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禹传说有误?夏开国君主“大禹”与治理水患“大禹”非一人?

大禹传说有误?夏开国君主“大禹”与治理水患“大禹”非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昨夜梦白鸽 访问量:3097 更新时间:2024/1/21 12:57:33

上个世纪20年代、疑古学派的代表顾颉刚先生提出了“大禹是条虫”的惊世观点。顿时在史学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许多的强烈抨击,时至如今,这个观点也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嘲讽,但是,顾先生的这个说法真的完全是无稽之谈吗?

顾颉刚

如今的我们,对上古史的认知,已远远超过了顾先生所在的那个年代,对于大禹以及夏朝的探源通过考古发掘以及更为深入的历史研究,我们已发现了不少重要线索。大禹的相关传说并非毫无依据,但是,这仍然存在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

疑点1:大禹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的人,在他有限的生命中,真的有能力完成如此之多的丰功伟绩吗?

疑点2:根据史记记载推测,大禹至少活到了100岁,这在平均年龄不过15岁的上古时代真的可能吗?

曾有学者通过《古本竹书纪年》《史记》等文献推举出一份《大禹主要活动年表》里面是这样写的:

大禹9岁父亲治水失败

大禹15岁时奉舜的命令开始治理水患

28岁时治理成功,划定九州,并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57岁时,协助舜处理政务,使百姓安居乐业。

74岁时,舜禅位于大禹。

三年后,77岁高龄的大禹亲自带兵讨伐有苗部落,历经三年,得胜而归。

91岁时,帝舜去世,大禹在诸侯的拥护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三年守丧完毕后,大禹正式继位,定都安邑。

100岁时,他还有精力巡守江南,会诸侯于涂山,最终病逝于会稽。

在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极差的原始社会末期,一个人不仅能精神奕奕的活到100岁,还仅凭一己之力就完成了原来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业。简直堪称神技,但这真的合理吗?如果大禹当真是历史上存在过的人,他肯定没有三头六臂,也不会移山倒海:他要治水,只能靠双手;想要丈量九州,只能靠双脚。他会生病,也会受伤,他的精力必定有限,不可能永远处于全盛状态。他的身体状况,寿命长短,必然要符合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我相信,大禹的相关事迹必定有其依据,不会全然出于后人的想象和臆测。但是,他们又不太可能由同一个人完成,小编认为,应该是一群人,或者说几代人。

为何人们会把这些事迹全部都归功于大禹身上?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出自后人对先祖的崇敬和神化。

其中可能还存在一个误解,什么误解呢?禹,并不是某个人独有的一个名字,而应该是一个部落的首领称号,它是代代相承多人使用过的。

对于“禹”这个字的解释,《说文解字》有云:

《说文解字》对“禹”字解释

正如顾先生所考证的那样:禹→虫的含义。当然,古人的“虫”并不仅仅指我们如今所说的虫子,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含义。

最早,甲骨文中的“虫”其实应该念做“hui”用以指代蛇。

读做“chong”时,又可泛指一切动物,比如《武松打虎》中的老虎,就被称作大虫。

而“禹”在金文中的书写形式与虫相似。

禹在金文中书写形式

虫在金文中书写形式

因此它最初的含义应该与虫类似,指某种似龙似虫的动物,或许就如二里头出土的那条绿松石龙形器一样,是大禹的先民构想出来的一个图腾标志。

后来自然而然成为了部落首领的统一代称。这种现象在氏族社会十分常见,比如《史记》中称:

唐代司马贞在《史记.所隐》里注释这段话时说:

又比如著名的古蜀五王:“蚕从、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按照《蜀王本纪》等文献记载,他们各自存在了数百年,一个人在怎么长寿也不可能活数百年吧。

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些都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统一代称而已,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就能解释的通为何史书里的大禹会同时拥有好几个名字。

比如《史记.夏本纪》

《尚书.大禹谟》

而由先秦史官遍修的上古帝王世系典籍《世本.帝系》中说:

由此可知,被冠以“禹”这个名号的人至少有两位,一个是的儿子:高密;一位是夏的奠基者:文命。前者主导治水,若干代后,最后一任首领“禹”也就是文命,在前人的基础上励志图纸、收拢人心成功取代舜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具有早期国家形态的新政体逐渐形成,于是他废除了“禹”作为首领称号的旧有制度拟定了“夏”作为这个新政体的代称。

以上观点仅小编个人论点,欢迎友友们评论区讨论留言哈。

更多文章

  • 二、大禹遗泽和李冰治水

    历史解密编辑:幸福书签vp标签:李冰,大禹,洪水

    大禹死后禹做天子的时候, 为天下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他去南方巡查,走到会稽这个地方,生了重病死了。大臣们就把他埋葬在这里。大禹死后,留下了许多传说。先是息壤。据说,鲧和禹用到的息壤并没有用完,还剩下了一些,散落在在了全国各地。有的在湖北,有的在湖南,有的在安徽,有的在四川。关于大禹的死也有特

  • 古代治水的人那么多,为何只有大禹得了天下?大禹是怎么上位的?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大禹,大禹治水,洪水,黄河

    郭象在《庄子大宗师注》中书说道:“天地万物无时不移也。”时易世变,过往文明生存的凭证被漫漫长河掩埋在地下,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字的记载或者一些出土文物来窥探那些时代生活的点滴。神话传说故事是研究、佐证历史的重要参考材料。在西方的《创世纪》中,有载诺亚在接受了上帝的旨意后,建造诺亚方舟带上家人躲避诺亚大

  • 大禹节水:联合体中标2.3亿元国土综合整治项目

    历史解密编辑:界面新闻标签:大禹节水,国土,联合体,招标

    大禹节水5月30日公告,2022年5月28日,公司全资子公司甘肃大禹节水集团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湖北麻一建设有限公司(联合体牵头人)、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收到2020年度麻城市黄土岗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人麻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麻城市旅游投资开发

  • 治水英雄大禹的归葬之地,大禹陵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虫虫的旅行标签:舜帝,夏朝,先秦,大禹陵,大禹治水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治水英雄大禹的归葬之地,大禹陵大禹,相传是上古黄帝玄孙颛顼之后,姒姓。他受舜帝之命治水,吸取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之法,治平了水患,因功受封为“夏伯”。舜死后,禹即位,缔造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朝见四方

  • 大禹治水的“息壤”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老沈一标签:大禹,天帝,洪水,说文,息壤,窃帝,先秦,夏朝

    单说“息壤”这个词,与大禹没关系,而与他的爸爸鯀有关。《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鯀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鯀于羽郊。”就此看,“息壤”,当为天帝所掌管的“神物”。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这是说,“息壤”,是一种可以“生生不息”生长的“神土”,因

  • 长城汽车“大禹电池”实力领先!比亚迪、蔚来要多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汽车最信息标签:电动车,长城汽车,大禹电池,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壮大,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也已成为危及驾乘人员与车辆安全的隐患。此前,比亚迪、蔚来汽车频频发生的起火事件,让大家人心惶惶。面对这样的情况,车企该如何应对?在对待电池安全问题,长城汽车可以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最新动力电池技术——大禹电池,也刷新了这一领域的安全新

  • 大禹文化云课堂|武氏祠汉画像石大禹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人文禹城标签:武氏祠,大禹,画像石,伏羲,黄帝,颛顼

    中国最早、最著名的大禹画像出自山东省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武氏祠西壁画像”第二层自右至左共刻画了十位远古帝王,分别是:伏羲与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夏桀(jié)。画面上的大禹面左身右、衣着朴素、左手平伸,右手持耒、头戴斗笠。画像左侧题刻:夏禹

  • 孙悟空为何怕水战,原来与治水的大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蜗牛看西游标签:大禹,八戒,沙僧,水战,大禹治水

    (蜗牛看西游第6502期)文/牵着蜗牛散步只要爱看原著的老读者就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和筋斗云,还能上天入地,钻别人肚子……可他有一样不如八戒和沙僧,那就是水战!据说这与大禹有关。原著第二十二回,取经团队在流沙河收服沙僧时,孙悟空让猪八戒下河捉妖,八戒不干,让孙悟空去。孙悟空说:“贤弟呀,水里勾当,

  • 既有刀片/弹匣,又有麒麟/大禹,国内动力电池已是神仙打架

    历史解密编辑:车图腾标签:大禹,刀片,电芯,弹匣,麒麟,锂电池,动力电池

    文/朱可夫车图腾出品,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日前,广汽埃安发布了弹匣电池2.0技术,并在发布会上做了颇为吸引眼球的枪击测试。测试人员在15米处对弹匣电池2.0预留射击口进行射击,之后电池未发生起火和爆炸,拆开外壳后,整体结构相对完整。由此也引发了部分网友讨论:有人认为这种测试完全脱离了用户的用车场景,是

  • 刘大禹:为什么无锡能成就荣氏,荣氏能成就无锡?

    历史解密编辑:金融界标签:刘大禹,无锡,荣氏,上海,实业家

    金融界11月4日消息,以“创新·坚守·应变”为主题的202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八届创新年会在无锡召开,数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企业家、学者,聚焦数字化、生物科技、物联网、双碳等热点话题,共商创新发展新思路,彰显中国企业新担当。江南大学教授刘大禹在【商学课堂】环节分享了“为什么无锡能成就荣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