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了张仲景。
张仲景是我们河南南阳人,出生于东汉末年,虽然他出生那天没有天降祥瑞,他母亲也没有提前梦见虎龙之相,但张仲景从小却聪颖过人,妥妥是一个学霸。
古代有句谚语:“秀才学医如笼里抓鸡”,张仲景的伯伯是个名医,看到侄儿读书好,是块学医的料,就开始教他学医。
张仲景问伯伯,如何才能当一个好医生?
伯伯说:想当一个好医生,没有什么窍门,只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亲自试验、至死不渝。
于是,张仲景一头扎进了医学典籍里了。
张仲景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黄帝内经》《难经》等重要医学经典。
那时,张仲景一边读书,一边跟着伯伯出去看病。
慢慢,张仲景在南阳一带很有名气,一天,有一位叫何颙的大官见到了张仲景,很是喜欢他。何颙问他:长大愿不愿意当官?
那时候,哪个读书的孩子不想长大当官呢?张仲景是这样回答的:“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这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一直流传到现在,经久不衰。
你别说,后来张仲景还真的当了官,他在长沙当官,还做了太守,被人称之为“张长沙”。
可是张仲景做官时间不长,做官还不忘把脉看病。每逢初一和十五,他就在大堂上给人看病,称为“坐堂医生”。所以如今的药铺都叫什么堂,如同仁堂、宏仁堂、达仁堂、宏济堂等等,但凡是带堂字的,都是大药房。
张仲景仅仅靠坐堂行医,是当不了医圣的。毕竟医学高手实在太多了。
张仲景成为医圣,还是与战胜瘟疫有关。
东汉末年,瘟疫频发,东汉桓帝时期发生了大疫三次,灵帝时期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的瘟疫更是可怕。
每次瘟疫一来十室九空,不光是人,连南阳的鸡差不多都死光了,张仲景的妈妈也被感染了。
张仲景决定要跟瘟疫斗一斗,他亲自采集药材,亲自熬药为妈妈治病。奇迹出现了,妈妈竟然挺过来了。
治好了妈妈的瘟疫,张仲景更有底气了,他研究出了专门对抗瘟疫的药方,到处给人看病。
这期间有两个故事。
一日,张仲景来到汨罗江畔,不禁吟咏屈原的《离骚》之时,一阵哭声从前面传来。
张仲景循声望去,一位老大娘正伏在一位年轻男子的身上痛哭,仲景急忙上前看个究竟,原来老大娘的儿子被瘟疫感染,已经奄奄一息了。
张仲景仔细给病人检查,发现病人全身发热,手心有汗,腹部坚硬,可摸到硬块……
张仲景诊断为伤寒病,立即拿出自制的五苓散、理中丸等方药对症治疗,过了几天,病人果然痊愈了。
还有一日,一妇人抱着一6岁的男孩求治于张仲景,说这小孩发热,嗜睡,抽风已两天了。
张仲景见其高热大汗,面色潮红,嗜睡明显,又给孩子诊了一脉,看了舌苔,对那妇人说:“你孩子得了一种叫做暑瘟的疾病,需如此马上治疗。”
遂包了几服汤药给妇人。过几日妇人来感谢,说服了药后不久,孩子的热就慢慢地退了,病渐渐地好了。
后来,张仲景根据行医实践,不但创制了五苓散、理中丸等对症药物,还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为提前结束那场瘟疫,拯救无数人的性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此,奠定了医圣的地位,张仲景是医学史上唯一能称为医圣的人,对中医文化和传承,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如今又是全民抗疫,多么希望涌现出更多张仲景式的名医啊,以解除困厄,救治普罗大众,早日送走瘟神:“借问瘟神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喜闻家乡河南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开建,相信中医学会越来越发扬光大,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