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汉名将窦宪:汉朝最尴尬的权臣,被一篇文章绊倒

东汉名将窦宪:汉朝最尴尬的权臣,被一篇文章绊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494 更新时间:2023/12/18 3:37:3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窦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后汉书·窦宪传》

这是史书中对于东汉权臣窦宪擅专的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大将军窦宪,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非人臣之所及。而窦宪作为大将军,本该位列三公之下,然独掌兵权对三公颐指气使,由是窦太后临朝之故。

背靠内宫,手握重兵又身居高位,随时都可以篡汉自立的窦宪,却在阴沟里翻了船,使整个窦氏集团都被连根拔起。

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窦家借后宫之力而崛起,又使窦宪等朝中权臣作威作福,势必要从外朝与内宫一道走向覆灭。而窦氏集团的覆灭过程中,丁鴻的一篇文章居功至伟。

世人常言文以载道,窦宪哪知道文也能杀人!那么这个用一篇文章将窦氏集团绊倒,让窦宪干吃哑巴亏的丁鴻,之前装疯卖傻过的小侯爷,又是何许人也?他一篇论文的背后又隐藏着些什么呢?从其经历之中,便能分析一二。

一、为兄弟可云游四方,为故友能装疯卖傻

首先是出身与众不同,丁鴻出身侯门,其父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受封陵阳候。汉王朝的侯爵非同寻常,无功者不授,可见丁鴻其父之战功,然将领征战四方的条件,莫过于抛妻弃子。丁鴻与其弟丁盛自小便被父亲丟在家中,二人相依为命有着莫名的感情,其父封侯之后丁鴻是为嫡长子,按礼制当袭爵。

然丁鴻疼爱弟弟丁盛已旧,二人又是打小相依为命,身为兄长的丁鴻习惯性把所有好的都留给他。丁父死后,丁鴻上书朝廷自愿让出禄位给予丁盛,却没有得到回复。下定决心的丁鴻随即休书一封赠予丁盛,说自己生患重病不能袭封,准备出去求医问道治疾病,反正你就好好当侯爷别找我了,我死了永归沟壑倒也十分自在。

原文: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士。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

――《东观汉记·丁鴻传》

当时陵阳人知晓小侯爷出走,为的是将荣华富贵都留给自己的弟弟,多称颂丁鴻大义。背负着大义的名声,丁鴻辗转从封地来到东海,碰到了当年一同拜大儒桓荣为师的鲍骏,他乡遇故知岂不美哉!然此刻灰头土脸的丁鴻却不想与他相认,便装疯卖傻起来假装不认识鲍骏。本是旧时好友,此刻丁鴻却假装不认识,这种情况在当时儒学盛行、同门情深的时代很罕见。但丁鴻不认自有其道理,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曰名,丁鴻是为儒生,即便是自小颠沛流离也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对于个人之名分尤为看重,可以为之赴汤蹈火。如后世多有儒生以清流自居、以忠臣自号,都为名耳!后世皇帝也多有“彼卖直取名耳”之论断。

第二曰义,“舍生取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这些正直的儒生心中,是为至高荣耀。而对于此时的丁鴻来说,自己颠沛流离数载,现如今灰头土脸俨然一副叫花子打扮,怎敢与之相认,给挚友徒增麻烦,此不义之举断然难为丁鴻所容。

第三曰利,丁鴻辞去禄位而离家出走,在朝廷眼里着实可恨。这种情况无疑于在挑战朝廷权威,将皇帝赐予的侯爵私相授受!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封建礼制的公然挑衅。好友鲍骏,此刻已经入仕,如果两人此刻出现牵连,将会迁怒于鲍骏对他不利!

由此也可以看出丁鴻为人,可谓素有大节。作为丁鴻的故友,鲍骏自然明白他装疯卖傻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着想。但故友情深,鲍骏怎么会为此,而配合丁鴻假装不认识呢?更何况在鲍骏看来,丁鴻出走不仅仅是自己的义气之举,背后隐藏的是他丁鴻对国家的不忠,对恩师教诲的不尊!

鲍骏大义,拦住他教育了一番,称他是以“家事废国事”,以一己之私罔顾天下。丁鴻闻言惭愧不已,随即就国袭封,开门教授学生。同时,他还留心朝廷大事。至此,那个疯疯癫癫的小侯爷销声匿迹于江湖,而政坛上绊倒窦氏集团的储备军却悄然就位。

二、白虎观御前论经,丁鴻名扬天下

东汉王朝的历史上,虽政治情况不容乐观,但文化发展却是极其迅速,甚至于达到了两汉王朝的小繁荣阶段。汉肃宗便是助力文化发展的一代贤君,肃宗尤爱经学,同时鼓励儒家各派发展。

其时最为著名的,当属“白虎观论经”事件。建初四年封侍中丁鴻为鲁阳乡候不久,肃宗召集丁鴻、广平王刘羡、楼望、成封等等一批官员儒生齐集白虎观,让诸儒生“论定《五经》同异,”这便是东汉王朝的白虎门集会。该集会由皇帝汉肃宗亲自主持,以五官中郎将为主考官出题“问难”(即古时策论),由侍中淳于恭奏报皇帝,此级别不可谓不大。

此次论经,当世名儒云集白虎门,可谓高手如云。但论经之时,就诸儒的解难之论而言,众人皆不如丁鴻,丁鴻以才高八斗、通晓经书、论难清晰明了而著名,诸人感叹殿中第一非丁鴻莫属,皇帝赐钱二十万以奖之。随后丁鴻名扬天下,前来投奔求学者数以千计。

史料记载: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

――《后汉书·卷三十七》

由此,丁鴻在东汉王朝的朝堂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加之其门生故吏数千,又有名声远播,故而属当时朝堂之上举足轻重之大儒。汉和帝即位拜为太常,后官拜司徒位列三公,其时便是窦太后临朝,窦宪当权把大将军置于三公之上的时期。而这位大儒,也已经逐步投入到了绊倒窦氏集团的战斗之中。

三、天降日食,行于文中,论大将军之过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日食期,自光武帝即位以来,便多有日食发生。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日主君象,日晦暗则君威不振,有权臣临君之意。所以刘秀一朝十分重视谶术,同时刘秀紧攥皇权不容侵犯。而汉和帝年间,便再次出现了日食之象。

和帝少年即位,恰逢窦太后与窦宪临朝弄权,故而契合了封建迷信之君弱臣强的说法,朝中一片议论之声。作为朝堂上的文人代表,又是位列三公的大司徒,丁鴻此时定然要上疏言事。至此,绊倒窦氏集团的一篇论文,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永元四年,丁鴻就述日食为名,批大将军窦宪为实,上书皇帝从日食突发讲起,引经据典尽言大将军窦宪之过。

十日后,汉和帝以鴻为太尉,兼任卫尉屯兵南北二宫,斩杀窦宪爪牙同时收缴大将军印授。风光一时的大将军窦宪瞬间被剥的干干净净,他也由此成为了历史上最尴尬的权臣。

如果说仅是因为丁鴻的一篇论文,汉和帝才处置窦宪,的确很不现实。然丁鴻之论却为早就准备诛灭窦氏集团的汉和帝提供了神学理由,同时让汉和帝下定了最终的决心。汉和帝少年即位,自即位以来便受到窦太后和窦宪两方面的压力,皇权实际上被窦氏集团所左右。

四、和帝早欲除窦宪而后快,丁鴻鸿运当头

权臣当道之世,但凡有朝臣上书言事触及权臣,顷刻之间便会粉身碎骨,在封建王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前有赵高指鹿为马分辨朝臣,后有大将军霍光废立皇帝,甚至于最接近东汉王朝的王莽,也是权臣之一。而那些反对权臣的人物,多被诛杀殆尽。此时的丁鴻,上书言事多有触及大将军窦宪之语,如果皇帝软弱无能未能乾刚独断,那么丁鴻必死无疑!

汉和帝乳臭未干,朝中遍布窦家党羽,后宫也是多有太后把持,局势十分紧张。但紧张的局势之下,并非丁鴻一人想绊倒窦家。汉和帝也是其中一位,注意汉和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年少且腹黑之帝王。

和帝自少年登基以来,致力于积蓄力量绊倒窦家,准备一举收拾掉窦氏家族。他从身边宦官入手,培植势力并且联系朝臣中所能用者。到丁鴻上书尽言大将军之过时,汉和帝早已准备就绪,只是差个外援和理由。

丁鴻的上书,恰恰满足了汉和帝最后的需要,这才有了封丁鴻为太尉,屯兵南北二宫之事。最终窦氏覆灭

,丁太尉名扬天下。综合当时的特殊历史情况来看,丁鴻似乎是在玩儿火,但就汉和帝雷厉风行的手段而言,丁鴻定定然是提前与皇帝通了气,且为皇帝之心腹。

结论:

所谓忠义两全者,东汉王朝丁鴻也。疼爱兄弟,愿以爵位相让,致使自己游荡天涯衣食无着,此所谓大义者也。忠于皇帝,不惜犯险上书尽言大将军之过,助皇帝平窦氏家族,此所谓大忠者也。此大忠大义者,唯丁鴻耳!

标签: 窦宪汉朝

更多文章

  • 石亨位高权重又深受皇帝重用 为何他还要发动夺门之变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石亨

    还不知道:石亨为何要发动夺门之变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当初夺门之变,于谦受到诛杀,当时当时密谋的除了当时的宦官曹吉祥、徐有贞之外,还有大将石亨,可是说起石亨,我们很难理解,因为他是朱祁钰皇帝的部下。如果石亨不和其他人密谋引起夺门之变,必定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将

  • 刘禅投降后,姜维是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三国

    刘禅投降后,姜维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宫廷密档揭开真实原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之中有许多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多重身份。在乱世里,因为投降于敌方而再次被重用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前提条件必须是有足够的能力。在刘备建立蜀汉之后,为了效仿他人广收有能之士,蜀国对招降

  • 她是“女真第一美女”,一生嫁7次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东哥,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东哥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地位等级是很深严的,倘若一个人出生在了皇家,那便拥有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以及巨大的权利和地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世人都觉得皇子和公主是十分幸福的。但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好过的日子,公主也不例外,因

  • 真实的彭越到底是什么样 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这条路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彭越,汉朝

    还不知道:真实的彭越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汉初,刘邦建国后就开始忙着平反,四处南征北战,当时王公大臣也人人自危。有些人急流勇退,退居二线,像张良;有些人装傻卖萌,和刘邦一起南征北战表忠心,像樊哙;还有一些,故意示弱,把自己折腾进去使苦肉计的,

  • 王政君一生经历了什么?王政君和王莽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朝,王政君

    王政君一生经历了什么?王政君和王莽什么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王政君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她居皇后之位长达61年,仅次于清朝的孝惠章皇后。王政君是阳平侯王禁的女儿,入宫后被汉宣帝皇后选中送给太子。后来王政君和刘奭结为夫妻,并且很快怀上了刘奭的孩子,这让汉宣帝非常欣喜。等

  • 雍正为何在位13年就驾崩了 只因一个坏的习惯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雍正,清朝

    还不知道:雍正为何在位13年就驾崩了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昏君可谓数不胜数,而反观圣明之君却凤毛麟角,其中雍正就是这样的一位圣明皇帝,雍正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而他也一手促进了康乾盛世达到最顶峰,可雍正虽然圣明,在位时间却是极短,仅仅在位十

  • 为什么乾隆一登基之后 就急着推翻雍正的政策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雍正

    还不知道:乾隆刚登基为何推翻雍正的政策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孝顺是我国历来的传统美德。究竟什么是孝顺呢?孔子曾经做过这样的论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所谓孝顺,父亲在世的时候看志向,父亲死后看行为。如果父亲死后三年之内

  • 黄巢为何能带领起义军直捣黄龙?黄巢自身具有哪些条件?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唐朝,黄巢

    黄巢为何能带领起义军直捣黄龙?黄巢自身具有哪些条件?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唐朝末年频繁的农民起义当中,黄巢作为黄巢起义的领导者,所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是当时最为主要的一支力量。虽然最终黄巢起义以失败告终,但是却给了唐朝社会的稳定很大的打击,对于唐朝的发展状况来说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

  • 传奇皇帝赵匡胤的上位之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之后还有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赵匡胤

    传奇皇帝赵匡胤的上位之路!“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之后还有什么?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有着关于宋太祖赵匡胤一生历程的讲述,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担任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赵匡胤的一生历程,相比较其他的

  • 秦孝公时期秦国是如何发展的?商鞅为何重农抑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春秋战国,商鞅

    秦孝公时期秦国是如何发展的?商鞅为何重农抑商?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朝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提到秦朝我们都会想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并且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创立了大好河山,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并把权力逐渐下放,北极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