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简,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最著名的当属北京大学收藏的汉简。这批汉简的来历十分特殊。并非北大考古人员发掘,而是海外捐助。此批竹简有《仓颉篇》、《老子》、《晏子春秋》、《管子》等书。
在这些竹简中,《仓颉篇》最为特殊。
上图_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上下经题)
一、关于《仓颉篇》本身
《老子》、《晏子》、《春秋》等书都是传世成功的名著。北京大学获得了这批西汉竹简。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内容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化。比如,《道德经》的简体中文版和我们今天在书店里买到的大众版《道德经》,在内容上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就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意思。
因此,研究这批西汉简简的学术价值很高。
再回到《仓颉篇》,秦始皇与六和诸侯一统天下,文笔相同,轨范相同,分量相同,举止相同。秦始皇知道一个问题——想要改变文化,自然要从婴儿做起。于是命李斯、赵高、胡无镜分别编写启蒙教科书。赵高的作品是《爱丽篇》,胡悟净的作品是《博雪篇》,李斯的作品是《仓颉篇》。由于价值很高,这三篇文章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也被称为“秦三藏”。
上图_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
《仓颉篇》的主要内容是儿童启蒙识字,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三字经》、《百姓》、《千字》等书。《仓颉篇》已改版私塾教师结合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字字匀称、朗读押韵的优秀启蒙之作。
但此书后来失传,直至北大历历史系的师生们整理着那批汉简,惊喜地把这本失传了至少一千年的古书重新带回了视线。
上图_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1月10日),原名刘秉吉,字慈卿
二、《仓颉篇》内容
《仓颉篇》失传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本书的作者李斯确实很有才华,所以《仓颉篇》的思想内涵其实是非常深远的。汉宣帝时期,《仓颉篇》影响太深远,民间私塾老师的讲法完全是胡说八道。这种情况并非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为此,汉宣帝召集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为《仓颉篇》作了官注。此事在《仓颉本传》中记载为“古字多,凡师失识”,汉宣帝“征齐人以正读书,张昌收之”。 ”。
然而,《仓颉篇》其实并不适合小孩子学习。这不是官方解说能改变的。教小学生相对论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于是,当新的小学课本出现时,《仓颉篇》就光荣退役,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只有历代皇室有所保留,南宋皇室却仓皇逃亡,《仓颉篇》就彻底消失了。
上图_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仓颉篇
北大简《仓颉篇》共82张,全简69张,见简13张,共一千三百二十五个字。字迹清晰,端正端庄,字体有些汉隶的痕迹,但总体上更接近于秦简。
收录了秦汉时期大多数日常生活需要用到的基本字词,并将近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汇集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并将近义词和近义词汇集成一个大类,名词按名称、饮食、用具分类。 《说文解字》按部首排序的做法,其实是继承自《仓颉篇》。
《仓颉篇》之所以在北大简中如此出名,其实很简单,因为从《仓颉篇》中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包括秦人的生活习俗、日常饮食等等。 而且《仓颉篇》在各种文章中也经常被引用。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它就像是《兰亭集序》的真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上图_秦代封闭的平民社区
三、《仓颉篇》的研究历程
北大汉简中的“仓颉篇”其实并不是“仓颉篇”的竹简首次出土,但以北大简最为完整,价值最高。
《仓颉篇》最早的发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地区发掘了汉长城遗址。总共只有四十个十字架。这四十段连一句连贯都说不出来的碑文,轰动了当时的古代文坛。王国维、罗振玉非常感动:“国朝任命孙祝甲,古籍采编所引用的《仓颉篇》都是单字,成文的句子很少。虽然只有四十字离开了,句子属于彼此,我看不到了——《流沙落叶》
王国维和罗振宇不愧为一代宗师。根据这四十字和一些古籍中对《仓颉篇》的引用,可以推断出《仓颉篇》是四言句,两句一韵,全文有韵可循。
上图_中国竹帛学开篇之作王国维、罗振玉《速沙落简》,1914年第一版
二十年后,西北科考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发现了一批汉简,我们今天称之为“居延汉简”。此次出土的《仓颉篇》共110字,包括一个完整的篇章。完全符合罗振宇和王国维的猜想。
你可能不同意罗振宇和王国维的推论,认为这并不难。对于中国简简的研究整理,考古规程规定:
1. 如果汉简模糊不清,用“口”代替
2.如果有一半字不明白,就用“口”标出不明白的部分
3.如果你能确定,就用“在嘴里画一条斜线”代替
4.如有可疑,下标
如果把王国维和刘振宇研究用的资料按照这些规定来划分的话,这几乎就像在各种符号中寻找单词一样。几乎只能清晰辨认出“仓颉座”、“赤白皇”等零星字眼。
后来玉门花海简、富阳汉简、居延新简相继出土,均有《仓颉篇》。 》系统的、不完整的理解。
这个过程非常艰巨,那一代考古人员所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上图_仓颉,原姓侯纲,姓介,俗称仓颉之祖,又名始皇氏,又名仓王、仓生
4.《仓颉篇》的编排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北大对《仓颉篇》的研究意义重大,是《仓颉篇》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以下内容整理自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朱凤涵先生的论文。 《仓颉篇》共有十一题二十二字,其中三字不详。 《仓颉篇》按韵编撰,但同韵不止一章,纠正了以往因资料不足,将不同篇章归为一章研究的问题。而且,《仓颉篇》各篇所收的词语和编排,都以罗列和陈述为主。
朱教授的论文足足有几万字,专业论文很枯燥,所以整理了主要结论,对论文原文的描述不多。
上图_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现代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等。
从王国维、罗振宇到胡平生、韩子强(《仓颉篇初探》论文作者、《仓颉篇》研究重要学者)再到历史系教授们北京大学。
他们用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克服重重困难,从历史的长沙中打捞出这颗璀璨的明珠“仓颉篇”。这张照片是关于什么的?
它只是在我们已经深厚且难以窥视的五千年遗产中添加砖头和半瓦。我们有这样的考古学家,是古代文学界之幸,考古界之幸,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旨。
一张《仓颉篇》的历史,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建国史还要远。
参考资料:
[1]《仓颉篇初探》胡平生、韩子强
【2】《北大汉竹仓颉篇概论》朱凤涵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