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围”准确的来讲,是“马邑之谋”,这是汉武帝初期,为了能够一举解决匈奴问题,为匈奴量身定做了一条阴谋。这条阴谋非常简单,就是利用一个虚假消息,诱使匈奴主力深入汉朝疆土,然后,汉朝将主力调集,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部队。这是一劳永逸的策略。
马邑之谋始末
有人说,这条“马邑之谋”是不是有些纸上谈兵了。如果翻看史料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马邑之谋”的可行性非常高。早在百年前,赵国的大将李牧,就是采取示弱的态度,让匈奴放松警惕,然后诱敌深入,最终全歼匈奴主力。
如今的汉朝,已经韬光养晦六十多年,而汉朝和匈奴的关系,虽然不好,但始终保持和平,两个国家之间边境贸易不断,渐渐的,匈奴也放松了对汉朝的戒备之心。商人聂壹,看出了匈奴态度的变化,因此,才让汉朝有了足够的信心去酝酿马邑之谋。
从理论上将,“马邑之谋”的确有效果,事实上,匈奴单于带着匈奴主力,的确一步一步走入汉朝的陷阱之中。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匈奴在进军过程中,活捉了一个哨所的头领,贪生怕死的哨所头领,一股脑将汉军的计划全盘托出。于是,匈奴还没有进入包围圈,就撤军了。
一个可以改变历史的计划,就这样相当莫名其妙的失败了。
汉武帝雕像
A计划和B计划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谋略中,王恢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王恢是一个强硬派代表,即使没有聂壹的献计,王恢对匈奴的态度,也是非常强硬的。而聂壹的出现,让王恢极力支持,并且成为马邑之谋的绝对核心和执行者。
在汉朝计划中,汉军主力在马邑围剿匈奴精锐,而王恢和李息,各带领一直军队,夺取匈奴军队辎重,让匈奴首尾不能相顾。
完美计划因为一个贪生怕死的小头领宣告流产。但一些并没有结束。所有的计划,都会有一套应急方案,也叫做B计划。当A计划无法实施的时候,B计划必然实施。历史上并没有说明,汉朝的B计划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猜测,假如匈奴没有上当,那么,李息和王恢的部队,就成为主角。
所以,汉朝第二套方案,必然是围绕王恢和李息展开,目标就是匈奴的辎重。即使匈奴不上当,只要辎重被袭击,那么,汉军依然可以前后夹击,虽然不如马邑之谋来的顺利,却也能让匈奴遭到重创。
但王恢在A计划破产后,并没有立即执行B计划,反而不敢进军,他的临阵脱逃,让马邑之谋失去了最后的胜算,三万汉军精锐,一点辎重都没抢到,眼睁睁看着匈奴主力会和,然后大摇大摆的离开战场。
王恢之死
王恢始终是马邑之谋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汉武帝委以重任的角色。其实,即使匈奴发觉汉军的埋伏,马邑之谋破产,凭借王恢、李息的三万兵马,完全可以趁着匈奴主力回撤,还没有和辎重部队会和的间隙,来一次釜底抽薪,即使抢不到什么值钱东西,一把火烧了匈奴辎重,打完就撤,也依然可以重创匈奴。马邑之谋不一定完全破产。
但王恢的做法,让汉武帝彻底失望,也让汉朝的B计划也随之破产。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失利,让汉朝需要付出百倍的代价,去战胜匈奴,汉武帝如何不愤怒,而王恢是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