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进献的苏坦妹?他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进献的苏坦妹?他是什么用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944 更新时间:2024/1/25 8:39:00

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进献的苏坦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末明初英雄辈出,这种小事件小人物不会有人着重笔墨记录,况且依据现有文史资料对比发现,99%的内容都是经过填充“优化”的,目的就是抹黑老朱呗,炮轰功德楼都能编出来,这故事也就不算个啥了。

借着这题,帮老朱洗一洗。

据说,元末明初时期江浙一带有个文化界的“海天盛筵”,文人们的高端诗会“兰溪会”,用现在的话说,兰溪会为不同地域人士的文化交流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谈论的内容并不固定,从侃大山到吟诗作对以文会友都不被限制,到了兵荒马乱的年月,话题自然就偏向于国事和时局的讨论。

谁是发起人呢?本人的主人公苏坦妹和楚方玉,当时被合称为“江南苏楚”,文化界的女性标杆式人物,男同学有谁呢?大名鼎鼎的刘基也就是被传成半人半仙的刘伯温、老朱钦点“开国第一文臣”,学者称之为“太史公”的宋濂、同是御史中丞待遇比刘伯温还好的章溢、本该官运亨通却不幸死于叛乱的叶琛。

剧情很简单,老朱刚拿下婺州城,张贴了安民告示,当时的文盲率我往低说也都得90%,寻常百姓看不懂,苏坦妹正好路过就为百姓讲解告示内容。

老朱的侄子朱文正恰巧巡街看到这幅场景,或者说他注意的不是场景,而是苏坦妹这个人,朱文正完全被她的美貌所折服,马上找个由头就把苏坦妹抓了,并转手孝敬给了老朱,见到苏坦妹的美貌,老朱也被惊呆了,夸赞苏坦妹的美貌可以打动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男子,老朱除外哈,老朱的心已经百炼成钢了,杀剐存留从不犹豫。

这是坏在谁身上了呢?胡德济,胡大海的儿子,当初他和朱文正一同巡街,见识过苏坦妹的美貌,苏坦妹被送给老朱,胡德济邪火难消直接抢了青楼女子回家逍遥,他又不缺钱,干嘛要抢呢,真不知道怎么想的,反正这事老朱知道了。

老朱对军纪比较重视,要将胡德济正法,胡德济说了,你侄子朱文正还说送你美女呢,这怎么算?抗辩无效,老朱可不管那套,直接把胡德济和一众青楼女子都杀了。

看来才情高的人,脑子也未必好使,智商感人的苏坦妹闪亮登场。

你就直接说---我是被朱文正抢来的,我又打不过他,送到你府上我跑又跑不掉,你要我怎样,这是强抢民女知道不。

可苏坦妹是怎么做的呢?

一通冷笑---冷笑五分钟以后苏坦妹对老朱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你这个样子做事能得天下么?!

一通臭骂---“原以为你军纪严明,没想到也是个土匪。”

一通臭美---“美丽你都害怕,美丽是罪过么?”

再有我就不说了,意义不大,这种事现实中会发生么?肯定不会。

朱文正根本没有通敌,也不是所谓的郁郁而终,他是被老朱亲手用铁鞭打死的,原因就是朱文正怒怼老朱,极其看重亲情的老朱对自己亲侄子都这样,何况一个不沾亲带故的女子,敢骂一句就碎剐了。

当初贴出的布告不仅是安民,还是要征召“浙东四先生”,鼎鼎大名的刘伯温听了这是就拒不奉“诏”了,老朱为了拉拢人才所以写下罪己诏,于是刘伯温就美滋滋的加入老朱阵营了,这也与史实不符。

其实史料只有一句话而已,“剧情”出自《国初事迹》,作者刘辰,这人是否靠谱呢?

刘辰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大明官方《太祖实录》的编纂人之一。

多谋善断,李文忠的幕僚,成功阻止了李文忠内斗,这事虽然李文忠占理,但对袍泽发兵动武肯定是不妥的,毕竟对方不是造反,只是滥用民力而已。

做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爱护百姓,善于变通,从史料上来看,这人有才能,有修史的官方资历,人品高洁,所以他的笔记有相当高的可信性。

刘辰的《国初事迹》记录:老朱打下婺州,朱文正献给老朱一个女人,二十岁上下,还能作诗,老朱说,我这般逐鹿天下人物,怎么会看重、贪恋女色呢?最终女人被杀,老朱表姿态的意思就是,今后官员们要断除这种“孝敬”。

其中并没有写这个女人是谁,只说20岁,能作诗而已。

如果这是真事,以苏坦妹的名气,同是婺州人的刘辰又怎么会不知道,怎么会不记录呢?

中国人口众多,这对文化分类研究来说自然是好事,事无巨细都有人做成专项,资料可说一应俱全。

事发地兰溪,现建有兰溪文化馆,民间传说研究者童曦军先生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当时就笑了,不可能,原因很简单,就是传说中都没有什么苏坦妹的存在,就更不用提历史了。

这故事描述的太详细了,一举一动一句不落的记述下来,苏坦妹是什么人物能获得如此超国民待遇。

所以这只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段子而已,现实历史中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诸多答案中,竟然有那么多人在做历史总结······还有人说出自《明史·刘基传》······唉~

标签: 朱元璋明朝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是怎么在龙湾之战重化险为夷的?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明朝

    朱元璋是怎么在龙湾之战重化险为夷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改名应天以来,经过几年的攻守运筹,苦心经营,朱元璋渐渐有了一些王者的气象。但真正的残酷考验也正呈现着一触即发的态势。得益于得天独厚能够避开元军主力的地理优势以及“高筑墙、广积粮、缓

  • 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与赵飞燕有哪些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汉,刘骜

    汉成帝刘骜是西汉的第十二位皇帝,这位皇帝最出名的应属那荒淫的生活,身边有着赵家姐妹这样的绝代美女,沉迷与其中,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王氏外戚掌握,似乎西汉的鼎盛时期到刘骜这就此结束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幼

  • 王娡是怎么上位成功当上皇后的?把儿子扶成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娡,汉朝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王娡的故事。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抛夫弃女追求名利都会被人诟病,尤其是古代更是如此,但是在历史上的长河中,所有事情都是有多面性的,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个抛夫弃女最后变身皇后的故事,主人公就是王娡,单听这个名

  • 嘉庆上位后清朝迅速衰弱 嘉庆真的毫无作为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嘉庆

    对清朝嘉庆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一句话。这里面覆盖的含义是在嘉庆杀了和珅之后,从他在家里面超出了数量巨大的财富。这个钱相当于清朝15年的国库收入总和。然而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时间点是嘉庆实际上掌政也就21年时间,也就是

  • 嘉庆上位之后为什么着急杀和珅 说到底还是手中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嘉庆,和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嘉庆与和珅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乾隆驾崩后,嘉庆直接告诉和珅:你是先帝的宠臣,现在政务繁忙,你替朕去守灵吧!和珅吓出一身冷汗,守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但和珅相信自己一定在什么地方已经得罪嘉庆了,不然嘉庆不可能这么说。政务繁忙难道比乾隆爷的葬礼还重要吗?身为皇

  • 刘备为什么会沦落到卖草鞋的地步 这事情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推恩令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和推恩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志》中,在介绍刘备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就是说,刘备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后人。也是因为这句话,刘备也一直成了人们谈论的对象。最多的问题就是,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刘

  • 史书对朱见深的评价那么高 明宪宗现在为何被认为是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见深,明朝

    对明宪宗朱见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也让人称赞它为中国历史上最“刚”的王朝。然而就是这个让人骄傲的王朝却出了很多奇葩皇帝,如蟋蟀天

  • 武则天在位时期采用了什么措施 国家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唐朝

    还不知道:武则天发展经济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第1位女皇帝,一生可以说是政绩卓著。在位期间她先后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则天当政期间,先后是采取什么措施,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第一,重视农业生产

  • 德答应在后宫是什么地位?她为什么敢用皇后封号?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德答应,清朝

    大家好,说起德答应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古代社会,皇宫等级森严,一般来讲妃嫔的封号是不会重复的,然而,凡事总会出现例外,清朝雍正后宫就有一名妃子,用了皇后曾经使用过的封号,她就是德答应。雍正后宫一共有三十位后妃,其中,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与雍正合葬于泰陵地宫,孝圣宪皇后单独葬于泰东陵,还有2

  • 一生艰苦朴素的隋文帝,为什么在他晚年时会性情大变?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隋文帝,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隋文帝一生艰苦朴素,勤勉聪明,为什么晚年却性情变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开创了“开皇之治”,被无数人奉为明君的皇帝,到了晚年却性情突变,暴躁昏聩,听信谗言,使用严刑峻法,和执政初期相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自开皇十三年(593年)开始,五十二岁的隋文帝杨坚开始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