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之死,在于他把眼光盯在了战争本身,而不能理解战争背后的政治,更不能洞悉汉武帝胸中的一盘大棋。所以,汉武帝只能把他当弃子,以堵住舆论对他的挑战。
元光元年秋,匈奴向汉帝国提出和亲要求,汉武帝将这件事交给大臣们讨论。朝堂之上,除了大行令(外交官员)王恢外,几乎一边倒地赞同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和亲主张。
王恢认为,匈奴人出尔反尔不守信义,和亲只是他们勒索的手段,从来不能保证汉匈和平,所以必须放弃幻想,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王恢出生在燕地,这地方与匈奴接壤,因此王恢早年就经常出入边境,对匈奴的状况比较熟悉,也最能深切体会汉民遭受匈奴劫掠的痛苦。
不过,王恢的主张只能算作是一种“理想”,除非能找到可行的办法。韩安国就强烈反对战争,他说当年高祖多牛叉,还被围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回不来。王恢扯脖子反对,当年高祖和亲不是高祖无能,而是当时帝国太贫弱,如今国富民强,完全可以支撑得起对匈作战。
最后,韩安国抛出了他著名的三大理由,他认为汉帝国对匈战争,存在三个致命短板:找不到、打不赢、守不住(王立群老师语)。
所谓“找不到”,就是指北方草原面积太大,人烟稀少,匈奴人如同幽灵,行踪不定,我们不熟悉草原,想跟他们交战都找不到对象。大军远征,如同没头苍蝇,岂不是以身噬虎?
所谓“打不赢”,就是指匈奴的作战方式,对汉军有天然的克制。匈奴是骑兵军团,他们的士兵从小就生在马背上,行军速度快。汉军则以车马和步兵为主,跟匈奴人相比差距太大。另外汉军深入草原作战,后勤补给也是个大问题。
所谓“守不住”,就是指即便一时打败匈奴,我们也不能留守草原,那里没有城垣做防守要塞,也没有良田可供百姓耕种,打下来也得弃掉。
韩安国提出的三个理由,成了所有人都无法破解的死结。可是有备而来的王恢,居然拿出了一个破解方案——诱敌深入,擒贼擒王!
原来,王恢利用熟悉匈奴的优势,发展了一个叫“聂壹”的商人给他做间谍,可以给匈奴人设个套——引诱匈奴人偷袭马邑,我们在马邑张网等待。
王恢说,我这个计划,根本不需要到草原作战,不存在“找不到”。我们只需要在马邑周边张网以待,也不存在“打不赢”,当然更不存在“守不住”。
对这么完美的一个计划,韩安国虽觉不妥,可是也无力反对,于是汉武帝力挺王恢,著名的“马邑之谋”拉开帷幕。
元光二年夏,汉军兵分五路,在马邑附近布下一个三十万人的大口袋,静等十万匈奴人来“作客”。
然而意外的变故,让这场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落了空。原来匈奴人一路走来,发现沿途百里竟然不见一个人影,甚至连一只羊都看不见。嗅觉灵敏的单于预感不妙,于是让人攻破一个卫所,俘虏了一个汉军小头目。逼问之下,小头目把汉军计划和盘托出。
单于大惊失色,好在他们还没有完全进入口袋,于是调转马头撤军。
这个意外打了汉军一个措手不及,唯一发现匈奴行踪的正是王恢。王恢原先的任务是,当匈奴前队与汉军主力交战时,他从背后伏击匈奴的粮草辎重,可如今他却对上了匈奴主力。
王恢思虑再三,以自己三万人马,肯定不是匈奴主力的对手,弄不好全军覆没,放过匈奴人至少不失败。于是他错过了与匈奴人交战的机会,也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战后,汉武帝以“畏战失机”为由,将王恢下狱,王恢自杀于狱中。那么,汉武帝到底为何非要处死王恢,王恢冤不冤?
当然冤了,王恢的理由很充足,计划有变不是他的责任,他有权临机决断。假如他不顾形势变化,跟匈奴人硬拼,结果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打,至少米还在,凭什么让他背锅?
不过,如果我们跳出战争的视野,从政治角度来分析“马邑之谋”,王恢在这场未遂的战争中,表现得有点“低能”。
- 一、王恢不理解马邑之谋对汉武帝政治意义
“马邑之谋”在西汉历史中的地位很重要,虽然它没打一枪,从那一刻起,汉匈之间维持七十年之久的和亲政策终结,代替它的是武力征服。也就是说,这是汉匈关系逆转的第一枪。
第一枪最重要的是什么?一定要响,一定要振奋士气,一定要凝聚人心,至于这一枪会不会伤着自己人,甚至会不会失败,那都不重要。
汉武帝的表述很清晰,他根本不在乎王恢那三万人马,哪怕打光了他也不会心疼,他需要王恢打出士气,打痛匈奴人。汉武帝会不惜以惨烈的方式,拉开汉匈之战吗?当然会!
汉武帝从即位开始,就已经在为汉匈战争悄悄准备,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又组建羽林军,期望弥补汉军战斗力薄弱的状况。他又兴建养马基地,希望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
由此可见,汉武帝对匈作战,是长期谋划的结果,马邑之谋只是个“鸣炮开业”的契机。应该说汉武帝对汉匈作战的艰苦性,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马邑之谋假如失败了,他也是可以承受的。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马邑之谋王恢出击,最坏的结果就是全军覆没。但是匈奴人也一定会损失惨重,一方面他们的军力做不到把王恢围起来打,另一面他们又担心被增援的汉军包饺子。所以他们一定会在惶惶不安中,边战边退,损失少不了。
哪怕王恢以三万人换匈奴几千人,甚至只打掉了匈奴人的辎重,这点收获,也足以让汉军像男子汉似的屹立于匈奴人的面前,同时让长期受匈奴人欺凌的汉帝国人民,一吐块垒:从此我们不再软弱!
汉武帝万万不能承受的就是炮哑,连起码的亮剑精神都没有,汉军的气势自矮三分,匈奴人不笑掉大牙?国人心里该有多丧气?
- 二、王恢让汉武帝在内政上处于被动局面
其实,即便是马邑之谋得逞,汉匈关系就彻底颠覆了吗?韩安国说的三个理由就不存在了吗?不可能的嘛!汉武帝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打响马邑之谋,根本没指望一战就解决问题,而是跟他在内政上的图谋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到元光元年,汉武帝虽然已经登基七年,但是实际亲政才一年,之前的六年,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窦氏的手中。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虽然亲政了,但是他还面临着旧势力的掣肘。窦太后留下了旧势力还在,王太后和田蚡势力又崛起,他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必须扳倒旧势力,实现皇权独揽。
发动汉匈战争,就是汉武帝宣示皇权,培植亲信,压制反对派的最好契机,这叫国内关系压力国际关系释放,古今亦然。
只要汉匈战争打响,汉武帝就可以获得更多势力的拥护,在民族大义面前,所有的反对派都会闭嘴。当然,提前条件就是,你得打出士气来。
偏偏王恢的举动,让“马邑之谋”成了笑料,让汉武帝在旧势力面前颜面丢尽。这个结果,当然会助长旧势力对汉武帝挑战的野心,尤其是反战声音很强力的田蚡一派。
- 三、王恢向田蚡求救犯了汉武帝的大忌
入狱的王恢,依然不能洞悉汉武帝的内心世界,他居然向田蚡行贿,企图田蚡能救他出狱,岂不知这个举动,恰恰触动了汉武帝最敏感的神经。
相对于窦太后的“遗老派”,田蚡这个“新贵派”,才是汉武帝最大的政敌。田蚡在野心勃勃的王太后支持下,培养了一大批势力,汉武帝曾经气得怒吼田蚡:给我留几个官位行不行?
在汉武帝心目中,田蚡就是他通往皇权独揽道路上,必须清除的势力。王恢没看清楚这一点,只看到田蚡背后有王太后,错误地把宝压在了田蚡身上,从而激怒了汉武帝。
王恢本来就不属于汉武帝培养的“帝党势力”,但他主战的立场,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假以时日,其前途不可估量。可惜的是,王恢对政治形势不能洞悉,走不到汉武帝的心里。
以上种种,导致“马邑之谋”成了压在汉武帝身上的重负,“肇事者”王恢,又连出昏招,把自己放在了汉武帝的对立面。汉武帝本来就需要一个人,对马邑之谋的失利负责,以延缓自己的压力,王恢自动触网,汉武帝还客气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