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和老人桥
仓颉随黄帝南巡,到了蜀山。
那时, 蜀山脚下的蜀海的海面已经减退,西北面成了陆地。原来在海底的被海潮暗流涌冲出来的壕沟、海水减退后成了绕着弯弯曲曲的海岸线西南东北走向的天然壕沟。
濠沟两岸,由于地处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临界线,挺拔巍峨的峨山北阻湿热空气,致濠沟两岸和沿山一线雨量充沛。高温多湿,濠沟两岸树木茂盛,藤蔓横生,荒草蔽野。濠沟下侧的金马山、横山,在未出露成陆时横亘海底,致金马山、横山以上的海域的海流成为回漩之流,其上的海面上的由岷江冲漂而至的柏树籽、桢楠籽及其它树籽也随漩漂漩。由于濠沟为水下漩流中心,所以漩漂的漂浮物多集聚于濠沟一线。海水消退后,柏树籽、桢楠籽落地发芽生根成林。重量较轻的桢楠籽被濠沟水流冲离沟岸,致沟岸两边不远处桢楠成带成片。重量较重的圆形的且表面布满爪齿的柏树籽只能被壕沟中的漫流冲进隙缝、凹凼和石岸边、角,所以濠沟两岸柏林随岸成带。临沟柏树横枝虬条,将濠沟点缀得像苍苍游龙一般,所以人们把濠沟取名叫做“柏条沟”。
仓颉沿柏条河往下游览,走着,走着,突然被前面的两横一竖的三道石埂惊得目瞪口呆:这三条细匀均衙的石埂,不是和自己刚创出的“土”字一模一样么! 走到土字形的石埂前,登上石埂的最高点,只见飘流而下的柏条河到了土字形的石埂前面突右折,然后。从第一道横着的石坝与竖着的石埂交叉处向左穿流,流过第二道横着的石埂后分水两支:一支流往东南,一支成瀑跌落于第二道横着的石埂下,成为与第二道横着的石埂平行的两个条形瀑潭。仓颉看了又看,扪额抠勺,百思不得其解。
两岸,人们结庐而居。男人或下河捕鱼,或植禾锄草;女人或撬摘野菜,或采撷树果;小孩或河边戏水,或圈聚而吟。而银髯飘飘的老人,则双腿微微锣圈,伸手扶长杖,颤颤巍巍,步履艰难。看着,看着,仓颉突然觉得老人斜拄的长杖就是斜流于土字形石埂间的江流,无力的双臂和锣圈的双腿及佝偻的上身就是土字形的三条石埂,两只脚掌就是石埂下的两座条潭。触景生情,仓颉依景创出了“老”字。
两岸往来,不是淌水就是要人背着过河。若遇夏洪,不少人会被恶浪无情地卷走。最不方便的是老年人,若是无人背过或无人搀扶,则或是用杖探水踽踽而前,或是用手摸着石头艰难而过。仓颉见了,心里很不好受,于是对大家说:“咋不修一座桥? 有了桥往来多方便!”
“修过不止一回了。修一回被水冲毁一回,弄来大家没有信心再修了。”
仓颉默默地转到第二道石埂下面,只见条潭中不知什么时候冲落在潭底的两根圆木,被石块死死卡在潭底,已呈乌色。两根圆木缝中,卡着的两根竖立的圆木,虽然受到从石埂上飞流而下的水柱的猛烈冲击,却纹丝不动。
仓颉把大家领到条潭前,指着潭中被卡得纹丝不动的木架说:“桥之所以屡被水毁,是因为基脚不牢,和人没有脚掌站立不稳一样。若是下埋袱子,桥柱固于袱子之上,则桥固矣。”
大家听了恍然大悟,于是采料、下料、安袱、立桥柱、安桥梁、架桥丝、铺桥板、设扶栏,不久一座新桥修成了。
开桥了,人们请仓颉取桥名。仓颉见桥上行走的老人开心舒心,于是将桥取名为“老人桥”。
人们为了感恩仓颉的功德,在离老人桥不远处修建了“仓颉庙”祭祀仓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