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名将李广: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汉朝名将李广:时常迷路导致最后无法封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63 更新时间:2023/12/25 14:14:52

李广先生很可怜,一生披荆斩棘,战功无数,最终却与“封侯”无缘。

倒是他的死对头匈奴人给了他一个无冕封号——“飞将军”。自己的敌人都如此敬畏自己,为什么大汉王朝却如此吝啬呢?为此,不仅李广先生想不通,后世之人也是云里雾里,众说纷纭。

自古诗人多豪情。于是,很多描写李广将军的诗句便出现了,诸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之类的,都是称颂李广将军英雄事迹的,可见“飞将军”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名气散布于朝野,爵禄却未封于庙堂,看起来是有失公允了。其实,只要多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李广之所以至死没有封候,不是因为朝廷厚此薄彼,有意怠慢,而是因为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决定的。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大汉王朝开创不久,志得意满的刘邦就与匈奴人干上了。但显然,这次刘邦真真是失算了,与项羽打了那么多年仗,国力匮乏、百废待兴,疲惫的汉王朝哪里是快速崛起的匈奴人对手,结果中了人家诱敌深入之计,被匈奴人团团围困在白登山,差点就断送了新兴的汉王朝政权。好在匈奴人尚没有统一天下的意识,加之对汉军缺乏全面的了解,最终匈奴以胜利之师放走刘邦。

而“白登山之围”,如一盆冷水,让刘邦看到了匈奴人的实力,也看到了大汉朝的积贫积弱。于是,刘邦及时调整国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怀柔手段;对内则休养生息,与民生计。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文景时期。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大汉王朝日益强盛。在这期间,汉朝的军事策略始终是战略防御,尽管匈奴人仍时常在边境骚扰,却从来没发生过大规模的军事对抗。李广将军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军。

要说抵御匈奴人入侵,李广将军的确是一把好手,要不也不会造成匈奴人那么大的心理压力。但此时此刻,最高统治者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内部稳定和经济建设上,而不是对外扩张。防守就是防守,不同于进攻,成功了是本分,失败了是罪过。如此一来,这个被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汉朝皇帝明白,从当时的战略格局看,匈奴人即使再厉害,也不会危及到政权,而一旦发生内乱,却足以撼动大汉王朝的根基。当时国内的环境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各诸侯国蠢蠢欲动,觊觎皇位者大有人在。可以想见,与防御匈奴的骚扰相比,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要远远大得多。两者一对比,哪里还能轮得到李广封侯呢!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刘彻即位。在经历了“文景盛世”之后,国内基本稳定,大汉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汉武帝决定不再对外绥靖,而是要大规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变被动为主动,以此达到一劳永逸、永绝后患的战略构想。

按说,国家兴兵,对一个将军来讲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此时李广已难以适应新的作战需要了,以前李广大都习惯于防御性作战,拒敌于国门之外,几乎没有率领大兵团深入匈奴腹地作战的经验。最初的几次战斗,李广都收获甚少,有一次还被匈奴人俘虏。虽侥幸逃脱,却也给“飞将军”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汉武帝本一代雄主,为实现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统治手段上,大力推行“法家思想”,不论资历,不分年龄,不问出身,有功则奖,有过则罚,手段可谓雷霆万钧,几近苛刻。

这种环境下,享有崇高声誉的李广很难有所建树。汉武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打破思维定势,大力提携年轻将领和优秀军事人才,像卫青霍去病等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脱颖而出的。这些人虽然出身低微,却具有超前的开拓精神和非凡的军事才能,行军作战往往不拘一格,具有很强的远程打击能力。

与这些年轻将领比起来,老将李广总是相形见绌,跟不上步子,加之年龄已大,李广就更难在横扫匈奴的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了。既然不能作为主将出战,李广就只能跟在这些年轻人身后配合。如此以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李广自然拿不出过硬的战绩,劳而无功,封侯又如何得以实现呢!

不封侯也就罢了,只要有仗打,终不失军人本色。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李广心里极度窝火的时候,有一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迷路贻误军机,被二十出头的卫青责骂。以六十岁高龄征战沙场,这是何等气魄,如今却被一个年轻人责骂,李广不禁羞愧难当,一气之下,自杀身亡。

标签: 李广汉朝名将

更多文章

  • 解密:东魏孝静帝为何被臣子唤作“呆头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东魏,孝静帝,高欢,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末世之君”都是比较窝囊的。原因在于,君威尽失,大权旁落。处于这种尴尬境地,只能如玩偶般任人摆布,受尽屈辱不说,政治待遇连一般臣子都不如。倒不是他们不想“雄起”,只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可见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永恒的。不好说是谁的责任,也完全没必要归咎

  • 于谦为何说“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于谦

    说起来,笔者对明朝名臣于谦的认识,是从他的著名词作《石灰吟》开始的。记得看过课文版《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时就被其豪气和正义所吸引所感动。显然,这首词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此作者很正直,很刚烈,很硬气。故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笔者对他的一生做

  • 解密:姜太公吕尚为何被世人奉为护佑神灵?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姜太公,吕尚,齐国,

    吕尚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被世人尊为“百家宗师”,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吕尚,生卒不详,姜姓,吕氏,名尚,字牙,尊称子牙,号太公望,周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

  • 解密:大帝孙权提拔高级官员有哪六条标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官员,三国,

    张昭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当一把手时,张昭对孙权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为啥得不到孙权的重用呢?在孙权当一把手时,高管们两次举荐张昭担任孙权的特别助理——丞相。第一次,孙权没同意,只是委婉地说,现在事务繁杂,责任重大

  • 名臣苏秦公开标榜不讲信用:为何还得燕国相印?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苏秦,燕国,战国,

    苏秦回到燕国,听到了许多的传言。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还骂骂咧咧,说苏秦是个大骗子,齐宣王归还十座城池明明是怕了燕国的团结,怕了秦国的强大,可是苏秦却揽过来当成是自己的功劳,不但把齐宣王给燕国道歉的一千金全部私吞,竟然还厚颜无耻的要求燕王封自己为燕国的相国!苏秦听了,苦笑了几下。苏秦来到燕国的王宫,求

  • 狄咏帅到公主非他不嫁 最终一战灭敌万人壮烈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狄咏

    古代四大美女现在貌似争议性已经不大了,可是古代四大美男却一直争论颇多。现在接受度最高的四大美男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当然也有说是潘安、曹植、沈约、卫玠。那么谁才是历史上第一帅哥呢?在小编的心目中,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是绝对排第一的。所以要讨论,在这我也只讨论谁是第二美男。不过小编却觉得网络上流传最

  • 解密三国名将黄忠的“老”:黄忠老谋深算远胜年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名将,黄忠,

    黄忠的“老”是真的老,年纪大。《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黄忠出场的时候,诸葛亮就说他年近六旬。这个时间是赤壁之战后,大致为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十五年(210年)之间。随着年纪的增长,黄忠的“老”也成了他上阵杀敌的一大障碍。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攻雒城黄

  • 倾国倾城的美女息妫:仅依靠美貌灭了两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楚文王,息妫

    这位有着倾城倾国之姿的美女就是“桃花夫人”息妫,是陈国的公主,一出生就引来了百鸟朝凤,额上带着桃花胎记,仿如桃花女神转世。她先为息国国君夫人,后为楚国王后。当时蔡侯与息侯同娶陈国女子为夫人,俩人都生的十分漂亮。送去蔡国的,是蔡妫;送去息国的,是息妫。息妫出嫁前去蔡国看望她姐姐。只可惜她的亮相,让蔡哀

  • 和孝固伦公主是乾隆的爱女但婚姻却让她一世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和孝固伦公主,乾隆,清朝

    四十年正月初三,新年刚过,皇宫里忽然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淳嫔汪氏生了一个女儿。乾隆笑得合不拢嘴,在这个女儿出生以前,宫中已经十年没有孩子出生。乾隆的儿女长大以后陆续搬到宫外,宫中只剩了六十多岁的乾隆,八十多岁的老太后,还有一群日渐老去的嫔妃。乾隆的女儿不少,大部分幼年夭折,活到成年的只有五个。这五个

  • 卓文君十七岁守寡与情郎私奔后穷困潦倒惨遭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汉,卓文君,司马相如

    卓文君是四川临邛富商卓王孙的女儿,姿色娇美,精通音律、诗文,喜欢弹琴。卓文君早年许配给一皇孙,还没等过门,那皇孙便去世了,年仅十七岁的卓文君便在家中守寡。早年的司马相如家贫,不得志,父母去世后寄住在好友王吉(县令)家里。一日,卓文君父亲宴请王吉,司马相如早就名声在外,也被一同被邀请。卓文君早知司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