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一代词帝,他的皇后一开始是周娥皇,却跟周娥皇的妹妹偷情,气死了皇后周娥皇,又封了周娥皇妹妹周文英为皇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煜
本 名李煜别 称南唐后主,李后主,词帝字 号字重光 号钟隐、莲峰居士所处时代五代十国民族族群汉人出生时间937年7月7日(旧历)去世时间978年7月7日(旧历)主要作品《南唐二主词》主要成就诗词、书法在位时间961年—975年在位年数15年籍 贯彭城
李煜的皇后原本是女英的姐姐周娥皇。
李煜与周娥皇,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对,他们有相当多的共同语言,感情很好。周娥皇“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也是很有艺术天赋的,与李煜的感情自然也是很融洽的。
周娥皇什么都好,就是身体不太好。在一个七夕之夜,李煜的生日,她与李煜饮酒作乐玩得太晚,着了凉,竟就此倒在病榻之上。传说为了让她早日康复,李煜曾写了一首词《后庭花破子》送给她,词曰: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于是,正是因为周娥皇,李煜就将周娥皇的妹妹召进宫来陪伴她。周女英的故事就此开始。
这个时候的周女英,年芳二八,身体和心理都已完全成熟,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李煜一见到这样的周文英,就喜欢上了她。
李煜和周女英经历了相见、动情、相思、挑逗等一系列过程,并最终走到了偷情那一步。关于这些,李煜竟然做得光明正大,还写了很多词,而此事却周娥皇浑然不知。
相比姐姐娥皇,周女英的青春活力无疑给李煜带来许多新鲜刺激,把李煜牢牢拴在身边。周女英喜欢香气,她发明了一种鹅梨蒸沉香,放在帐中,沉香遇到热气才会发出香味,用鹅梨蒸过的沉香沾着人的汗气,会生出一股异样的香味,周女英美其名曰“帐中香”。李煜在生活享乐上绝不甘人后,他也赶紧发明一种茶油花子做的花饼,制成不同的大小形状,让宫女贴在额头上,名为“北苑妆”。两人还合作搞美食研究,精心炮制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菜肴,请宗室大臣入宫赴筵,名叫“内香筵”。 喜欢李煜最舍得在诗词和女人身上下功夫。早在大周后沉疴在床时,他就开始惦记小周后、大周后都是钱塘人——亲姐儿俩,先后做了他的“枕边人”。姐姐叫周蔷,小字“娥皇”。妹妹叫周薇,小字女英。巧极了,上古的尧帝,也有两个女儿: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姐妹俩一块儿嫁给了尧的接班人——舜。大、小周后并没有“共侍一夫”的经历,她们和李煜成亲,是前后脚儿。 大周后先嫁入了深宫,她跟李煜非常恩爱;可惜,周蔷身体不太好,一卧病,就招娘家人进宫照料。就这样,周薇跟着父兄探望姐姐来了。“姐夫”注意她时,周薇刚刚15岁,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含苞待放。马令在《南唐书·昭惠后传》中说,周薇“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想必,小姨子未必有心,大姐夫早已属意。这个比周薇大14岁的男人,既是词中高手,也是风月行家。李煜是位高产词人,每有新作,便迅速传出宫廷,流布坊间,成为当年的流行歌曲。忽然,宫廷内外唱红了一首《菩萨蛮》,绘声绘色地描写少女如何偷情、怎样约会。这种“黄色小调”怎会出自君王之手呢?大周后刚拿到歌词,便微簇蛾眉,细细地揣摩。很显然,词风就是李煜的;可是,他为何突发奇想,把小姑娘那点儿私事儿写得惟妙惟肖哩?“穴空风自来”,莫非,这首小词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唐朝廷,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落款自称“未亡人”。“道旁多少麒麟冢,转眼无人送纸钱。”刚出完殡,南唐后宫就过起了花天酒地、歌舞升平的小日子。 968年,周蔷三周年忌日一结束,李煜便迫不及待地迎娶周薇。这一年,周薇18岁,史称“小周后”。初冬的金陵,晴空碧透,喜气洋洋。南唐后宫,早就热热闹闹地张罗起来了。借红烛,观美人。新娘莞尔一笑,李煜喜上眉梢。他俩做梦也想不到,眼前的荣华富贵,已经没有几天了。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原文】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通过写与美人玩笑作乐,抒发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开头两句写作者与美人都是无拘无束地玩笑作乐,因此觉得春归也晚。词人在这里径自说“频笑粲”、“春归晚”即是把这两种心理状态都肯定了。“同醉与闲平”以下写酒酣耳热之际的闲谈和赋诗。曹孟德横槊赋诗,曹子建成诗七步俱是备受后人艳羡的文士雄才。
【作品鉴赏】《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描写的是春光融融之中,作者在花开似锦的宫苑里,与美人饮酒赋诗、寻欢作乐的情景,显露了一种耽于欢歌美酒、溺于春光美人的心态和追求此词描写禁苑饮酒赋诗的游乐生活,显露了一种耽于欢歌美酒、溺于春光美人的心态和追求。词的上片,开头两句以意起词,不是写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实是作者追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的真实体现。“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是词人驾车出游、会赏春光时的经验之谈。
早春之际,百花争艳正是看花寻春的好时节,行乐须及春,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辰美景。词人有如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满心欢喜地追寻着世间的快乐。词人正是如此纯真地把游春时的想法和盘托出,其快乐是那般的真切,全然不似一般俗人的猥琐,闲散疏放之致。唐杜秋娘有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李煜词取其意用,作为此词的主旨,全词基调确定如此,也使得这首词的整个思想格调不高。
后续两句承前二句之意,直接描写饮酒作乐的具体场面,酒美人也美,和下片春光之美相对应。美人劝酒,美在对手的描写,称之“玉柔”可见其妩媚多情,“缥”、“玉”、“清”给人的色彩感受都非常素雅细腻。李白《子夜四时歌·春歌》中有:“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亦是表现人物手势与物色之间形成和谐的观感效果。词的下片进一步细写作者与美人对饮赋诗、调笑作乐的情景,继续充实及时行乐的具体内容。
这里是一种“移情”的描写,春来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情感要求为转移的。但是在纵情欢饮、恣意享受的作者的感觉中,许多美好的景色似乎永远不会消亡,明媚的春光似乎永远都在伴随着作者,这不是错觉,而是一种“移情”,十分真实地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态。
结尾两句,醉已成为“同醉”,评也已成“闲评”,作者那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性格特点毕现,而作者的大部分追求似乎也只是“诗随羯鼓成”了。全词通篇都是描写饮酒赋诗的闲逸生活,抒发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格调是不高的。但是这首词以意起篇,以景会意,表现结构上顺畅完整,别具特色。词中表现的内容不很丰富,相对比较紧凑,从另一方面也昭显了作者驾驭生活和语言的较高功力。
在语言使用上,全词都有一种明白直快的特点。开篇即如与人对话,相对而劝,自然朴实,后边的“何妨”以口语入词,亲切可人。而“同醉”“闲评”等,既明白,又质朴,准确而又生动。整首词都体现了一种不饰雕琢、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