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昶: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

王昶: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47 更新时间:2024/3/6 2:59:28

王昶(2世纪-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

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甘露四年(259年),去世,赠司徒,谥号为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昶是太原郡晋阳县人。他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很有名气。王凌年纪大点,王昶把他当兄长看待。魏文帝曹丕即位以前,王昶为太子文学,迁中庶子。曹丕即位以后,王昶升任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当时洛阳树木成林,王昶以他的勤劳为百姓做了表率,开垦了很多荒地。

后任兖州刺史。魏明帝曹叡即位,加封扬烈将军,赐关内侯爵。王昶虽然在外地作官,可一心关心朝廷政治。他认为:曹魏很多弊端承秦汉而来,法制苛刻而琐碎,很少修改国家大典以正先王的风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希望政治开明,国家强盛,是不可能的。于是撰著《治论》,依照古代制度,取其可供今天借鉴的有关条项,写了二十多篇。又著《兵书》十几篇,探讨奇正交用的战术,青龙年间上奏朝廷。

垦农治兵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求贤,卿校以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懿举王昶应选。正始(240年—249年)年中,王昶在徐州任职,封为武观亭侯,迁升征南将军、持节,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王昶认为,国家总会有人,但是战争未必总是胜利,地势险峻是不变的,但是守备之势头不能长久不变。而今屯兵宛城,离襄阳三百多里,各军营分散驻屯,船在宣池,有紧急情况,都来不及调动。于是上表请求把当地政府所在地迁到新野,在二州内练习水兵,开垦农田,积蓄粮食。

陈述方略

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集团后,向大臣询问政治得失。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第一,崇尚道统,鼓励学业,抑制浮华,修建学校。让学生们入学。第二,设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个标准。没有一定标准而想衡量曲直是不可能的,没有考试制度而或降或升某人,空论是否有才能,也是没有根基的。第三,让官吏任职的时间长一些,有政绩的升官赐爵。第四,省减官员的实际收入,让他们知道廉洁羞耻,不要和老百姓争利。第五,杜绝奢侈,倡导节俭,使各个官员服饰有别,上下有序。储备粮棉,让人们返朴归真。皇帝下诏褒扬王昶,让王昶修撰百官考试的程序。王昶认为,唐、虞舜时代虽然有升、降官吏的公文,但是如何考核官吏的方法未流传下来。周朝的制度虽有冢宰的职位,根据各位官吏的政绩给予赏罚,但是没有如何比较确定的标准。因此,圣主实应明白如何任用贤人,略举任贤黜劣的办法,把这个工作委托给贤达之人,让他统管此事。任用某人,是否贤能,可以知其大概。他的议论,大体就这些。

守战东吴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上奏说:“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白帝与夷陵之间的地带,黔、巫、秭归、房陵等地都在江北,民众与新城郡多有接触,可以袭取此地。”

于是。朝廷派新城太守州泰袭取巫州、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吴军逃到南岸,又开凿七条道路来进攻。王昶让弓箭同时发射,东吴大将施绩在夜里逃进江陵城。王昶派兵追杀数百人。他想把吴军引到平旷的地段,与之交战,派五军列队沿大道撤军,以假象蒙骗吴军,同时又派人骑马挑着缴获的战利品在城的四周向吴军显示,以激怒吴军。埋设伏兵,等待袭击吴军。施绩果然派兵追杀大军,王昶出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获全胜。施绩逃跑,他手下大将钟离茂、许旻被杀。缴获敌人的铠甲、旗、鼓、珍宝、武器无数,班师而还。王基、州泰都立下了战功。于是,王昶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晋封京陵侯。

助平淮南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起兵,王昶率兵抵抗有功,赐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和关内侯。他被晋升为骠骑将军。

甘露元年(256年),诸葛诞举兵,王昶占据夹石,逼近江陵,牵制着施绩、全熙,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诸葛诞被杀后,朝廷下诏说:“从前孙膑辅佐赵国,直逼大梁。西部兵力大举前进,也形成了东征的趋势。”为王昶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又升至司空,仍持符节,都督诸军。

薨逝任上

甘露四年(259年),王昶去世,谥号穆侯。由其子王浑继承爵位。

标签: 王昶曹魏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葛亮,三国

    对三国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何口含七粒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谈起三国时期,一定会被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迹所惊艳。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段时期里一些经典人物用他们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传奇故事,也让那个乱世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我们谈起三国里的人

  • 蜀汉灭亡后关羽后人被满门斩杀 张飞后人为何安然无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张飞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蜀国灭亡后,为何张飞一家无人敢动,关羽后人却被满门斩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刘备带领兄弟关羽和张飞白手起家,带着兴复汉室的梦想一路拼搏,最后也是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蜀国,可惜的是,刘备并没有活到他实现愿望的那一天,不仅如此,其

  • 王述:东晋时期官员,安贫守约,不求名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述,东晋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述年少丧父,袭爵蓝田侯。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名位。凭借门荫入仕,起家司徒(王导)中兵属,历任琅琊王(司马岳)功曹、宛陵县令,征虏(庾冰)长史、临

  • 袁涣是谁?他为何会拒绝吕布写信辱骂刘备的要求?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袁涣,汉朝

    袁涣作为三国时期的官员,他的名气并不是很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吕布是汉末割据诸侯之一,在演义中是三国第一猛将,天下无敌,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誉,但是,不管是正史中还是演义中,吕布却都有个致命的缺点,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这一点与小人何异

  • 古代后宫中的男宠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男人有时候比女人还要疯狂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古代,男宠

    对在古代,不光女人找男宠,男人也会找男宠,而且男人比女人更疯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宫里本来就男人少,皇帝活在,不得宠的女人大有人在,皇帝驾崩后新皇登基,原来的皇后和妃子就升为太后或太妃成了孀妇,但是,正常的生理需要下,就出现了背着皇帝暗中或者公开召进宫一

  • 襄樊之战徐晃是如何打败关羽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徐晃,三国

    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襄樊之战前期,关羽击败曹仁,曹操派于禁救援,因为秋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全军覆没,也被关羽击败,关羽取得辉煌胜利。襄樊之战后期,曹操派徐晃救援,徐晃到来之后,与关羽交战,随即击败了关羽。徐晃击败关羽,徐晃被

  • 雍正盛宠李卫长达十三年 乾隆为何不待见李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雍正,乾隆,李卫

    还不知道:雍正宠他13年,乾隆为何不待见他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面一个朝代受宠的大臣,到了后面一个朝代,可能并不被皇帝待见。因为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治国理念,李卫就是这个不被新朝皇帝乾隆帝待见的大臣。他身在庙堂,兼顾江湖,雍正宠他13年

  • 雍正的老爹和儿子寿命都很长 雍正寿命为何那么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清朝,子嗣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子嗣少、短命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最不会享受的皇帝就是清朝的雍正皇帝的了,他每天兢兢业业地批阅奏折,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真的是起早贪黑啊!太敬业了简直!我们一般都说在盛世一般人都会多子多寿,这两点他老爹还有

  • 九子夺嫡中八爷党实力比四爷党还要强 八爷党是怎么输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九子夺嫡

    对清朝“九子夺嫡”,为何是实力强大的八爷党会输给更弱小的四爷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八爷党不是输给了四爷党,而是输给了康熙。“九子夺嫡”时,八爷党完全就是碾压四爷党的存在,那个时候胤禩从未输胤禛,他稳稳压着胤禛一头。只是,八爷一党的势力越来越大,锋芒也太过暴

  • 历史上于谦是什么形象?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于谦,明朝

    于谦,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民族英雄。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里,竭尽忠诚、鞠躬尽瘁者多如繁星,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重任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宋人文天祥不受功名利禄诱惑,宁愿赴死也不投降;还有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