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炎帝、黄帝和蚩尤仅仅是与历史毫无关联的传说还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考古证据,炎、黄和蚩尤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传说,尽管是传说,但中国人还是把它当作史实,因为这涉及到民族团结问题。
晚清时代出现了疑古思潮,对中国史籍中的上古史,包括炎黄时期直到东周时期以前均发生了怀疑。至20世纪20——30年代,疑古思潮达到了巅峰,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提出了“东周以上无史”,认为中国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是历史人物不断造假的结果,原因是古代有关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禹、汤等帝王的传说,时代越晚,内容越丰富,如同编造的故事,越造越复杂。顾颉刚编写《中学用本历史教科书》,把“三皇五帝”列于传说时代,结果在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1929年,有官员以“非圣无法”为由,请查禁顾氏《中学用本历史教科书》。戴季陶说:“中国之所以能团结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一体的要求解散了”,“民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学者们随意讨论是许可的,至于书店出版教科书,大量发行,那就是犯罪,应该严办。”于是国务会议提出处罚商务印书馆160万元。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请吴稚晖出面说情,免去罚款,但书禁止发行。
黄永年先生感慨地说:“有关黄帝的考证,已经快一百年了。但是,我们对此却不在乎其真伪问题。而且,史实真相之不能得到澄清,原因不在于缺乏史料,而在于人们并不需要。”即使是错误或造伪的史记和历史知识一样有致用性,人们往往更看重它的致用性而非真实性。五帝之说随着《史记》流传至今,早已深入人心,世代形成共识一一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以下血脉相承,逐渐繁衍出整个中华民族。这一观念,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人一种共同的精神寄托。中华民族心理上更认同统一,而不是分裂,与此有很大关系。
2.史学有“求状况而非求事实”之说,状况是普遍现象,事实是个别现象。如此说来,炎帝、黄帝和蚩尤出现于传说和文献,虽不是个体的真实,但根据历史发展规律和考古成果,它一定是一种状况的真实。
沈长云指出,五帝之帝,按训诂说,实在是指自己祖先的牌位。《礼记o曲记》说:“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帝就是后人所立祖宗的牌位。对于自己祖先的牌位名号,想必人们(主要是主持祭祀的各姓氏集团的贵族)是不可以随便加以想象或随意杜撰出来的,那样的话,就是对祖先的不尊了。尽管祖先都生活在距离自己很久远的年代,但我们知道古人对于自己祖先的记忆同样也会保持得相当久远的。这在古代、近现代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可以找到佐证。例如彝族某些家支通过父子连名的方式,可以将自己的祖先上溯到五六十代甚至上百代以前。所以五帝的名号产生虽晚,但亦可相信是出自古代真实的历史。
当然,五帝不是五位天下大一统之君,他们只是不同氏族部落的首领,各自管理的地方有限,他们大致处于同一时代(上限约公元前2500年或前2300年),后世所谓“五帝谱系''实乃后世民族融合的产物。
《史记》之《五帝本纪》是传说,“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修德振兵,被诸侯拥戴为部族联盟的领袖,他之后的四位帝王,颛顼、帝喾、尧、舜,则是同出其子的他的血亲后代。黄帝生玄嚣与昌意,颛顼是昌意的儿子,帝喾是玄嚣的孙子,尧是帝喾的儿子,舜是黄帝的七世孙,五世祖是颛顼,六世祖是昌意。五帝,或世袭或禅让,皆有才干与德行,体现了圣人德治。虽然存在过五帝时代,但具体的五帝及相互关系,未必真实。
五帝不是血亲关系,有的在时间上有交集,有的在空间上有交集,有的则在时空上都无交集。黄帝为姫姓部族(白狄)首领,居住在今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北部,兼跨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以南的一些地方,对应老虎山文化与朱开沟文化。炎帝为姜姓部族(包括西戎或姜氏之戎)首领,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以及今陕西关中地区,应是渭水流域的土著,对应的是客省庄文化、马家窑文化晚期。颛顼是有虞氏首领,主要生活在豫东及鲁西一带,对应后岗二期文化。帝喾氏作为子姓商人的祖先,原居住地在山西省中南部,其两个支系,分别迁居至晋南大夏和商丘,对应王油坊类型文化。帝尧陶唐氏乃祁姓之祖,最初兴起于鲁西南的定陶一带,后迁至河北唐县,再迁至晋南大夏,对应陶寺文化晚期。舜为颛顼氏之后。五帝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
3.《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炎帝),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综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认为:其一,黄帝大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学者们一直认为“涿鹿”乃河北张家口涿鹿县,其实应为今甘肃天水。《周逸书》称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山海经》称蚩尤作乱攻打黄帝,黄帝命应龙在“冀州之野”与蚩尤作战;《路史》称黄帝传战执蚩尤于中冀而诛之。从《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发现,先秦的冀县大约在今甘肃天水,所谓的“冀州之野”正是半坡类型文化所在的渭水流域。在属于半坡类型文化的陕西华县的元君庙遗址和华阴县的横阵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规模的多人二次葬,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性别地葬在一起,一个墓穴中少则几人,多则近百人,极可能是因为炎黄与蚩尤大战有关。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研究,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华北平原洪水泛滥,沼泽众多,不适于人类居住。为避洪水,人类被迫居于高处,形成“高台文化”的特点。因此,古人也不会为争夺沼泽地和洪泛区而大动干戈。
其二,炎黄与蚩尤大战后,炎帝与黄帝之间又发生的激战,炎帝失败,半坡文化从此衰落,黄帝族的庙底沟文化空前兴盛。在晚于半坡类型的文化中,陕西渭南县史家遗址和姜寨遗址二期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二次葬,前者43个土坑中葬了730人,后者189个土坑中葬了2194人,这是一场更为残酷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距今6400年至6000年之间的战争与古文献上的炎黄之争是吻合的。
其三,濮阳县西水坡墓很可能是蚩尤之墓。1987年5月,河南的考古人员在濮阳县西水坡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房址和墓葬。在已发掘的墓葬中,M45号规模最大,长达4米多,形制特别,是头圆脚方的所谓古代的“盖天”之形。墓主为一身高1.84米的壮年男子,仰身直肢,头南脚北,与之同葬的还有三人,分置于东、西、北三面的小龛中。墓主两侧分别用蚌壳摆塑了一龙一虎。墓主人的胸骨、脊椎大部分缺失,左手自前臂中部断折不存。在南部还有两组蚌塑,三组之间各相距20——25米。第二组为龙与虎的合体,虎背上有一鹿,龙首有一蜘蛛,龙口前方还有一圆球。第三组为一人骑于龙背上,又有一虎头作奔跑状。尽管没有发现随葬用品,但其特别的墓制、用意深刻的蚌塑人殉等特点,说明了墓主人非同寻常之辈。王大有先生根据《山海经》等古籍和《苗族古歌》等民族学资料,初步认定这位身材魁梧又身体多处受损的人,就是史籍记载的兵败轩辕黄帝的为苗人一直纪念着的祖先蚩尤。他复原了蚩尤兵败、受刑死亡和秘密下葬的情景:
距今6500多年前的十月里的一天,蚩尤兵败被俘,于刑场上受尽了非人的折磨:脊柱折断,身体碎裂。蚩尤余部最后抢走了尸体,偷运至今西水坡秘密下葬。因为事发仓促,于是无任何随葬用品,三位青少年自愿殉葬,随主而去。人们还用蚌壳堆塑了三组动物图像,以颂其功德。下葬这一天,正是冬至前十八天,苗人于是确定这一天为国难日,直至今日仍为苗人所纪念。
这段历史可能是这样的:蚩尤先与炎黄联盟战于华县,兵败被俘,受刑分尸而死,尸体被偷运至河南西水坡秘密安葬,后冈类型即本属于半坡类型的蚩尤余部从渭水流域逃亡至河南濮阳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若干年后战争又起,这一次是炎、黄大战,最后以炎帝族的半坡类型失败、黄帝族的庙底沟类型胜利而告终。第一次战争留下了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的多人从葬,第二次留下了渭南史家和姜寨二期中央广场上的多人从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