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龙的传人的说法,很多朝代将龙作为民族的图腾,作为皇权最高的代表。然而从史料上看,这是在中古和近古时期逐渐形成的龙的文化,而在更早时候皇权的代表并非为龙,而是蛇。
在秦汉之交的数十年时间内,正是处于中国古代史的变革期,中华文明从远古逐渐走向了中古时代。传说中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代,它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以至于后人在创作刘邦和西汉故事的时候都沿用了这些特征,在故事中以蛇作为皇权的象征,而并非后来的龙。
刘邦斩白蛇的事情发生在他率兵攻打沛县之前,一般认为是在他还在芒砀山流亡期间。当时刘邦作为泗水亭长押送役夫去骊山修陵墓,路过芒砀山的时候役夫大量逃亡。按照秦朝律法规定,遇到这种情况会严重处罚押送的人。于是刘邦干脆放走剩下的役夫,带着仍旧跟随他的人流亡于芒砀山中。有一次刘邦趁着夜色过沼泽时,遇到巨大的白蛇堵路,他的随从都不敢上前。当时刘邦正是酒后带着醉意,仗剑上前斩杀白蛇,为后面的人打开了通路。杀蛇之后刘邦又走了一段路,后来酒兴上头便醉了过去。
醒来后随从告诉刘邦,说他们在斩蛇的地方遇到一个哭泣的老妇。老妇告诉他们她的儿子也是白帝的儿子,变化成蛇挡住去路,现在被赤帝之子所杀。然后刘邦便自称为赤帝子,打起了大旗,开始了招兵买马为起义做准备。很多流亡乡间的贫民加入其中,成为后来起义的重要力量。
这段故事显然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套路如出一辙,是当时煽动农民加入起义军的常用办法。陈胜吴广起义时就让人在鱼腹内藏布条,在布条上留下"大楚兴,陈胜王"的预言,以此来吸引农民加入。这种套路从根本上还是君权神授的思想对民间的影响,刘邦这样的起义军领袖借机成就大业。
在先秦时代的神话观念中,主宰天庭的并非昊天上帝,而是青黄赤白黑五帝。五帝以轮流的方式管理天下,派往人间的便是五帝之子。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既证明秦朝皇帝为白帝之子,也与秦始皇梦中两小儿夺日的故事相呼应,将刘邦包装成为天命的皇帝身份,以扩大刘邦对民间百姓的号召力。
在秦始皇梦中两小儿夺日的故事中,便是一赤衣小儿和青衣小儿夺日。赤衣小儿先输后赢,杀死了青衣小儿,夺取了太阳。这段故事也成为传说中刘邦战胜项羽的预兆,赤衣小儿变为赤帝子刘邦,青衣小儿变为青帝子项羽。这又是从楚汉之争的角度为刘邦作神话,以证明君权神授。
在古人看来,王朝的更迭都是天命的结果,每一个王朝都有着天庭诸神的背景。秦国王室是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后代,父系祖先出自于白帝少昊一脉。后来秦襄公被周天子册封在西陲,自认为是得到祖先少昊的庇佑,于是开始祭祀白帝。后来秦文公把这项祭祀活动变成秦国的惯例,在战国末年五德始终说的触动下,秦朝便有了金德立国的说法。少昊作为西方之神,主杀伐征戍,是金德之神,因此秦人也自称白帝之后。刘邦斩白蛇被说成赤帝子斩白帝子,实际上对应的是刘邦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国由此灭亡的事情。
这种故事经过包装和宣传,既有神话,又有事实,逐渐的增加了刘邦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形成了天命所归的概念。同样秦始皇梦中两小儿打架的故事也是雷同,只是其目标从秦王室变成了西楚霸王项羽。这样的故事在刘邦的传奇中还有很多,甚至很多故事的主角都不是刘邦
比如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中,从陈仓古代出兵的汉军也遇到了大青蛇阻路。刘邦麾下猛将靳歙自告奋勇上前斩杀巨蛇,为汉军出山攻打关中咸阳开辟了通路。这个故事中被靳歙斩杀的巨蛇为青蛇,蛇形巨大,横跨山崖,众将皆以为不可思议。
韩信认为此巨蛇不可与驻守上古昆仑山下的巨蛇相比,但必然有其联系。在中国古代的神话重,上古的昆仑山是天地在人间的别墅。这个故事的设计完全是为了给楚汉之争做预兆,预示了汉军必胜的天命。而故事中的巨形青色影射西楚霸王项羽,而上古昆仑山则是影射皇帝的权位。
刘邦没有在上述的故事中出现,整个故事却与刘邦的神话身份息息相关,还与秦始皇的两小儿夺日梦呼应,又从第三者角度阐述了君权神授对刘邦的支持。整个故事围绕刘邦展开的同时,又一次以蛇的身份指代了皇权的地位,可见蛇在先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也是后来将图腾从蛇演变为龙的开端,因此现代也有人把蛇称为"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