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秀才出身的鲍永为人忠义,为何不得刘秀的重用?

秀才出身的鲍永为人忠义,为何不得刘秀的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00 更新时间:2023/12/20 8:33:21

建武十五年,大司徒韩歆因为进谏言辞过于激烈,被刘秀追责,逼杀于贬职归乡的路途中。同时,为韩歆求情的司隶校尉鲍永,被贬为东海相。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事后舆论大哗,刘秀也后悔了,他下旨追赐韩家,以大司徒之礼下葬韩歆。奇怪的是鲍永却没有得到刘秀的宽恕,到死都没有回到过京城。

鲍永在历史上名气不算小,他早年参加了绿林军,被更始帝刘玄任命为尚书仆射,跟刘秀一样是个老革命。更始政权攻入洛阳后,刘秀以代理大司马之职,出巡冀州、幽州,同时鲍永也以代理大司马之职,出巡并州、朔方和河东郡。

鲍永此人早年就表现出智勇双全,有节义,因为与王莽有杀父之仇,一直拒绝新朝征召。虽然做了高官,鲍永依然坚持严以律己,保持朴素之风,在更始政权中威望极高。

更始三年,刘玄被赤眉军杀害,更始政权灭亡。消息传来,鲍永不信,依然坚守岗位,跟已经称帝的刘秀对抗。直到确认刘玄的死讯,鲍永为刘玄举办了发丧仪式后,才向刘秀投降。

鲍永投降刘秀后,为他平定天下、治理地方多次立功:

建武元年,鲍永仅凭一张嘴,说降河内太守,献出刘秀攻了很久,都没有攻破的怀县;

征伐鲁郡时,鲍永先大破敌营,收降数千,后又设计亲手斩杀负隅顽抗的敌首;

担任扬州牧期间,鲍永根据民情,一面对豪强狠下杀手,一面对百姓以宽松为怀,让饱受战争创伤的吏民迅速安定;

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鲍永不畏权贵,严格执法,曾经弹劾刘秀的叔叔赵王刘良大不敬,让满朝为之肃然,连刘秀都忍不住提醒勋贵们收手:小心别被鲍永抓住尾巴!

用德行高尚,能力出众,刚直不阿来形容鲍永,一点不为过。对这样一位曾经的老同事,又为他做出了大贡献的臣子,按理来说,刘秀应该视为至宝。事实上刘秀对鲍永一直心怀不满,最后借着韩歆的事,蛮横地将他一脚踢到东海郡。

有人说,鲍永的遭遇,是因为他投降刘秀太晚,惹得刘秀不高兴了。这么解释很苍白,还有很多比鲍永投降更晚的,怎么没有这个待遇?比如位列功臣榜三十二将之一的王常,比鲍永还晚了一年才投降。

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是贰臣一大堆,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容不下降臣,刘秀也不配做开国之君。

又有说法是,鲍永表现得过于忠于以前的主人刘玄。有这个原因,但不全面,忠于旧主难道不是忠义的化身?一个对亡故的旧主依然忠心的人,对新主也差不了,这个道理刘秀不会不懂。

其中的原由,不在鲍永归降的早晚,也不在他对刘玄的忠诚,更不在他是个贰臣,而是鲍永撞上了贰臣侍奉新君的三面墙!

贰臣侍君的第一面墙:“卖义”

严格意义上讲,鲍永算不上“贰臣”,因为刘玄遇害在前,他投降在后,但是古人对“忠”的苛求,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为真正的忠诚。其理由就一点:投降者从新君那里获得利益了。

那么,姑且借用这个有争议的词吧。

我们从鲍永第一次惹得刘秀不高兴说起。鲍永在给刘玄发丧后,封存了大将军印玺,遣散了所有军队,只带了自己的亲信百余人,到河内投降刘秀。刘秀很奇怪,就问鲍永,你的人马哪儿去了?鲍永的回答是:

“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我作为更始帝的臣子,没有尽到保全君主的责任,假如拿着他的军队,到您这里换取富贵,那就太丢人了,所以,我就解散了军队。

一般人听到这话,一定会感慨于鲍永的“义”,宁可利益受损,也绝不损伤自己的“大义”。可惜刘秀不这么想,史书如是记载刘秀的反应:

“帝曰:‘卿言大!’而意不悦。”

意思说,你这话说得有点过头了,至于上升到那个高度吗?刘秀由此心中很不舒服。

刘秀这么说有道理吗?不光有道理,而且已经算是给鲍永留面子了,

他的心里其实想说:你这么做好虚伪,纯粹是“卖义求名”!

伯夷叔齐的价值观虽极端,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假如鲍永想要展现“义”,那你何必投降?做不到忠,可以悄悄离开,干嘛投降?还不是为了“利”嘛!既然为了“利”,就把事情做到底,带着军队来投降,没人会指责你。结果,投降都投降了,还摆出个求“义”的姿态,那不是“卖义”是什么?

同时期还有个叫郭丹的人,当时在南阳负责招降工作。听到刘玄遇害的消息,郭丹同样不降,为刘玄发丧后,弃城出逃,扮成乞丐一路北上,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刘玄的妻子,把更始政权的使节归还给她,然后回到家乡隐居。后来郭丹多次被征召,都拒绝了,直到十年后的建武十三年,才重新出来做官,最后官至大司徒。

郭丹为什么“运气”那么好?因为人家没有从背弃旧主那里获利,更没有“卖义”,他用十年时间,消化了与旧主之间的一切利益关系。

刘秀虽是儒生人出身,但是绝没有半点儒生的迂腐和虚伪,任侠爽直才是他的本性,所以,他对鲍永的“卖义”,客气一点说是迂腐,不客气地说就是虚伪,“不悦”由此而来。

贰臣侍君的第二面墙:“卖忠”

鲍永担任司隶校尉期间,有一次路过霸陵,正好从刘玄的坟墓旁经过。鲍永旧情难忘,就要前去祭拜,身边的人劝他不要去,他说:

“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有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

鲍永不光祭拜了,还哭得很伤心。果然,有人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刘秀。刘秀听了

“意不平”

,问公卿大臣们:鲍永这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处理?太中大夫张湛的机警帮鲍永度过了危机:

“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也,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张湛说,鲍永哭祭更始帝,说明他既仁又忠,是个高尚的人呐!刘秀这才释怀了。释怀了吗?真的释怀了吗?难道张湛这话有多高深,刘秀竟然自己想不到?不可能嘛!

应该是刘秀见张湛站在鲍永一边,不好发作,只好忍了。像张湛、鲍永这样的儒生,有时候考虑问题脑子就是锈透了,只看到一面,以为自己很“忠”,甚至把自己都能感动哭了,其实这种行为,在刘秀那里就是“卖忠”!

一个人心怀忠诚是优良品德,但是对君主的忠,就跟夫妻之间的忠一样,具有排他性,拿捏不好就会招来大忌讳。

就像一位改嫁的女人,整天在丈夫面前怀念逝去的前夫,你能夸她“忠”吗?恋旧情不是过错,可是既然选择了后者,你就应该表现出对他比前任更加“忠”,否则就不要做这个选择!

对鲍永何尝不是如此,你可以表达对旧主刘玄的忠,但是同时必须对刘秀要更加忠诚,你总得让刘秀有一种满足感嘛!否则就变味了,变成了“还是旧主好哇”,刘秀能受得了吗?

可惜鲍永不懂,他以为所有的“忠”,都是一个写法,显示对旧主的“忠”,就等于对新主的“忠”,应该获得表扬,岂不知这是“卖忠”,不是真正的“忠”!

贰臣侍君的第三面墙:“卖直”

《后汉书》在《鲍永传》后面加了一段评述,很有意思:

“若乃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岂苟进之悦,易以情纳,持正之忤,难以求理乎?”

这段话稍有点难理解,大概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说话态度很真诚,但是听话的人没听懂,这就造成两种状况:第一种说的是谄媚之言,由于符合了听话人的心情,被接纳了;另一种说的是持正不中听的话,反而很难得到应有结果!

《后汉书》的作者,显然是在批评鲍永,他与刘秀的沟通方式有问题,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并没有让刘秀感受得到,结果弄巧成拙了,原想展现“正直”,却成了“卖直”!

这话很有道理,假如我们以“君子之心度鲍永君子之腹”,在鲍永散兵的解释后面,把他缺省的一句心里话补上:

“藉陛下之圣明,无更始兵马,臣亦可功倍于昔!

这么一说,既坦诚了自己投降的利禄之心,又捧高了刘秀,还表达了自己为刘秀效命的决心,请问还有“卖义”的嫌疑吗?

又假如,鲍永祭拜完刘玄,能主动向刘秀汇报,再辅以对更始败亡教训的惋惜:

“惜乎哉,更始倘有陛下之明,岂有赤眉之祸!

这么一说,别人还会有机会到刘秀跟前,把事情添油加醋地描述到另一个方向吗?刘秀还会认为他是“卖忠”吗?

鲍永没这么做,他大概想当然地认为,都是读书人,应该处于一个思想频道,刘秀应该能懂他的心,解释多了,反而显得不够“正直”,熟料却跌进“卖直”的陷阱!

结束语

《后汉书•鲍永传》末尾一句最精彩:

“诚能释利以循道,居方以从义,君子之概也!”

这句话看似前言不搭后语,仔细玩味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假如一个人能放下“利”,而去追寻“道”,以方正、正直的行为,来显示“义”,那才是君子的气度!

这不是分明在批评鲍永,他“卖义”、“卖忠”、“卖直”的嫌疑,根子就在一个“利”字上吗?你选择了“利”,抛弃了“道”,无论你表现得有多“义”、“忠”和“直”,前面都逃不脱一个“卖”字,掺了假的,很虚伪!

这就是刘秀跟鲍永不在一个频道的原因,“贰臣”显得太难听,不过,既然做不到“循道”,就不要再“卖”了嘛,大大方方跟着刘秀成就功名,不也很好吗?

都是儒生的虚伪和迂腐害了鲍永,难怪刘秀不喜欢!

标签: 鲍永汉朝

更多文章

  •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如果不禅位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渊,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玄武门之变后,如果李渊不主动退位,李世民将会如何对待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兄弟相杀在古代帝王之家是十分平常之时,在封建制度之下,历朝历代的君主即位几乎都要经历手足反目的过程。有甚者,亲父子之间也是避免不了有一死伤,唯有胜者方能为王。提起大唐王朝,唐太

  • 朱元璋在诛杀功臣的时候 期间为何没有公开反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功臣

    对朱元璋杀功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同样都是清算功臣,刘邦抓了韩信之后,许多人听说了,都开始公开反叛,比如陈豨、臧荼、彭越、英布等人。然而朱元璋清算功臣,前后杀了那么多人,却没人公开反叛,为何没人出来反他呢?其一,朱元璋先下手为强我们之所以说公开反叛,是因为

  • 李世民喝下毒酒后已经大口吐血 李世民最后为何没有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毒酒

    你真的了解李世民喝毒酒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古代时候的争权夺势是很常见的,有人能为了那点权利就把自己老婆或者女儿送人,就为了去争取那一点权利,但是还有人会抢皇位,而抢皇位的人也是很不简单的,经常能看到几个皇子为了争夺皇位或者太子的位置争权夺势,明争暗斗,就是想要自己当上皇帝

  • 吕布遭受失败确实让人唏嘘,但他的失败真的只是偶然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吕布,失败

    吕布是三国中的一个失败的英雄,有的人认为他有勇无谋,而且还是个好色之徒,没智慧还那么垃圾,失败并不奇怪;也有人认为他没有经过系统的董事长训练,有的只是一套枝节的直觉,凭着直觉去布局,根本就不适合做独当一面做首脑。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就偏偏把这样一个不适合独

  • 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 朱元璋为什么还承认元朝为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元朝

    你真的了解朱元璋和元朝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本人肯定 是十分痛恨远超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被这个朝代所摧残的人。在他17岁的时候,本以为人生活幸福时,却没想到他的家人在这一年好几个饿死,一夜之间,朱元璋的身边只有一个二哥了,而那个时候朱元璋的怒气则是彻底爆发,

  • 历史上真实的徐慧是什么样的?她是什么身份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徐慧,唐朝

    还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徐慧是什么样的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朝代上有作为的大多数都是男性大臣,女子基本上没有在朝为官的。封建社会地位下,女子根本就没有地位可言。但是在唐朝却有一位才女,她长相俊俏才华横溢,甚至在后来他还辅助过李世民治理天下。你是不是觉得很好

  • 韩信早年的家庭是什么背景 韩信为何连吃饭都是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韩信,秦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背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刘邦能够统一天下打败项羽,离不开三个人的协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治理地方不断供应粮草和士兵的萧何;攻无不胜战无不取的韩信,这三个人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但是,以上三人在追随刘邦之前却有着不同的生活。萧何在沛县是一名主簿,吃着大秦

  • 铁浮屠作为威力巨大的骑兵部队 岳飞又是如何打败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岳飞,铁浮屠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岳飞和骑兵的故事,欢迎关注哦。“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辛弃疾的《破阵子》里面的经典诗句,曾经让我们看到了战场生活的刺激,还有战争的精彩。不过,这里面却变相的向我们描绘到了骑兵的厉害,马坐的卢飞快,快如闪电,马上的人弓箭横飞,杀人如麻。可以说

  • 当初杀死李自成的农民怎么样了 他们又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自成,清朝

    对李自成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645年五月,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行进到湖北和江西交界的通山县。一日,李自成带着亲信张鼐和二十八骑骑兵突前于大部队前去勘察地形,不久就遇到了当地的一个武装团练。这股团练是乡民自发组织起来守护乡土的,他们看到有二三十个“贼人

  •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为何说两人的关系微妙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呢?两个字:微妙。如鱼得水有没有,有一点,不多,什么时候?隆中之对之后是如鱼得水的,赤壁之战以后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刘备有什么呢?有抱负。曹操叫做有理想但是无蓝图,曹操有一个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