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瞭望 | 为强国建设锻造高端财经人才——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瞭望 | 为强国建设锻造高端财经人才——专访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新华社 访问量:3271 更新时间:2024/1/14 5:14:18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

  我们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当下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我们研究的方法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落点出发

  从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飞速发展,而教育是典型的慢变量,转型速度明显低于经济、科技的进步速度。这种挑战下,教育如进行前瞻性布局,面未来培养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通过10分钟功能圈,建设“楼宇型大学”,新成立的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将促进监管层、学界、业界随时展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创新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爱平

  5月下旬,上海财经大学新成立的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将正式揭牌。在金融成为大国角逐与博弈重要战场的此时此刻,这是上海财经大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转型升级的里程碑。

  上海财经大学(下称“上财”)是我国财经类大学的领头羊,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上财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高等学府,历经迁址、更名、独立建校等阶段,已发展为我国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建成了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思想史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等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营改增政策研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咨政民作用。

  新征程上,如何培养一流财经人才?如何适应数字技术变革培养人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

  解决国家地方发展重大问题

  《瞭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上财如何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

  刘元春:近年来上财“顶天立地”做科研,致力于解决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问题。

  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整合已有金融、经济、国际贸易、全球投资等领域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并定期发布了“上海市社会经济指数”“自贸区卓越指数”“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等,还大力推进专业化数据平台建设,凭借“信息库”优势,充分发挥数据资源“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作用,成为服务上海发展建设的强有力助推剂。

  联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打造的“上海与全国主要城市区域联动指数”,还为深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协同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提供了有益探索。该指数及交互式空间可视化系统作为区域实践的公共服务产品,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展现中国气派的一次生动实践。

  《瞭望》:即将挂牌的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有怎样的背景和前景?

  刘元春:上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是我们联合上海临港新片区共同建设的以国际新兴金融为主体的高级学院。这一动作也是对“要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这一要求的积极落实。

  学院选址在滴水湖金融湾的核心位置,构建10分钟功能圈,让相关基础设施单位、国际金融业务单位、监管部门10分钟内步行可达,实现随时展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功能场景,建设“楼宇型大学”,努力成为滴水湖金融湾打造世界级金融中心的人才培养基地、信息交流中心以及资政中心,积极促进监管层、学界、业界的有机融合。

  学院将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的研究型学者、教学型师资,广邀金融机构、产业集群的高管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业界导师,组建国际一流的师资团队,同时聚焦新兴金融领域,打造“金融+科创+产业”融合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一体化、国内和国际一体化办学,着力为国家和上海输送具备国际视野及全球竞争力的金融高端人才与行业领袖。

  学院还将专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的政策性和应用性理论研究,着力培育建设专家智库、高端论坛、高端前沿培训等产品,形成一流政策智库。我们希望在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等方面,加快形成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助力临港新片区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

  此外,学院从概念到实体落地,用时不到半年,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招生、当年入学,首届41位金融硕士将于2023年9月在临港开启他们的梦想。

  讲好对外开放中的中国故事

  《瞭望》:上财正在推进的国际化战略有哪些成果?

  刘元春:上财的对外开放办学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截至2023年3月30日,已与全球265所大学或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生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共有4个平台类项目获得国家及上海市引才资助支持。

  学校为本科学生提供的海外学习名额超过应届在读本科生总数的60%,开设项目覆盖32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国(境)外知名学校。

  为了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我们正通过全面实施和深化“上财国际”战略,争取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顶尖科研机构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师生交流平台等,扩大国际影响,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攻关。

  《瞭望》:如何在对外开放中保持中国高校的自主性和竞争力?

  刘元春:我们日益认识到,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之路,必须扎根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要求对教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都遵循问题导向、战略导向、中国化导向以及自主知识体系导向。我们所研究的内容,应该是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当下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问题;我们研究的方法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落点出发。

  例如,自2008年起,上海财经大学已持续16年开展“千村调查”,组织引导教师和青年学子利用暑期走出校门、深入广阔农村,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化成理论性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千村调查”主题涉及农村医疗保障、农民收入、粮食安全、农村劳动力城乡转移、农村养老、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等,皆紧扣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累计派出2万余名学生参与,师生调查足迹遍布31个省区市的11000多个村庄,形成了数千份研究报告。

  为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校先后组建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汇聚国内外优秀学者,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理论创新,探索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培养一批懂中国、高水平的学者。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钦发起创建全球首个政治经济学学科知识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者平台。学校相关研究团队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报刊发表一系列成果,相关成果也在主流媒体上发表。

  迎接数字技术变革

  《瞭望》:你数次强调数字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一变革对上财的影响?

  刘元春: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紧布局数字经济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力图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我国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正在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这种情况下,上财这样的高校必须研究数字经济时代要素替代、产业转化、组织变革、资源配置产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有针对地为推进新的协调机制和制度创新提供方案。同时还要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科创企业输送国际视野宽广、学科基础扎实、洞悉前沿科技、服务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瞭望》:上财的学科建设如何适应数字技术变革?

  刘元春:我们将加强数学学院、信息管理和工程学院、统计与管理学院等建设,让理科为财经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必须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学科特色鲜明的优势,积极布局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打造国际知名的数字经济学科高地。

  学校近期在现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数字经济学二级学科,还成立数字经济系,聚焦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研究面向数字经济的市场机制设计与政策评估、数据驱动的经济预测与决策、数智驱动的平台经济监管与治理、数字经济风险管控与安全计算等等,为我国数字经济长期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学校着力解决财经类高校学科过度细分的痛点,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优势学科群,落实交叉学科特区政策,探索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交叉培养机制。打造同城协同的上海学科建设新模式,牵头协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建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

  着眼未来培养财经人才

  《瞭望》:怎么看财经类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

  刘元春:从国内发展看,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数字时代市场资源配置的新规律,理解金融发展的新规律。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不仅可能面临“贸易战”“技术战”“人才战”,还会迎来“金融战”,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应对这些挑战。

  从产业与教育的关系来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飞速发展,而教育是典型的慢变量,转型速度明显低于经济、科技的进步速度。这种挑战下,教育如何进行前瞻性布局,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是眼下要回答的重要课题。

  《瞭望》:上财的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新形势?

  刘元春:适应新形势,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本科阶段,我们依旧要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尤其是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底子,务必要打牢。同时要加强数学学院和交叉学科建设,我们已先后建立了数字经济系、金融科技研究院、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院、碳金融研究中心等,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与金融实验班、数学与金融实验班等,希望以这些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跟上时代变化。

  此外,家国情怀至关重要。我们正通过强化思政课,让学生传承上财校训精神,发扬上财人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以一流财经人的行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大时代建功立业。■

更多文章

  •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张平 陆挺 陈洪斌 刘瑞明联合解析:亟待预期修复和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标签:陆挺,中国,毛振华,杨瑞龙,刘元春,陈洪斌,刘瑞明,科学家,宏观经济,经济学家,张平(1946年)

    5月18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即将举行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5月)(总第64期),本期论坛聚焦“亟待预期修复和改革重启的中国宏观经济”,同时邀请多位国内学界、企业界经济学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联合解析。时间:2023年5月18日(星期四)9:00-11:30形式:线上直播

  • 【预告】刘元春 毛振华 王永利 刘凤良 张礼卿 鄂志寰 王晋斌联合解析:“去美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标签:毛振华,张礼卿,刘元春,王晋斌,刘凤良,鄂志寰,科学家,宏观经济,经济研究,经济学家,王永利(银行家)

    5月2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即将举行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6期),本期论坛聚焦“‘去美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同时邀请多位国内学界、企业界经济学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联合解析。时间:2023年5月27日(星期六)9:00-11:30形式:线上直播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

  • 刘元春:从资产负债表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复苏路径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标签:小微,政府,财政,负债表,刘元春,宏观经济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以下观点整理自刘元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23年5月)上的发言本文字数:3645字阅读时间:10分钟一、短期分析必须要深入资产负债表我主要想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来谈谈对当前一些数据变化以及未来形势变化的看法

  • 刘元春 |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刘元春,制造业,服务业,实体经济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实体经济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和命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大国博弈、大国冲突、大国

  • 【荐书】刘元春、刘青等著《失序的美国》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宏观经济论坛标签:刘青,拜登,刘元春,经济学,失序的美国,中国田径赛事,奥林匹克运动会

    本文字数:3145字阅读时间:8分钟内容简介近年来,美国社会及中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的外部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政经交往对两国及世界也具有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于2021年初设立中美政经论

  • 刘陈杰 刘元翕 :滞胀的风险

    历史解密编辑:首席经济学家标签:刘陈杰,货币政策,刘元翕,美联储

    刘陈杰,刘元翕(刘陈杰,望正资本全球宏观对冲基金董事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近期全球市场对持续高通胀和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日趋严重。滞胀最为显著的时期是美国1970年代的十年,彼时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胀并存的现象,被称作滞胀。关于那轮滞胀成因的讨论,学术界认为七十年

  • 刘元堂 || 孤独的杨帆

    历史解密编辑:黔艺空间标签:南艺,博导,刘元堂,艺术家,中国书法,足球运动员,中国足球联赛,中国职业运动联盟,杨帆(1996年)

    杨帆,书法博士,考古学博士后,现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从事书法教学科研工作,获评四川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书法作品与论文参加兰亭奖、篆刻展、篆书展、隶书展、草书展、楷书展等15次,其中获奖4次。在《中国书法》《国家博物馆馆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书法研究》等期刊发表或转载书

  • 牛 子 || 与古为徒 平和简静 —— 刘元飞印象

    历史解密编辑:黔艺空间标签:简静,刘元飞,艺术家,中国画,书法作品

    逊芝,原署刘元飞,1972年生于山东即墨。别署原非、源非,号两笑山房主,驴屋檐下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与古为徒 平和简静 —— 刘元飞印象 文 | 牛 子 我曾于二十年前撰写过一幅对联:“斯身可入世,吾志不逐流”。人活着,要同时经历着两种过程,一份是现实的生活,一份是

  • 刘元寿女性形体油画,姿色丰盈,深沉忧郁的性情令人躁动不安

    历史解密编辑:国际艺术大观标签:书法作品,现实主义,艺术,刘元寿,绘画,写实,油画

    传 播 艺 术,播 种 幸 福 。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刘元寿的绘画以红布和女人为主要表现对象,这两者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情感和矛盾的心境。他的画面充满了细节和精致的技法,体现了他对绘画的深入理解和精湛的技艺。刘元寿,1967年生于北京。1

  • 刘越:开赛到现在落后的情况下,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历史解密编辑:直播吧标签:深圳队,梅州客家,刘越(广川王)

    直播吧5月28日讯 深圳队在主场3-2击败梅州客家,赛后深圳队球员刘越接受了采访。球队连续反败为胜我们球队从第一场到现在第10轮,落后的情况下从来没说过放弃。全队上下都很卖力和团结,能扳回来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中场教练做了什么部署中场做的部署非常成功,上半场大家不在状态,下半场大家注意力更集中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