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皇帝的政治态度对明朝的灭亡有怎样的影响

万历皇帝的政治态度对明朝的灭亡有怎样的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51 更新时间:2024/3/9 4:13:43

看到万历朝鲜之役的时候,我想起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那时候的明朝,作为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大国,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不可侵犯,就算明代的百姓再怎么妄自菲薄,谈起自己的国家,那也是与有荣焉——甚至连统治者也不觉得明朝会亡,尽管他们已经知道朝廷有了困难,却从不认为,那就是致命的危机,所以统治阶级还是兴致勃勃的准备“万历三大征”,所以“东林党争”如火如荼,所以盛世现出了败相。

作为君主专制的民族来讲,国家倒坍,与它的最高统治者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个团体来讲,万历三大征,明朝是胜了,但作为一个国家来讲,万历三大征,他们败得一塌糊涂,甚至之后的明朝的那些败招,那不过是为明朝败亡“锦上添花”而已——当然,这里不能排除,皇太极的所为,那也是清军入关的重头戏。

关于清军入关,这里撇过不提,我们单来看看明朝晚期有哪些败招,导致了明朝亡国。

“夫家自毁,而后人毁之”,说明一个团队的毁灭,总是从它的内部开始,一个国家就更是如此。试想一下,如果明朝一直是朱元璋这样雄才大略之人坐镇,那它存在的时间一定会更长,清军想要入关,只怕就算是五个皇太极共同努力,也不见得能成行的。

周朝的时候,实行分封制,结果后来分出了春秋的五大霸主,战国七大豪强,那是因为周的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毁灭是必然,但明朝不一样,明代的体制虽然不算是无可挑剔,但也决不会在几百年内就被淘汰,它之所以亡国,实在是因为统治阶级太过腐朽,社会已经难以承载这样的朝廷。

“万历怠政”即指《明史》中所载,万历年间,明帝在位长期不理朝政的事情。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明万历帝亲政,万历十四年后,皇帝出现严重怠政行为,长达30年时间不上朝。《明史》认为,经此一事,明王朝内政近于崩溃,走上灭亡之路,甚至在《明史·神宗本纪》中提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明万历帝上台亲政,初始时是个兢兢业业、恪职尽守的皇帝,万历十二年八月至十三年五月,京师大旱,万历帝亲自祭天祈雨,万历帝步行十余里至天坛,不顾劳顿,拒乘龙辇,所做所为,让百官和百姓大为感动。当然,这些所谓“明君”的做为,在万历十四年之后就基本上与万历皇帝绝缘了。

万历十四年九月,万历帝以“头晕眼黑,力乏不兴”为由数日不朝,就算服药之后依然称“身体虚弱,头晕未止”,甚至连太庙祭祀也不去了,万历十六年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万历帝整日花天酒地,选美,大兴土木,甚至筹建陵园——什么都理,就是不理朝政。

万历十七年元旦后,适逢日食,万历帝找到新的由头,免去了元旦朝贺,对于皇帝如此作为,大臣们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时任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就上疏,对其耽于享乐表达了不满,紧接着,就有阁臣上疏请求罢官。

万历帝大兴土木,屡次选美,引起百姓不满,矛盾激化,时有民变发生,他三十年不理朝政,导致朝廷官员缺失异常严重,没有万历帝制衡,百官人人自危,拉帮结派,只是顾着争权夺利,政府职能陷于瘫痪,百官就人事布局,各党派之间相互倾轧,那也怪不得编纂《明史》的人也要说一句:“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万历帝勉强到金銮殿,许多朝臣竟然是第一次见到皇帝,如此荒废朝政,国力衰退,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万历年间,朝臣党争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最恶劣,当数“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

东林党因为一次朝臣人事变动引发其他所有朝臣的围攻,再被阉党严重打击,被直接驱逐出了权力阶层,直至崇祯时期,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国本之争,指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之间关于权力的争夺,而朝臣们则分为两个派系,一派支持长子,一派支持福王,朝野上下对立谁为太子争论不休,就算后来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福王一派仍然不肯死心,直至梃击案发生,福王失势,国本之争才算上划上了句号。史家常认为是由于国本之争,神宗被群臣所迫,不能立自己爱子朱常洵为储君,因而以这种不上朝的方式向朝臣们示威、抗议。

当然,“万历三大征”,才是万历皇帝的得意之作,不过这三场战争虽然都胜了,却耗时费力,明朝末期国力衰弱,难以抵抗清军的攻势,与这三大征实在有很深的联系。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与明朝决裂;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抚顺,朝野震惊,万历帝仍不以为意。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辽东总兵杨镐四路进攻后金,在萨尔浒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铁岭沦陷,北京震动。万历四十六年四月方从哲奏请“速下章奏、发帑金。”大臣跪在文华门外,哀求万历皇帝增派援军,急发军饷,神宗毫不理会。群臣日日请求皇帝临朝,皇帝派太监出来传谕:“皇上有病。”吏部尚书赵焕上奏章说:“他日蓟门蹂躏,铁骑临郊,陛下能高拱深宫,称疾却之乎?”赵焕之言,不幸而言中。

人们对万历怠政的原因分析,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理一下头绪,可以大体归纳出四点:摆脱戒尺,居功自傲,缺乏竞争,体弱多病。戒尺,说的就是张居正、李太后和太监冯保一干人等,这些人尽心辅佐,但死的死,疏远的疏远,皇帝没有了“戒尺”,做事情就随心所欲了很多。

居功自傲,说的就是“万历三大征”的胜利;缺乏竞争,是因为他登上皇位,是没有经过与兄弟竞争的,他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少了李世民登基的那种血泪,他自然要舒服了诸多。懈怠,看起来也是人之常情了。体弱多病这一点,从他二十出头就开始给自己建坟茔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当然,我们读历史,还是要本着“兼听则明”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不能仅听“一家之言”便断定事件的对错,我们要本着公正的态度,来对历史人物“评头论足”。

这里其实有一个误区,人们常常把不上朝当作不理朝政,实际上万历皇帝还是在处理政务的,大家可不要忘了,虽然三大征确实消耗了明朝的底子,但实实在在的是胜了——似这种需要调用军队的大事,若没有皇帝出面,又有哪个大臣敢于擅自做主呢?其实开小会,也是能够处理政务的。

《明史》中有许多对于明朝事件的记录是不全的,甚至是错误的,这一点,我想大多数对明朝历史熟悉一些的人都是有同感的,为什么相隔时间不长,《明史》的记载却出了这么多错漏呢?因为它是清朝人编的,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东林党人的影子。

满清统治者是踩着明朝的骸骨走到中原霸主地位的,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为消除人们对明朝的归属感,对明史进行了隐蔽的歪曲,有意放大污点,以偏盖全,诋毁明朝皇帝的形象。万历怠政,可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件事情罢了。

标签: 明朝万历皇帝

更多文章

  • 古代的那些帝王将相是怎样得到别人的支持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古代,皇帝

    曹操同处三国时期,刘备的老对头曹操感动人的功夫也不逊色。公元200年10月,官渡之战刚刚结束,曹操的军队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一大捆信件,一个官员抱着这些信件匆匆来向曹操汇报:“丞相,袁绍仓惶逃跑的时候,扔下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一批信件,是京城和我们军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来看了看

  • 允礼是不起眼的王爷清廉忠直得雍正重用最后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允礼,雍正,清朝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人物,被很多电视剧刻画成一位温柔多情、英气逼人的翩翩公子。历史上的他是康熙的第十七子允礼,雍正异母弟弟,母亲是纯裕勤妃陈氏。由于母亲陈氏出身低微,注定了他只是皇位争夺的旁观者。康熙也没让他参与政事,塞外打猎时才会带着他。到康熙去世时,他也只是一个皇十七子身份,没有任何封号。远离政治

  • 秦始皇有什么身世之谜?秦始皇身世之谜大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秦朝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在这段文字里,你还看不出司马迁有多少暗讽,但一个王子——即异人——又叫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生父——竟然是

  • 为什么说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玄宗,李忱,唐朝,皇帝

    忱即位之后,忽然摒弃了弱智的假面具,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胆识、智慧和魄力,不但解决了为患长达五十年的“牛、李党争”,而且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最终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让晚唐天空呈现出最后一抹绚丽多彩的晚霞。从弱智儿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最后君临天下,唐宣宗

  • 汉高祖刘邦有着怎样的早年经历?刘邦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高祖,刘邦,汉朝

    公元前256年冬月,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交好。高祖长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

  • 周皇后是末代皇后也是贤后有情有义以身殉夫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周皇后,崇祯,明朝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周奎,他是大明朝上亿芸芸众生之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个平头百姓。他家境贫寒,自从从老家苏州到了北京做了“北漂一族”后,发现日子越发难过了。要知道“京漂”在大明朝这座最繁华宏伟的城市里面临的生活压力是虐心的。无奈,周奎只好靠在前门大街算命为生。如果日子这样下去,也许江湖上顶多会多一

  • 秦始皇嬴政是怎么死的?秦始皇活了多大岁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始皇,嬴政,秦朝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或许秦始皇注定是一名历史上的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死如他的身世以及此雄才大略,同样引起了后人的争议。目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说死于疾病,一说死于非命。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关于秦始皇之死,《史记》记述很多,分别见

  • 五代时期楚国第一君主马殷和酒囊饭袋有何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楚,皇帝,马殷

    楚王马殷,字霸图,公元852年出生于许州鄢陵。五代十国时期开创了楚国,是南楚的开国君主。公元894年,率领部队一起进入湖南,占据潭州。公元897年,马殷被推举为主帅,在后来的几年间,马殷率领自己的部下占据湖南剩余各州,终于统一了湖南,建立了楚国。马殷与中国历史上大部分英雄人物一样,都是出生于一个贫困

  • 大智大勇的西周奠基人姬昌:死后却没有被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周朝,西伯侯,姬昌

    西伯侯姬昌,殷商帝辛时期西岐诸侯,治理封地兢兢业业,深受当地百姓拥护爱戴,有一手好算法,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其他诸侯对朝廷不满,唯一作法就是兴兵讨伐,姬昌却是安安心心治理自己的领地,他不是不忠心,没不是没有雄心,而是在等,等待人才和时机。朝廷招四大诸侯进京开会,目的很明了,你们几个实力太大,诸侯造反

  • 史上荒唐的陈后主陈叔宝:两次给爱妃下跪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陈朝,陈叔宝,张丽华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非皇帝莫属,草民百姓见之则跪,群臣官僚迎之则拜。那么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又会跪谁呢?当然是天地和父母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你听说过有皇帝给自己的妃子下跪的吗?没有吧!且听笔者一一道来。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称帝到清朝末年溥仪退位,中国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