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多称“帝喾即帝俊也”,帝喾与帝俊是否为同一人,但史籍无载。只在《史记索隐》中引皇甫谧曰:“帝喾名俊也。”但《国语》、《世本》、《大戴礼》皆只称喾而无俊之名。清初,顺康年间的偃师旧志上曾指认:帝喾名俊,号高辛氏,都于亳,在位七十年崩。按此记载,高辛氏是既名喾又名俊。
究竟帝喾和帝俊是否同一人?查之史籍,先秦已有帝俊之名。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中有“帝俊乃为日月之行”字句,但帛书中无帝喾之名,故不能说明帝俊是否即为帝喾。
《山海经》中提到帝俊之名甚多,有十五处;但《山海经》中也有帝喾之名,有三处。这似乎又说明,帝喾、帝俊实系二人。再从十五条记载帝俊来分析,有三条说明帝俊就是帝喾。第一条为《大荒西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史载后稷乃帝喾元妃姜原所生,此又言帝俊生后稷,那么帝喾与帝俊为同一人。第二条在《大荒西经》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即常仪)乃帝喾次妃,嫩訾氏女也,生帝挚。”此又言:“帝俊妻常羲”则帝喾与帝俊为同一人矣!此外《海内经》中载:“帝俊有子八
《史记》中也载帝喾有才子八人,名八元。这似乎帝喾与帝俊又有牵连。其他十二条,均与喾无关。如:“羲和者,帝俊之妻”,“帝俊妻娥皇”,“帝俊生三身”,“帝俊生帝鸿”,“帝俊生黑齿”,“生晏龙”,“生中容”等。《海内经》中还有一条:“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然《路史疏仡记黄帝》所载禺号,乃黄帝次妃嫫母所生,禺号生禺京淫梁。以后之世系同《山海经海内经》。未知孰是?
故帝喾与帝俊究竟为一人还是二人,尚不能断定,有待进一步考证。金荣权在其《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中说:“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又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中。
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络,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
二、帝喾有妃四人,生有四子,都成为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史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奴訾氏女,生挚。”“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孕而生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史记索隐》:“陈丰氏女曰庆都,次妃嫩訾氏女曰常仪。”
《史记》载:“契为商之始祖”,传十四世至天乙,即成汤,是为商朝第一代王。稷为周之始祖,传十数世至武王,是为周第一代王。放勋即尧,为帝尧陶唐氏也。挚为继帝喾立者。《史记》:“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二、帝喾是瑶族、畲族、壮族、苗族的祖先
《后汉书》、《水经注》均载:“帝喾之女嫁盘瓠氏,封于会稽大茅山。蠲免徭役、赋税。”帝女族到浙江余姚,创良渚文化。由于免缴赋税又不受朝廷控制,他们有很大活动空间,便快速发展起来,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岭南地区。其中有一支向西发展进人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会聚于武汉长沙地区。
与当地氏族共同创造了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形成了古三苗国大联盟。另有一支向江南发展后,成为壮族之祖,一支至广东潮州。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神母狗父”。这些地方男女的服饰等也为我们提供了帝喾高辛氏的族徽佐证。帝女族之子孙,遍布江南之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各省。
四、天下帝喾陵庙有三处,纪念这位伟大始祖
(一)、河南内黄二帝陵
史载东郡濮阳顿丘有帝喾陵,与颛顼陵在一起。《山海经》中两次提到帝喾崩葬之事。一处在《海外南经:“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一曰汤山、其范林方三百里。”另一处在大荒南经》:帝尧帝帝舜葬于岳山。”《水经注》载:“淇水又东北经喾冢西。”《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者也。”《元和郡县志》载:“秋山在顿丘西北三十五里,帝喾陵在焉。”《皇览墓冢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今之帝喾陵,在河南省内黄县南三十公里处梁庄镇三杨村东五里。陵前正中嵌陵碑“帝喾陵”。为嘉靖七年立。陵高二十五米,南北长六十五米,东西宽五十二米。与颛顼陵墓东西排列,墓前有庙,当地人称高王庙。陵庙内记载:“二帝陵汉代即有陵冢。
唐太和四年(830年)建庙,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昔日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苍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惜因陵寝地处黄河故道,清末逐渐被沙湮埋。近年考古清沙才发现陵冢、拜殿、山门等建筑基址,165通碑碣。其碑文既是考证历代官职、地域风俗及研究华夏文化的历史资料,又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
(二)、传说中的合阳帝喾陵
合阳在陕西省。此说,史籍无载。只有一些民间传说不可深信。《皇览》曰:“帝喾陵在睢阳城南高辛里,滑县、合阳皆讹传也。”
(三)、高辛里帝喾陵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古城南二十二公里处有高辛镇,即古之高辛里。其西北二百米处,有帝喾高辛氏之陵,高十六米,底径五十米。元人侯有造在《阏伯祠记略》中载:“考之帝喾都于亳,陵庙咸在近郊。距此一舍,世号高辛里,历亘古而不易。夫伯,固帝之子,黄帝五世孙,圣裔也。”
天历己巳1326秋阳参政仁斋主持重修帝喾庙,其“碑记”中有言:睢阳城南四十五里有岗埠,蟠踞峡皑,实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阳有帝喾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开宝六年,其一金崇庆元年。闻诸父老,石刻尚多,皆毁于金季。”又云:“其殿宇岁久屺坏,而常有修之者。皆费克就。于是张信等相助倾资,因其故址,鸠工材,创建正殿三间,其址壮大,栋宇宏敞,轮焕炳耀,圣像更新,仍图八元于东西帷幕几重,罔不而毕备……”
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帝喾祠碑记》载:“嘉靖庚申,儒士出居杞邑,道径归德郡之南,四十五里许,有镇曰高辛,镇之西北百余步,即帝喾之陵。陵前有祠,豫缘至君陵寝,乃竭诚走拜。见古木苍苍,阶阶肃穆,如神在焉。于是有镇高辛镇帝喾陵古碑 之民陈鄂辈,二十余人……修祠正殿五楹,以妥帝喾之神主也,二门三楹,大门口楹,以壮帝喾之居也,以为有司春秋致祭,更衣之所也。祠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咦!鄂之功大矣……”以上碑记,使我们看到了七百年前帝喾陵庙之情形。
史载,高辛里帝喾陵庙始建于汉。汉文帝十一年,帝封其次子刘武于梁国,为梁王,建都睢阳。七国之乱中,梁王有功于景帝,景帝赐梁王天子旗帜,车马装饰如皇帝,梁王乃大兴土木,筑东苑方三百里。帝喾陵位在其中。刘氏乃帝喾后裔,于是大建帝喾祠,每岁举办大型祭祀。
据当时的庙谱载:帝喾祠殿、厢房、僧舍108间,扩地540亩。陵庙殿宇辉煌,园内松柏苍翠,陵前有汉篆体陵碑“高辛墓”。唐开元间,御封上古帝王时,曾拨银修建高辛帝喾陵。宋开宝年间,太祖亲来祭祀,也拨官银扩建帝喾陵。
此后,金、元、明均有修葺。民国期间,祠殿被毁。新中国也曾在这里进行过考古发掘,在陵前发现大量汉砖,绳纹汉瓦,还发现古井三眼,云系西汉时凿,有二眼至今尚存。之后又在陵前挖出二座春秋时的祭池,池内残存猪牙、头骨等。池四角存放四只陶罐,说明高辛帝喾陵,春秋时已存在。
今之帝喾陵,仅存一座墓冢,当地人称朝廷坟。冢前有陵碑,系2009年新立。另有古碑一通,碑文中有言:“睢阳古城南四十五里,高辛镇北,有帝喾陵,史书多有记载。唐开元间再次重修,宋太祖草昧日,曾在此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果发迹于宋州。饮水思源,于开宝元年大修帝喾陵寝,并树诏祀帝王陵寝碑。碑文云‘经考证高辛镇北之陵实为帝喾陵,其余皆讹传也’。”
金兵入侵,碑刻多毁,至元季天历二年,仅遗宋开宝元年和金崇庆元年石碑各一通。其殿宇屺坏,睢阳参政王仁斋历经年余,创建正殿三间,圣象增新,仍塑八元塑像于东西,并命掌书苑溟作文以记其实……占地百余亩,殿宇辉煌,石碑林立,古柏苍茂,环境优雅,州府县吏每岁春秋两祭。过路官吏无不肃然起敬。
建国前后因兵燹等故,陵寝殿宇石刻等多被毁。仅有古井二眼,石刻一通。“文革”中,墓冢也被铲平。2001年镇政府率民众重新堆起墓冢,并栽松柏数十株,陵庙殿宇尚待重建。
关于帝喾,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交流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