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身世历来是一个迷。有说法说曹操是西汉名将曹参的后代。这种说法有点找个古代名人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还有一种说法,曹操本来是夏侯家的人,所以曹操起兵的时候得到夏侯家的大力支持。按照现有的条件来说,曹操的父亲叫做曹嵩,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只是陈寿在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时候,很隐晦地说曹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没有确切地说法。不仅养子曹嵩,就连曹腾的父亲,也就是曹操的曾祖父也有争议。
这种争议主要是在名字上,有一种说法叫曹节,还有一种说法叫曹萌。那么这两个名字哪一个为是呢?造成争议的来源又是什么呢?
曹节其人
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注的《续汉书》的内容当中,曹操的曾祖父叫做曹节。裴注《三国志》相对还是比较权威,在关于三国的史料当中影响也最为广泛,所以即便存在争议,小编还是暂且按照裴注《三国志》为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引注《续汉书》:“腾父节,字元伟,素以仁厚称。”
这个曹节当然不是东汉末年的那个宦官曹节,而是一个名士。曹节出名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曹节有个邻居丢了猪,长得和曹节家中的一口猪很相似。邻居怀疑是自己的猪,就从曹节家里领走了。
曹节也没有与他争辩。后来走丢的猪自己跑回来。邻居这才知道自己错怪了曹节,曹节也因为与世无争的品质显名,“由是乡党贵叹焉。”
曹节or曹萌
在裴注《三国志》当中的《续汉书》中的内容是曹节。而在另外一些古籍中的记载中,曹操的曾祖父的名字并非曹节,而是曹萌。来源也是《续汉书》。下面贴一下史料的原文。
《艺文类聚·兽部中·豕》:“《续汉书》曰:曹腾父萌。”
《太平御览·兽部十五·豕》:“《续汉书》曰:曹萌字玄伟,以仁厚称。”
裴松之是南北朝时期人,《艺文类聚》是唐朝人编纂的书籍,《太平御览》则是在宋朝。按理来说,裴松之的时代更早一些,应该更可信。但是《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并云曹操的曾祖父叫曹萌,曹节这个名字确实有一定的问题(在下面会说到)。
有一种说法是,曹节的“节”字与曹萌的“萌”字字形有些相似,在传抄的时候发生讹误。下面是“节”的隶属字形。
曹节和曹萌的争议之处
曹节来源于裴注《三国志》,最受认可。所以有争议的地方大都在曹节的身上。争议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按照古代避讳的传统,曹操的曾祖父不应该叫做曹节。
曹操的女儿名为曹节,不应与曾祖父同名
古代传统文化当中有避讳的说法,不仅是帝王、长官、圣贤,还有家中长辈的名讳也要避免。这也是儒家文化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一种体现。
曹操有一个女儿的名字是叫做曹节的,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将包括曹节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汉献帝刘协的后宫中。
后来曹操杀了伏皇后,还逼刘协封曹节为皇后,加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没想到曹节并不支持曹氏篡位,在曹丕受禅让的时候,曹节扣留玉玺,最后还把玉玺丢在地上。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如果曹操的曾祖父叫做曹节,那为了避讳,曹操就不应当再把女儿的名字起为曹节。这是曹操曾祖父名字的最大争议。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
中国祖孙、父子同名的现象
虽然古代存在避名讳这种现象,不过祖孙、父子同名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而且并非是个例,在各种史料、笔记中可以找到很多案例。
那么曹操的曾祖父叫曹节,曹操再给自己女儿起名曹节,是否是这些并不罕见的现象中的一例呢?那就要从这些祖孙、父子同名的年代和形成的可能原因说起。
为了尽可能快速地从大概上了解这些祖孙、父子同名现象,小编查阅了一些现有的论文,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了这些现象。当然小编不敢保证自己了解得绝对全面和准确,仅作为参考而已。
按照小编查阅论文的了解,祖孙、父子同名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时期经常发生。而关于这种现象,很多学者也对原因进行了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孙、父子同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以王羲之为例。王羲之和王献之是父子关系,也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如果按照避讳的说法,王献之不应当采用“之”这个字,因为这样一来就犯了王羲之的名讳。
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说法,一是因为宗教关系,“之”这个字与道教有关,不在避讳的范围内;另一种说法是对前者的质疑,认为王羲之、王献之的避讳方式是“二名不偏讳”。即名字中有两个字,仅避讳其中之一即可。
隋唐时期的父子、祖孙同名现象更是普遍。原因可能有经过众多民族的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和风俗变得更加包容和多元,中原地区的家讳就受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的影响;另外也有儒家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稀释的可能。
避讳这一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被稀释,那么相应的人们对避家讳的执行也不会那么严格。另外唐朝的统治者本身也是比较开明的人,比如唐太宗就下过一次《二名不偏讳令》,强调放宽避讳的范围,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有两字可以仅避讳其中一字。
由此可见,虽然避讳的现象在唐朝仍然存在,但也出现一种放松管制、“务从简约”的趋势。
《贞观政要·卷七·论礼乐》:“因诏曰:‘依《礼》,二名义不偏讳……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避。’”
小结
虽然古代中也有不避家讳的情况。但根据上述的说法,这些多集中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原因可能是宗教影响、民族融合、儒家势弱以及“二名不偏讳”的古礼所致。
如果以曹节为准,曹节单名,所处的东汉又是以儒家为官学,并且没有经历大规模地民族融合阶段。这些可能存在的原因中,曹操的曾祖父都不满足。
所以小编个人倾向于曹萌这个说法。当然这只是一种倾向而非确定,究竟如何,还是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贞观政要》、《公羊传》、《避讳怪象——“父子不嫌同名”新解》、《浅析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之现象》、《唐代祖孙父子同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