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越国国君勾践是什么形象?他杀死范蠡与文种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越国国君勾践是什么形象?他杀死范蠡与文种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415 更新时间:2024/2/14 7:04:03

公元前496年(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攻越兵败而亡,死前嘱其子夫差复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亡。你们知道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

公元前472年,勾践灭吴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转头就开始清理功臣,逼跑范蠡逼死文种,于是一个薄情寡义、忘恩负义、阴险毒辣的形象跃然纸上。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因为古人写的史书就觉得一定可信,《史记》里的勾践、文种、范蠡三人言行就疑点重重,其言行既不符合时代特征,也不符合人物逻辑,让人很难相信。果然,出土的战国竹简推翻了不少《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的记载。

2017年,清华简团队发布了一部分整理报告,其中最为重磅的是《越公其事》,全篇共75支竹简,共三千余字,堪称目前最完整的勾践灭吴故事的出土文献,详细叙述越王勾践兵败后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重新崛起、灭掉吴国的经历,对研究春秋吴越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颠覆认知的是,《越公其事》揭开了勾践的真面目,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勾践为何要杀范蠡与文种。

01

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报阖闾之仇,勾践听说之后,就准备先下手为强。这时,来到越国二十余年的范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认为不能打,理由是“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勾践一意孤行,与夫差爆发夫椒之战,最终差一点国灭身死。

春秋晚期,列国征战不断,而且吴越世仇,两国更是战争不断,因此范蠡不可战的理由真有些荒唐,不像一国大臣所说,反而更像反战学者之言。

夫椒之战惨败之后,勾践迎来人生低谷,其言行来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对于范蠡、文种的谏言统统采纳。根据《史记》记载,除了卧薪尝胆不忘国耻,与“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这一句话之外,勾践之所以能够再回越国,越国之所以能够重新崛起,可以完全归功于范蠡与文种,勾践几乎不是说“诺”就是说“善”。

夫差北上争霸之后,勾践三次询问范蠡是否可以攻吴,范蠡前两次都说不可,等到第三次夫差率军精兵北上争霸,国内只留老弱病残时,范蠡才说可以。果然,越军大破吴军,三年之后吴国灭亡。

吴国灭亡之后,范蠡决定辞官归隐,勾践却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于是,范蠡立即带上轻宝珠玉,与私属一起乘舟浮海而去。临行之前,范蠡手书一封给文种,劝他说勾践为人不能共富贵,只能共患难,所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还是赶快走吧。文种将信将疑,但还是称病不朝,有人说文种要谋反,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支宝剑,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于是文种见剑知意而自杀。

总而言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勾践、范蠡、文种记载,主要侧重于描述范蠡与文种,占了超过一半的篇幅,且勾践每一个正确决策必定出于范蠡或文种之口,经过范蠡文种的帮助与调教,忍辱负重的勾践最终成功灭吴。至于勾践,几乎无所作为,决策几乎都是错误,若非听得进范蠡与文种的正确谏言,越国恐怕都要灭亡了。更重要的是,在灭吴之后勾践针对范蠡与文种的言行中,让人见识了卑鄙与无耻的境界。

02

然而,清华简《越公其事》却表现出勾践不卑不亢的气节,以及“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的励精图治,一个大国之君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求和,《史记》记载勾践告诉文种说“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以向吴王夫差表示忠心,但在《越公其事》中,不仅没有说携妻入吴侍奉吴王,而且整个过程不卑不亢。文种出使吴国之前,勾践告诫文种:

越公其事:“君如为惠,徼天地之福,毋绝越邦之命于天下,亦兹句践继簝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齐厀同心,以臣事吴,男女服,四方诸侯其有敢不宾于吴邦?君如曰:'余其必灭绝越邦之命于天下,勿兹句践继簝于越邦矣。’君乃陈吴甲,〖备钟鼓,建〗旆旌,王亲鼓之,以观句践之以此八千人者死也。”

可见,勾践并未低三下四,而是不卑不亢,准备一旦求和不成,就与吴国一决雌雄。《越公其事》中也记载,吴王夫差之所以没有继续打下去,既有自身损失过半,又山高路远,且勾践还有8000兵马,所以知难而退,夫差对伍子胥说了这些理由,伍子胥无言以对,君臣关系并未闹僵。从逻辑上说,作为一个有为之君,勾践不会分析不出彼此面临的难题。因此,既然越国并非没有希望,为何还要“勾践请为臣,妻为妾”,而不是不卑不亢地面对吴国?

吴越结盟之后,越国开始“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但古史中只说勾践知人善用,以及范蠡文种的足智多谋,基本没有勾践如果励精图治。但《越公其事》详细记载了勾践励精图治的全部过程:首先是无为而治,让越国休养生息,以此“安民”;其次是推行“五政”,以此“用民”,五政即为“好农”、“好信”(文化育人)、“征人”、“好兵”、“饬(chì)民”,最终将民众调教成可供驱使的战争工具,成为越国取胜的资本。更为重要的是,勾践推行“五政”时是亲自动手,比如亲自农耕,亲自专研兵器,严以律己等,可以说勾践是实干兴国。

勾践败吴之后,《史记》记载吴国公孙雄肉袒膝行求和,勾践本准备答应,但范蠡劝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于是勾践攻入吴国,让吴王夫差找个地方颐养天年,最终夫差不愿受辱而自杀。比《史记》更劲爆的是,《吴越春秋》中描述的是,勾践迫不及待地想要处死夫差,但夫差不愿自杀,于是勾践怒斥夫差“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羞愧而欲求生,岂不鄙者?”但《越公其事》中却颠覆了古史描述的勾践形象,不仅没有盛气凌人,反而更显谦卑恭敬。

乃使人告于吴王曰:“天以吴土赐越,句践不敢弗受。殹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与几何?不榖其将王于甬句东,夫妇三百,唯王所安,以屈尽王年。”

《越公其事》中不仅没有记载范蠡与文种的结局,反而关于这两人的记载都非常稀少,范蠡只出场了2次,文种只出场了3次。范蠡第一次出场是为勾践区分、惩罚不恭敬的百姓,第二次是与太甬一起统计越国人口,都不是什么至关重要的事情。文种第一次出场是出使吴国,第二次是区分恭敬之人,第三次是勾践伐吴之后坐镇国内。

透过越公其事可知,勾践是一个不卑不亢、谦虚恭敬、充满实干精神的大国之君,而非古史记载的那样阴险毒辣、背信弃义,至于范蠡、文种也没有古史记载的那样神奇。显然,越公其事是一本颠覆性的史书。

至于范蠡评价勾践为“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之类,估计十有八九是后人胡扯。

03

问题在于:《越公其事》是不是可信?

古史突出范蠡文种,弱化勾践,越公其事突出勾践,弱化范蠡文种,两者都有不可信之处,但相比之下,《越公其事》应该更可靠一些,原因有二。

其一,勾践作为大国之君,春秋五霸之一,自身能力必然很强,但在古史中勾践每一个正确决策都来自范蠡或文种,显然不符合基本逻辑。

其二,中国注重记载历史,君王不会随便乱说话,否则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古史中勾践所说的话,比如对范蠡说“不然,将加诛于子”,对文种说“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等,非常直白的杀功臣,既不符合春秋君王谦虚恭敬的基本礼仪要求,也不符合古史中勾践阴险的性格,想要杀臣子有必要这么直白浅显的说出来吗?

与之相反的是,《越公其事》中勾践言行恭敬谦卑,虽然无法证明这是不是真相,但看起来至少更符合春秋风格。

总的来说,《史记》《吴越春秋》等记载的勾践、范蠡、文种三人,更像一部历史同人小说,而《越公其事》虽然也具有一定文学性,但明显更为可信。更为重要的是,传世文本与考古文本对勾践形象截然不同的描述,无疑说明勾践形象曾遭到大规模篡改。

04

通过上文可知,古史严重扭曲了勾践的形象,《越公其事》中的勾践形象可能更为真实一些。那么,这里带来一个问题:灭吴之后,一个雄心勃勃、志在称霸、言辞谦恭的君主,为何自毁长城的逼走范蠡逼死文种?笔者猜测认为,可能与范蠡文种身份、以及大国纷争有关。

公元前511年,楚国人范蠡邀请文种来到越国,传统观点将之解释为范蠡与文种不得志,而来到越国建功立业,但如果放在时代大背景之下,范蠡与文种就可能具有另一层间谍身份。

晋楚争霸晚期,随着晋国实力下降,为了维持霸主地位,晋国与吴国结盟,提升吴国战斗力,战略目的是“疲楚”,后来吴楚之战就是这一战略下的结果。而为了对抗晋国的战略,楚国拉拢越国对抗吴国,自然要想办法一定程度上提升越国战斗力,因此吴越之间又夹杂了一丝代理人战争的味道。鉴于这一背景,范蠡与文种是私人入越,还是楚国组织,答案或许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即便范蠡与勾践不是间谍,鉴于楚越关系的转变,勾践对他们也不会放心。

勾践灭吴之后,范蠡与文种两人都位高权重,掌握越国的大量机密。而这时的越国,已经能够与楚国扳手腕,不再是楚国的小弟,变成了楚越争霸。因此,当范蠡想要走、文种称病不朝时,勾践必然担心范蠡与文种会跑回故国。一旦范蠡与文种回国,对越国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相信胸怀再宽广的君王,都不敢拿军国大事开玩笑,所以只能杀了范蠡与文种。

可见,当范蠡与文种不准备为越国效力时,勾践就准备杀了范蠡与文种以绝后患,通过《越公其事》可以排除其阴险毒辣的性格,即“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原因,那么真相应该就是担心范蠡与文种泄露越国机密。其实,范蠡文种的情况,别说勾践了,估计秦始皇李世民遇到也会下狠手。

至于范蠡逃出生天,后来泛舟江湖成为陶朱公之事,十有八九还是古人胡扯,原因很简单,范蠡20余岁入越,在越国工作40余年,六十余岁离开,都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怎么泛舟江湖,还怎么与西施双宿双飞?

总而言之,不能说《越公其事》一定就是真相,但至少比包括《史记》在内的传世文献更为可信。当然,司马迁之所以翻车,应该不是因为主观原因,而是左丘明的《国语》对他影响很大,而《国语》中的勾践、范蠡、夫差就已经很扭曲了。

透过勾践性格在传世文本与考古文本中的截然不同的现象,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古代史家并不一定可信,甚至在篡改历史方面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胆,因此历史上的好人与坏人,不能单凭一些史书评说,而需要多本书、多角度去综合理解,否则就是偏听偏信。

标签: 勾践春秋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为什么会纳年过百年的萧皇后为妃 萧皇后有那么大的魅力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李世民,萧皇后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世民和萧皇后,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赏识。萧皇后已经年过半百了,李世民为什么还纳萧皇后为妃?李世民到底是怎么想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他出身世家之中却懂得民间百姓的疾苦,13岁时就跟随父亲对抗突厥,18岁时李世民就直接带领大唐大军外出征战。隋朝

  • 将汉献帝掌握在手中对自己有何好处?曹操为何这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汉朝

    众所周知,汉献帝刘协这一生名为皇帝,实为傀儡,虽然在位三十多年,但刘协没有一天实际掌握过皇权。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公元195年,董卓的部将李傕和郭汜之间发生内讧,为了争取到更大的利益,他们二人在长安城中带兵互相攻击,此时汉献帝为了保证长安城的安定,他只能放下身段,让尚书和

  • 三国前后期投降的人基本都没事 曹丕为什么会蔑视于禁投降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于禁,三国

    对于禁头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投降的人基本都没有什么事情发生,于禁投降为什么会被曹丕蔑视?于禁被蔑视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于禁投降的事情以及于禁被蔑视的原因。三国前期和后期投降的人都没事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从一个诸侯投降另外一个诸

  • 刘备战败后都能三分天下 官渡之战后袁绍为什么却一蹶不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三国,袁绍,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夷陵之战后刘备最后都能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后,袁绍为什么一蹶不振?袁绍实力不如刘备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生难免挫折,但遭遇重挫之后,有人如刘邦一般最终翻盘,有人如蜀汉一般稳定局势,也有人如袁绍集团一般走向灭亡,个中原因,值得深思!趁着袁曹大战的空隙,刘表平定了三

  • 关羽被抓后多次向孙权投降 孙权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关羽,孙权

    对关羽和孙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关羽被抓后,多次向孙权投降,孙权为什么不听还要杀他?孙权究竟是怎么想的?说三国时期的猛将,就不得不说关羽,他一生的忠勇都令人叫绝。关羽跟着刘备的时间很早,他早些年因犯事,从家乡流落去了幽州涿郡。恰好在这儿遇上了刘备,中平元年

  • 魏延的军事能力要比李严要强却没有成为托孤大臣,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延,三国

    众所周知,诸葛亮和李严是蜀汉两个托孤大臣,都是刘备给刘禅留下来的核心班底。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失败后返回永安,在此之后,刘备征召李严进入永安宫,并封李严为尚书令,以帮助刘备料理大小事务。第二年三月,刘备忽然重病,他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将身在成都的诸葛亮

  • 张良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之首?他与其他功臣有什么差别?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良,西汉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谋士,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登基称帝后依旧亲切称他为子房。代能称人字表示尊重,到刘邦这里更加难能可贵。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人家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不但推翻了暴秦,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

  • 司马徽有多厉害?为什么说三国其实是他布下的一盘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水镜先生,东汉

    三国时期,武将们在前面冲锋陷阵,相互厮杀,谋士们则在背后斗智斗勇,相互较量。但是有这样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物,他很少出场,却是最顶级的谋士,三国就是他布下的一盘棋,他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今河南禹州人。司马徽精通兵法,道学、

  • 戏志才和郭嘉究竟谁更厉害?戏志才的能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戏志才,曹魏

    戏志才是东汉末年时期曹操帐下的首席谋士,很多人说戏志才不死的话,就没郭嘉什么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戏志才和郭嘉究竟谁更厉害?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个戏志才真的是一个低调的神秘人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然而,在历史上他是真实存在的,在正史《三国志》中有所提及

  • 助李隆基登基的刘幽求,最后为何惨遭流放?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刘幽求,唐朝

    助李隆基成为皇帝,却遭贬官流放,他就是刘幽求,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刘幽求是冀州武强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通过了制科的考试,被授予阆中县尉。由于没有受到刺史的轻视,刘幽求一怒之下,弃官而去。过了很久,刘幽求才被任命为朝邑县尉。刘幽求很有才能,但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神龙政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