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听到是自己继位后,为什么哇的一声哭出来

乾隆听到是自己继位后,为什么哇的一声哭出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584 更新时间:2024/1/20 17:55:10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特殊体质的遗传,清代帝王之死大多干脆利落,很少有拖泥带水缠绵病榻者。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这四代皇帝,死前都没有什么征兆。

从“偶染微恙”到撒手人寰,短则三天,长不过一周。

因此,嗣皇帝的诏书中往往有“忽遭大故”“闻之惊恸”之语。

不过四人相比,雍正的死相比其他人,还是更为突然了些。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二日晚上十点左右,大学士张廷玉刚刚就寝,突然被一阵急剧的敲门声惊醒。

圆明园的太监前来传旨,召他火速入宫。

张廷玉一边向圆明园“疾趋”,一边心中惶惶不安。白天刚刚见过皇帝,怎么这么晚又宣召?

从西南门进入圆明园来到寝宫,他惊讶地看到,雍正皇帝躺在大床上,已经两目紧闭,呼吸微弱,不认识人了。

张廷玉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当时的反应是“惊骇欲绝”。

雍正今年不过58岁,年龄并不算老。前两天,也就是八月二十日,皇帝身体确实有些不爽快,不过仍然办事如常。

虽然二十二日,病情加重了些,但仍然能接见大臣,处理政务,何以这么快就陷入弥留状态?

太医进药无效,拖到二十三日子时,在大家的惶惶无措中,雍正去世了。《张廷玉年谱·雍正十三年》

对于雍正的去世,后人产生了种种推测,其中最荒诞不经的说法当然是吕四娘飞剑取首级。

不过当代史学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雍正的暴亡是服用丹药所致。

作为清代帝王中最有个性的一个,雍正的为人行事多有离经叛道之处。

他精研佛法又迷信方术,对道教的丹药理论十分感兴趣,平时爱吃丹药“即济丹”,还经常把它赐给自己的亲信大臣。

他在后宫之中养了几位道士,他们的任务就是为雍正提炼能令他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的“仙丹”。

《雍正传》虽然正史不敢记载,但考究诸多种史料档案,原本没有致命大病的他,应该确系病急乱投医。

在道士的劝说下服用了含有剧毒的“丹药”而提前离开了人世。

最有力的证据是雍正死后第三天,乾隆皇帝就将宫中那些炼丹的道士全部扫地出门。(《清高宗实录》)

雍正去世如此仓促,以至于没来得及留下任何遗诏。谁都知道在此情况下,最重要的事当然是确定新君。

弘历和弘昼此时忙于大声哭号,宣布谁是新君这件事必须由大臣们来完成。

为了避免康熙晚年的悲剧,雍正发明了“秘密立储”之制。

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他就亲书密旨,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群龙无首之际,还是德高望重的张廷玉先镇定下来。

作为雍正帝的亲信,他知道雍正秘密立储的全过程。

在年谱中,他回忆说:“我和鄂尔泰对聚集在寝宫的王公大臣们说:

大行皇帝生前写有传位密诏,曾让我们二人看过。现在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找到密诏。

大家说是。于是命令总管太监去找。总管太监说:这件事皇上没有和我们说过,不知道密诏藏在哪儿。

张廷玉说:大行皇帝当日密封的文件,应该也不会多。你就找外面用黄纸封着,背后写一个‘封’字的小盒,应该就是。

一小会儿,太监把密诏找到了。王公大臣们共同捧到灯下宣读。

雍正的遗诏原文如下: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雍正元年八月间,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

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张廷玉在《年谱》中回忆说:“新皇帝乾隆听到是自己继承大位后,立刻伏地大哭良久,王公大臣再三劝解,新皇帝仍不起来。”

弘历的痛哭是真情实意,痛快淋漓。虽然早就猜到自己将是大清帝国的继承人,但对父亲的死他确实毫无准备。

他早已作好40岁甚至50岁继位的心理准备,因为看起来他的储君生涯将是一场无比漫长的耐力竞赛。

没想到父亲的寿命比祖父短了11年,去世时年仅58岁,使自己得以在25岁的盛年位登大宝。

弘历不能不为自己的幸运庆幸。

回顾整个中国历史,在帝位交接那一刻,曾经出现过多少云谲波诡,明枪暗箭。

大清开国以来,5位皇帝登位,都经过了激烈的斗争,几乎每一代都是剑拔弩张,甚至腥风血雨。

只有自己的继位过程,光明正大,水到渠成,没有一丝波澜。命运对自己实在是太慷慨了。

不过作为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弘历绝不会泄露心中的任何一丝兴奋。他迅速调动起全部精神,投入到“孝子”角色中去。

大行皇帝的丧事进行得迅速而周到。

《清高宗实录》记载,新君对于丧礼上孝子的所有规定动作,都演出得十分尽力,十分到位,十分令人感动:

大殓之际,他“痛哭失声,擗踊无数,就是说无数次挣扎跳跃,拦着不让人盖上棺材。

从头一天夜半到第二天日暮,皇上哀恸深切,哭不停声,一整天水浆不进,群臣伏地环跪,恳请皇上节哀。

皇上悲不自胜,左右都感动哭泣,弗敢仰视。

按礼制要求,大行皇帝(刚刚死去的皇帝)皇舆回紫禁城时,嗣皇帝应该在乾清门内迎接。

然而弘历不同意这样做,他坚持要亲自全程护送皇舆回宫。

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这有违成例的做法,为此弘历宣谕大臣说:“若在乾清门内迎接,心实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请,俾得稍尽此心。

《清高宗实录》记载,在护送大行皇帝皇舆回宫的一路之上,弘历“哭不停声”。

进入乾清门前一刻,他又传谕,不以新皇帝身份直接由乾清门入,而要由内右门入,以示对刚刚死去的老皇帝的尊重。

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孝子也不可能把这些细节做得更到位了。

标签: 清朝,雍正

更多文章

  • 太监死前说出一个秘密:皇后结婚前必吃一物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

    在大部分的电视剧中,皇帝虽然有着“后宫佳丽三千”,可是好像都没有举行婚礼,而是直接选秀。然后被选上了的女性就会直接送入宫中伺候皇帝就行了。其实,皇帝也是要结婚的,只不过皇帝只结一次婚,之后才是选秀直接入宫的。古代虽然说是“一夫多妻”制,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是只有一个正妻,其余的都是

  • 玫瑰战争中的悲情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的婚姻只是“英法媾和的抵押物”而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安茹的玛格丽特,英国

    1450年,英国爆发了历时30年的玫瑰战争。“玫瑰战争”是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以两朵玫瑰被拔标志战争的开始后才成为普遍用语,源于两个家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期间,英格兰的政治形势变化莫测,多位君主殒命,王朝不断更替,诸多贵族血溅沙场。而且战争期间女性角色十分突出,特别是亨利六

  • 高句丽军事统帅渊盖苏文简介 他是如何弑君摄政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高句丽,唐朝

    渊盖苏文(603年—666年),又名渊盖金(渊姓),扶余人,是高句丽(古代中国东北扶余民族建立的政权)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在中国的史书上通常避唐高祖李渊讳而称为泉盖苏文(泉姓),《旧唐书》称之为钱盖苏文(钱姓)。《日本书纪》记为伊梨柯须弥。一方面渊盖苏文抵御了唐朝想灭掉高句丽的企图。

  • 曹操:割发代首,无人再敢违犯法令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割发代首

    建安三年,曹操在第二次西征张绣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割发代首”的故事,后被传为历史佳话。但这故事的来龙去脉,却必须追寻到第一次西征。却说曹操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挟皇帝迁都之后,为解决粮食问题,接着便下令在许下(即许都附近)电田。电田当年,光许城就收得一百万斛公粮(当时一斛合十斗)。曹操见粮食问题

  • 李元吉和尉迟敬德比武:背后是李家兄弟间的政治较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元吉,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自从救了李世民的命之后,就被李世民引为贴身护将。而尉迟敬德的武功也从没让李世民失望过。尉迟敬德有个绝招,那就是“解避槊”。什么意思?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结构复杂,长,而且重。记得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一集,曹操的槊由两个人才

  • 马超为什么不投靠曹操呢?是因为杀父之仇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马超,三国

    马超不投奔曹操而选择投奔刘备是因为他和曹操有杀父之仇吗?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里的马超为什么选择投奔刘备而不是曹操呢?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说的来看,那是因为曹操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事情的缘由在小说里交代的是马腾参与了衣带诏事件,这个由董承 刘备 马腾等人组成的倒曹集团

  • 马超的遗言中是什么内容?让人愤慨,又让人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马超,三国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马超的遗嘱中都说了什么?马超一直是笔者非常喜爱的人物,其勇堪比吕布,然而就这么一个西凉战神竟然是被吓死的,实在是让人叹息。读“三国演义”,谁不知蜀汉五虎将,谁不知五虎将中的马超,然而,“五虎将”这个头衔却正是马超职场生涯的悲剧,从一方雄主沦落到刘大叔手下的将

  • 李善长的地位为什么会比刘伯温地位高?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善长,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刘伯温地位比李善长低很多?主要原因不是加盟太晚,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创大明江山基业的过程中,身边的一群谋士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李善长和刘伯温。李善长是安徽定远人,出身于地主。1354年,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李善长主动来到军营

  • 慈禧太后为什么会在任用亲信方面,反而显得非常克制?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慈禧太后,清朝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慈禧任用官员 为什么不会任人唯亲?到底应当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是中国官场上数千年都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直观上来看,任人唯贤是正确的用人之道。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所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但是这点说着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首先,

  • 汉代名将霍去病真的是病死的吗?霍去病死因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朝,霍去病

    汉代名将霍去病真的是病死的吗?霍去病死因之谜!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