一的孙权自然也有称帝的野心,但自身的内部环境、外部形势的困扰,在对待这两个新立政权的处理上,陷入了两难的处境。

首先是东吴内部的江东化进程还没完成,孙权并没有得到江东士族的倾力支持;同时淮泗集团内部的意见也并不统一,例如张昭等以“尊汉”为己任的旧派士族,妄想通过孙权去恢复汉室的社会秩序。

而在法统上,曹氏已完全统一北方州郡,再通过外禅的方式,实现汉、魏皇权的和平转移。刘备则是身具汉皇室血统,有着天然继承者的身份。这两家或禅代或继承,皆具备合法性,孙权与之相比是绝对的身处下风。

更令孙权忧虑的是,己身的实力并不占优,如若急于称帝,昭告天下时必然要否认曹刘两家政权的合法性,唯有如此才能得到“顺天应人”的地位合法性,但这样将导致两国的联手攻击,暂缓称帝成了孙权顾全大局的理想选择。

称藩以退为进

不想与两国开战,孙权选择向曹魏称臣,既是孙氏家族与曹魏政权在建安年间陆续结成婚宦关系,曹操对孙策、孙权也有提携之恩,并且也可借助曹氏突破汉室“非刘氏不称王”的原则,实现他最终称帝的终极政治构想。

曹氏在建国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摧毁汉朝的20等级爵制,重新建立了5个等级爵位,这样在曹操封王后,与皇帝同为君主,区别只是差了一个等级,在最终实施禅代时比较容易运作。这背后的政治意图,孙权也是明察秋毫,自然是要借鉴一番。

孙权称藩是以王国形式,原封不动地进入魏国,并借王国的制度,完成由汉末江东割据政权向魏属王国政权转化,使政权存在合法化。

在曹魏一级主权的覆盖下,形成自己对江东的二级主权,生成一个独立于曹魏之外的地方君臣系统。与曹魏宗室不同,吴国的自治权利与其有天壤之别,远超一般宗主国与封国的关系。

向魏称藩之后,在封国内形成“君臣与主从”关系,对于解决江东本土士族的问题是一个利好的信息,他们原本是东汉王朝所任命的官宦,在孙吴王国成立之前,原则上并不处于孙吴的支配,只是屈服于武力镇压之下,因而内部的矛盾一直难以克服,现在则是可以对江东原汉朝官僚群体进行整肃与转换,从汉臣走向吴臣,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可以说孙权向魏称藩,表面上是臣服于魏,由三方势力变成两个皇权,似有统一的趋势,实则是继续走向分裂,成为一个完美的跳板,为孙权日后称帝提供了可能性。

称帝

孙权暂缓称帝,为他获得了解决内部矛盾、增强实力的时间;同时刘备病重不治,诸葛亮为了北伐的大计,与他重修旧好,默认了孙权对于荆州的主权;曹丕则是忙于巩固自己的政权,无暇分身他顾。这样一来,在曹操病逝之后,三方势力当中,孙权不但充实了地盘,还将防线往外推移;还避免了蜀汉报复以及曹魏征讨的巨大政治风险,是唯一真正获益的一方。

时间去到公元227年,此时的曹丕已死,政治经验欠缺的魏明帝曹睿继位,对于老牌政治家孙权来说已很难构成威胁;蜀汉也正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可惜劳民伤财之下,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实力还有所下降。

被放任良久的孙权,终于在公元229年,在武昌宣布称帝,改元黄龙。至此,孙权不但完成了其兄孙策的托付,守护了江东的基业,并划江而治达成了自己称帝的野心。

结语

孙权一路走来,称帝之路所遇的困难令人无法想象,能不断地成功闯关登顶,除了凭借隐忍的品性以及卓越的政治才华,也离不开其毕生好学的良好习惯。

他从称藩开始所做的战略规划,其政治预见、政治智慧与能力皆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能支撑起这一切的,唯有海量的知识方可做到,知识是力量的源泉,古今皆如是。

标签: 孙权东吴

更多文章

  • 吴王李恪不能成为太子是因为他的出身吗?历史上的他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吴王李恪,唐朝

    大家好,说起吴王李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吴王李恪他是李世民与隋朝的公主生下的儿子,这也是李恪不能成为皇帝的一大根本原因,他虽然文武双全而且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儿子,但李世民性格犹豫不决一直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总是有各种原因阻碍他,他也放弃了这份念想。吴王李恪的生母杨妃是李世民攻下隋朝的战利品,他

  • 明末士兵打不过八旗兵,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古代,明朝

    纵观明末的军队,对外无法镇压努尔哈赤,以至于让努尔哈赤一步步崛起,到了皇太极时期,不仅统一了关外,甚至降服了强大的李氏朝鲜和蒙古诸部;对内则是镇压不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使其一步步发展壮大,威胁明朝统治,最后让这个并不具备帝王之才的农民首领李自成崛起,消灭了明朝,令人唏嘘。虽然明末也有战斗力强

  • 刘知远作为后汉开国皇帝,他如何恰到好处地争得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知远,后汉

    古代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对时机把控的精准度,经常让现代人深感敬佩。比如说做皇帝,那是万人争过独木桥,而最终只有一人能达终点。其余的人,终归难免一死。在争夺这唯一的机会上,需要十分敏锐的洞察力,要有异乎寻常的沉稳老练的做事风格,对事物的理解要有入木三分的能力,而最后出击的时机,需要精准无误。所有这些条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何杀遗老重臣 刘禅这么做有什么目的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禅,蜀汉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禅杀重臣,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其中关于刘禅的故事至今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问题,人们常说他是三国时期最傻的人物,但根据史学家们研究我们进而得知刘禅并非是一位无所作为的君主,也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昏庸无道,相反他却也是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其

  • 鲁肃让孙权下定决心抵抗曹操,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鲁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鲁肃让孙权下定决心抵抗曹操,是如何做到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

  • 高昌国王鞠文泰与李世民是何关系?他为何会被吓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鞠文泰,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高昌国王鞠文泰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对少年一代影响最深的一部。在《西游记》原著中,唐玄奘(唐僧)于贞观十三年和唐太宗李世民结为兄弟,并出发去西天取经。皇帝和僧人结为兄弟,李世民称唐僧为“御弟”,让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在史书记载中,还

  • 朱标死后 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元璋,朱允炆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朱允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那时候,朱标的病逝毫无疑问弄乱了朱元璋全部的规划,而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更让他有点精神恍神。首先太子病逝后,在诸多王爷中,谁才可以继承朕的帝位呢?老二朱樉,他幼时便以聪明伶俐出名,处世英武不同凡响。或者老三朱棡,他威势而有谋

  • 装疯卖傻36年的唐宣宗李忱,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宣宗李忱,唐朝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生母郑氏是原浙西观察使李锜家中的一个小妾。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其后李锜作乱被朝廷处死,郑氏就随同李锜的家眷们没入掖庭为奴。当时宪宗的贵妃郭氏看中了她,便把郑氏从掖庭调到自己身边充任侍女。郑氏天生丽质,不久之后唐宪宗所宠

  • 唐朝一公主连嫁三次,死后竟不知跟谁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古代,唐朝

    唐朝的时候,公主们的地位都比较高,也还没有受到很严的贞洁烈妇的思想,所以一嫁二嫁的,也还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过,嫁的多了,也留下了一个后遗症,那就是死后的归属问题。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比如唐朝的定安公主。定安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三个女儿,武则天时期被封为新宁郡主,后来

  • 陈文帝的皇后沈妙容,不仅贤德也十分狠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沈妙容,南朝陈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沈妙容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南北朝是历史上著名的动荡时期,在这个时期,能够兴文教、建治世的皇帝是少之又少,陈文帝便是其中之一,他承统于危难之际,用七年时间恢复江南国力,创造了天嘉之治的美名,他的勤勉也就是“宵衣旰食”一词的由来,一个男人能成事,当然也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