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风雨 我不惧死亡
念自由的精神
新生的决心
兴致勃勃的向上”
5月20日至21日
以刘伯坚革命烈士为原型的话剧《无处不青山》
将在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演出
△舞台装台视频
颇受关注的是,这部剧没有以“脸谱化”视角书写人物故事,而是通过聚焦普通人如何通过追寻信念、践行信念的路程,最终成为一名伟大革命家的人生之路。
戏剧呈现上,该剧加入了“歌队“在剧中,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也增加了戏剧感染力,同时以极简的服化道融合现代多媒体舞美呈现,带你感受一场热血沸腾的青春革命剧。
在本剧导演敖晓艺看来,刘伯坚其实和当代年轻人有不少共鸣。他们在100年前也是学子、师友、亲朋,面对未知的前路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他们有各自的挣扎,也有各自的高光。跨越百年时光,来到现场,彼时尚多支路的中国,思想的碰撞再现,振聋发聩的台词对白,戏剧冲突与张力近在眼前,观众将与故事中的人们同呼吸,共同点燃内心的火焰。
主演刘伯坚的演员刘岳琦就和这种“共鸣”一起成长的人:“在饰演刘伯坚的过程中,我其实是挺震撼的,原来从咱们四川平昌县走出来了这样一位可以称之为‘伟人’的人物。这是一部难得的、非常具有真情实感的、特别真诚呈现出来的一部带有青春偶像气息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话剧。它青春、热血并且充满活力,是之前大家很少看到或很难想象的风格,是希望大家能走进剧场,这部戏一定会带给你们不一样的体验。”
下面
跟着小编一起
聚焦革命先烈刘伯坚
看看他的生平故事
△刘伯坚纪念馆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首题为《带镣行》的诗是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半工半读。第二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
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举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联军,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誓师后,为了改造这支旧军队,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肃队伍、严明纪律,废除了旧军队中打骂士兵等恶习,并创造性提出“革命政治化”“军队与民众相结合”等口号。闲暇时,他常常深入连队,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打成一片,深受官兵们爱戴。
整肃队伍的同时,刘伯坚还在五原、包头、银川等地开办了多处军政干部学校,招收进步青年学生、下层军官和有文化的士兵入学。通过短期训练,学员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还有不少人加入共产党,后来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1928年,刘伯坚再次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前往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两年后,他回到祖国,先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革军委秘书长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底,在中革军委的领导下,刘伯坚承担起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宁都起义的筹备工作,为宁都起义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随后,他担任由起义部队改编而成的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他在这支队伍中建立起党的组织,对部队进行革命政治教育,使这支起义部队很快成长为一支进步的红军劲旅。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与贺昌等同志仍旧坚持将红色火种——《红色中华报》办下去,他赋诗、写社论,为部队打气、为群众鼓劲。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在率部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在狱中,他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3月21日,刘伯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刑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交代,他拿过敌人的纸笔,写下两封家书,告诉家人:“弟为中国革命牺牲毫无遗恨,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解放,弟的热血不是空流了的。”嘱咐妻子:“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
回望历史,激扬青春
一起来观看话剧《无处不青山》
共同感受那段
荡气回肠的青春岁月
演出时间
2023年5月20日、21日 19:30
演出地点
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
演出票价
580/380/280/180/80
双人套票8.5折
989(580*2)
646(380*2)
476(280*2)
购票二维码
来源:综合整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平昌党史
监制:李 帜 编审:向 超
责编:戴珊梓 编辑:张书浩
选题提供或爆料电话:13183525252(戴)
亲,点一下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