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明英宗朱祁镇是被历史埋没的英明君主

为何说明英宗朱祁镇是被历史埋没的英明君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158 更新时间:2024/1/16 23:48:01

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你要说他是昏君,还真有点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变来说,他敬天法祖、御驾亲征,运气不好进了蒙古人的战俘营,他有骨气,宁死不降,当囚徒还当出水平来了!日子没多久,从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过交道的许多蒙古将军,甚至到瓦剌首领也先的弟弟伯颜,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个个对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颜将军,多次为了放不放他回国的问题竟然和亲哥哥也先吵得脸红脖子粗。他被接回京城时,伯颜将军亲自相送,一直走了几十里才洒泪而别。这份凝聚力,哪像个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气度吗!

再说到个人私生活问题,明英宗朱祁镇和他的正宫娘娘钱皇后,真称得上中国历史上一对有名的患难夫妻。他被抓到蒙古的时候,钱皇后哭坏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搜罗出来送到蒙古那边去赎他。为了说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争,结果摔瘸了腿。到了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两人被幽禁在南宫,生活困苦,更是靠钱皇后纺纱卖钱,贴补家用。钱皇后情深,明英宗朱祁镇也专情,重登皇位以后,对钱皇后依旧礼遇有加,夫妻恩爱一生,既能同患难又能共安乐,这份模范,换做今天,试问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气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问题呢?你不能不承认,经历过土木堡之变的明英宗朱祁镇,有时候让你聪明的难以置信。被囚禁瓦剌的时候,他身边的太监喜宁反了水,投靠到蒙古人门下当了汉奸,日日出坏主意,几次都差点置他于死地。可英宗皇帝朱祁镇骗瓦剌说自己给大明朝写亲笔信,要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

条件只有一个:叫喜宁去送信。当喜宁乐颠颠的进了大明地界,早已准备好的明军将士一拥而上,将其五花大绑,不久就被碎尸万段。原来,明英宗朱祁镇暗地派随从跟着喜宁,并给大明边关将领送去了要擒杀喜宁的亲笔信。一张纸条就解决了问题,这份聪明,你能说他糊涂?

再就是后来的“夺门之变”,一夜之间取代了自己的弟弟景泰皇帝重坐了江山,还有天顺年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三位权臣相继乱政,明英宗朱祁镇拉一个打一个,不出几年就将他们统统收拾掉。这种人,说他是糊涂虫?任谁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好事,最着名的当属“优老之政”。规定全国百姓,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发放粮食钱帛,九十岁以上的加倍供给。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这大概是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福利政策”了。如此看,这位英宗皇帝,还是很有人情味的。

明英宗朱祁镇与北京的城垣建设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宣宗长子,前后两任为帝,年号“正统”和“天顺”。他9岁即位,在他即位之初,即决心定都北京,并且用前后10年的时间,大规模地修建北京城垣,这确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决策。

老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在明代曾先后有3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二次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第三次是在明正统年间。其中,第三次的修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终明一代内城城垣最后一次修筑。至此,北京内城城垣才初具规模,基本定型,直到清代晚期,再没有过大的修筑与变动。实际上,明正统年间对北京城垣的这次大规模修建,不仅是北京城建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明代最终定都北京,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从南京应天府迁都北京始,朝廷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崩后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即下旨,诏令北京各衙门行文时,俱于名前加“行在”二字,意欲复都南京。然而,仁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崩,但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后,也锐意复都南京,北京的“行在”之称在其在位的10年间,一直未变。

宣宗崩后,其皇长子朱祁镇[即英宗皇帝]登基。出人意料的是,他一反父、祖之意,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决意定都北京,并利用前朝所积材料,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领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9门城楼。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落成之日,奉明英宗谕旨,将京城9门中的5座城门更用新名——即将南城垣的丽正门、文明门、顺承门分别改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东城垣的齐化门改为朝阳门;西城垣的平则门改为阜成门,其余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4门仍旧。

明英宗所更5门之名,都有所取义。如更丽正门为“正阳”,取“积阳为天,天有九重”和《左传》里说的“天子当阳”而立之意,故名大明天子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门(亦称“国门”)作正阳门。又帝王治国离不开左辅右弼,亦离不了“文治武功”,所以更原文明门为崇文门,顺承门为宣武门。另外,朝阳门取“朝”字,其意为文武百官,天天要朝拜皇帝,所以改齐化门为朝阳门。阜成门取“阜成兆民”意,寓意朝中百官,都要以身作则,才能为民立范、国泰民安,故更易平门则为阜成门。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永远废除殉葬。

大明天顺八年(1464)正月,明英宗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即成化皇帝]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英宗皇帝思虑良久,对太子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标签: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

更多文章

  • 春秋五霸都有谁?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襄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五霸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群国纷争,最后秦国统一。因为周天子势力逐渐的衰弱,让各地的诸侯实力大增,那么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当老大了,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互相之间斗争,谁赢了,谁就死霸主,那么在春秋时期,有着春秋五霸,这也算春秋时期武力值比较厉害的国家了,那么是那五个国家呢?今天和AK军事网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 寇准夜审潘仁美的故事 天官寇准的来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寇准,宰相,北宋

    寇准夜审潘仁美潘仁美是北宋时期朝中一位大奸臣,同时他也是位很有能力的武将。他在朝为官时曾经担任过很多官职,很多人认为他不能算是十恶不赦之人。对于一些电视剧和小说里面讲他公报私仇害死杨家将,后面也有非议!曾经有人说杨家将杨业的死不能完全怪罪于潘仁美,杨业真的死因并非是潘仁美公报私仇所致。当时潘仁美吃了

  • 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努尔哈赤之死有什么疑点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努尔哈赤,清朝

    关于努尔哈赤的死因,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他是被袁崇焕的炮火所伤,郁愤而死,还是因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病死说出自《清史稿》,据记载,在天命十一年七秋七月“上不豫”,至“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而重伤致死出自朝鲜人李星龄所着的《春坡堂日月录》,据该书记

  • 明神宗是怎样处理朝政的?明神宗为何不爱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神宗,明朝

    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万历十八年,神宗又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神宗召首辅沈一贯入阁交代后事;万历四十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神宗10岁当上皇帝,20岁亲政,2

  • 南宋名相张浚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张浚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浚,宰相,南宋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

  • 南宋名相张浚的故事 张浚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浚,宰相,南宋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学者,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

  • 解密:弘治皇帝朱佑樘到底出生在哪个“安乐堂”?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弘治,朱佑樘,明朝,

    如今,京城的很多老胡同都悬挂有胡同历史的相关介绍,既展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也为游人知北京、爱北京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胡同的相关文字缺少严谨的历史考证,似有以讹传讹之嫌。比如,位于北京地安门十字路口东北角雁翅楼北侧的安乐堂胡同,其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明宪宗时,万贵妃专

  • 曹髦是曹魏的第几任皇帝?曹髦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曹髦,曹丕,曹操,三国

    对于三国高贵乡公曹髦的评价,史书上的说词和讲《易》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腔调,都是把他当作不知韬晦、忍耐,是妄动、以卵击石的典型,这么说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似乎也是一种勇敢,为尊严而死,死的很值得!关于他的轶事典故就有4个小故事:《请诛贾充》、《高贵乡公安在》、《以臣弑君,则加此刑》

  • 韩信:忍得了胯下之辱却忍不住权势诱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韩信

    人性就是这么复杂。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前一年,吕后让萧何将韩信骗至宫中,令宫女用绸缎活活将他绞杀。时年,韩信35岁。6年前韩信出兵灭掉30岁的霸王项羽后,便已注定今天的结局。相比项羽的残暴,世人给予原本可以逐鹿天下,却终因“妇人之仁”而殒命的韩信更大的同情。关于他的故事,一再被世人传颂,且

  • 康熙最爱的女人竟是孝诚仁皇后 但却红颜薄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康熙,孝诚仁皇后

    古代的男子都是三妻四妾,能够得到丈夫的宠爱并且让丈夫惦记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能够得到一国之君的宠爱更是难得的。历史上的康熙皇帝是年轻有为的皇帝,妻妾成群,那么他最爱的女人是谁你们知道吗?孝诚仁皇后是康熙的原配,她非常贤惠,也很有管理能力,将六宫统治得井井有条,在这一点上,皇太后孝庄也很看重她,而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