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的代表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大禹是条虫”的惊世观点。顿时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许多的强烈抨击,时至如今,这个观点也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嘲讽,但是,顾先生的这个说法真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吗?
顾颉刚
如今的我们,对上古史的认知,已远远超过了顾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对于大禹以及夏王朝的探源通过考古发掘以及更为深入的历史研究,我们已发现了不少重要线索。大禹的相关传说并非毫无依据,但是,这仍然存在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
疑点1:大禹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的人,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真的有能力完成如此之多的丰功伟绩吗?
疑点2:根据史记记载推测,大禹至少活到了100岁,这在平均年龄不过15岁的上古时代真的可能吗?
曾有学者通过《古本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推举出一份《大禹主要活动年表》里面是这样写的:
大禹9岁父亲治水失败
大禹15岁时奉舜的命令开始治理水患
28岁时治理成功,划定九州,并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57岁时,协助舜处理政务,使百姓安居乐业。
74岁时,舜禅位于大禹。
三年后,77岁高龄的大禹亲自带兵讨伐有苗部落,历经三年,得胜而归。
91岁时,帝舜去世,大禹在诸侯的拥护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三年守丧完毕后,大禹正式继位,定都安邑。
100岁时,他还有精力巡守江南,会诸侯于涂山,最终病逝于会稽。
在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极差的原始社会末期,一个人不仅能精神奕奕的活到100岁,还仅凭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原来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简直堪称神技,但这真的合理吗?如果大禹当真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他肯定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移山倒海:他要治水,只能靠双手;想要丈量九州,只能靠双脚。他会生病,也会受伤,他的精力必定有限,不可能永远处于全盛状态。他的身体状况,寿命长短,必然要符合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我相信,大禹的相关事迹必定有其依据,不会全然出于后人的想象和臆测。但是,他们又不太可能由同一个人完成,小编认为,应该是一群人,或者说几代人。
为何人们会把这些事迹全部都归功于大禹身上?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出自后人对先祖的崇敬和神化。
其中可能还存在一个误解,什么误解呢?禹,并不是某个人独有的一个名字,而应该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称号,它是代代相承多人使用过的。
对于“禹”这个字的解释,《说文解字》有云:
《说文解字》对“禹”字解释
正如顾先生所考证的那样:禹→虫的含义。当然,古人的“虫”并不仅仅指我们如今所说的虫子,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
最早,甲骨文中的“虫”其实应该念做“hui”用以指代蛇。
读做“chong”时,又可泛指一切动物,比如《武松打虎》中的老虎,就被称作大虫。
而“禹”在金文中的书写形式与虫相似。
禹在金文中书写形式
虫在金文中书写形式
因此它最初的含义应该与虫类似,指某种似龙似虫的动物,或许就如二里头出土的那条绿松石龙形器一样,是大禹的先民构想出来的一个图腾标志。
后来自然而然成为了部落首领的统一代称。这种现象在氏族社会十分常见,比如《史记》中称: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所隐》里注释这段话时说:
又比如著名的古蜀五王:“蚕从、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按照《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他们各自存在了数百年,一个人在怎么长寿也不可能活数百年吧。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都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统一代称而已,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能解释的通为何史书里的大禹会同时拥有好几个名字。
比如《史记.夏本纪》
《尚书.大禹谟》
而由先秦史官遍修的上古帝王世系典籍《世本.帝系》中说:
由此可知,被冠以“禹”这个名号的人至少有两位,一个是鲧的儿子:高密;一位是夏的奠基者:文命。前者主导治水,若干代后,最后一任首领“禹”也就是文命,在前人的基础上励志图纸、收拢人心成功取代舜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新政体逐渐形成,于是他废除了“禹”作为首领称号的旧有制度拟定了“夏”作为这个新政体的代称。
以上观点仅小编个人论点,欢迎友友们评论区讨论留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