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治水的问题。在漫长的治水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治水英雄。其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禹治水”精神是我们始终应该秉承并且弘扬的,临危受命、敢于担当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也有人指出,如果大禹真的是一个公而忘私的人,那么最后他为什么还会成为部落首领呢?
如果不是为了建功创造业绩,何故三过家门都不去探望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呢?因此,对大禹的形象的评价就有了两种声音。
禹的正面形象
大禹治水的故事并非凭空而来,中华民族的治水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洪水频繁泛滥。在大禹着手治水之前,他的父亲鲧已经参与治理洪水长达九年了。
鲧也想尽了方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却都是治标不治本。
鲧在河岸边设置了河堤,企图阻隔洪水,虽然当时缓解了中原地区洪水的泛滥,拯救了万民,可以说是劳苦功高。
但是随着水越积越高,洪水还是有继续泛滥的威胁,因此,大禹登上治水的舞台,接过了父亲治水的接力棒。
大禹没有被父亲鲧的悲剧结局打倒,并且更加智慧和勇敢。他一改父亲的治水方法,采用了相反的思路——疏通治水。传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来帮助他,比如伏羲和河伯,都纷纷出手相助。
除了伏羲和河伯的帮助,大禹还召集了伯益和后稷以及一些百姓,和这些人一起视察河道的具体情况,并反思总结了鲧的方法的缺陷。
治水期间,大禹一直走在一线,翻山越岭,趟河过川,丈量地形,一边遇洼筑堤,一边疏通水道。
他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靠着围堵和疏通双管齐下的方式,洪水才被制服。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可谓百分百投入,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让人无比敬佩。
在治水的过程中,他争分夺秒走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了解了各个地方的地形、习俗和产物。
大禹为了治水离开家的时候,其实和妻子涂山氏女娇才刚刚结婚不久。相传他在第一次经过家门的时候,适逢自己心爱的妻子分娩,在门口,他听见了妻子分娩时的呻吟,以及新生儿的啼哭。
换做是谁,不会心动地走进屋子里面看一眼,但是大禹没有。因为担心治水工程的进度,他匆匆忙忙地就走过了。
第二次经过自己家门的时候,他的儿子已经有点懂事了,妻子正抱着儿子在向他招手,然而大禹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回家抱抱孩子,专心自己的治水工业。
传说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的时候,已经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儿子看见大禹甚至想把他拉回家,但是大禹只是抚摸了下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患未除,他不能回家。
就这样,“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代代相传,大禹忘我的这种工作状态,成为了无数治水人的楷模。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对此也有不少记载和赞扬。《韩非子·五蠹》中赞扬的是大禹的献身精神:“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对大禹艰苦奋斗,为民尽力的作为进行了赞扬。
《淮南子·原道训》中也有对大禹治水的评价:“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赞扬的是大禹从灵活变通的求实精神。《史记·秦本纪》中则有这样的评价:“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赞扬的是大禹凝聚众力的团结精神。
上述的这些评价,最终形成了“大禹治水”精神,这些精神最终也奠定了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基础。
禹的负面形象
虽然大禹治水的精神成功塑造了大禹的正面形象,但是大禹对家人的无情,和接受王位的做法则树立了他的负面形象。
站在大禹妻子涂山氏的角度来看,三过家门,回家看一眼到底能够耽误多少时间呢?十几年来,涂山氏一人在家照顾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大禹走进家门,给他一个拥抱,也是对他的安慰和鼓励呀。
但是大禹没有,每次路过家门,他都是无情地向前走去,去完成他的事业,创造他自己的业绩。
从接受王位的角度来看,大禹不顾家庭,全心全意治水并非大公无私,或许他早就是在为登上王位攒下资本了。
荀子就曾经说道,尧舜让位不过是虚言,都是经过美化之后的说辞。战国的纵横家韩非子也在自己的书中记载道:“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子也”。
暂且不说说法是否完全属实,但是既然就这种说法,就绝不会是空穴来风。如此一来,大禹尽心尽力治水,拯救万民于水患之中就是在争取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大禹走遍神州大地,让百姓铭记自己的大名之后,之后“接受”大位就不会有百姓有异议了。这样看来,大禹不仅算不上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恐怕还是一个攻于心计的人。
总结
其实,大禹有正反两种形象未必是坏事。在祖先们生活的原始社会,人们的智慧有限,对大自然的认识更是有限,他们不知道洪水泛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科学地解释。但是祖先们从来没有放弃对洪水的治理。
但是人无完人,英雄也是如此。大禹的负面形象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具备批判思维,这种负面的形象其实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大禹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一个人也并不是非好即坏,社会应该有着很强的包容性,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有颗包容心。
参考资料:
[1]温雪秋.“大禹治水精神”与中华民族治水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水文化,2022(04):18-21.
[2]郭俊红,杜峥瑶.历史事实与文化事实——以“大禹故里”的探讨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2,39(0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