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夜雨丨刘德奉:竹院院

夜雨丨刘德奉:竹院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上游新闻 访问量:4075 更新时间:2023/12/27 20:19:52

竹院院

刘德

我这里所说的竹院院,是指小时候农村老家用竹子编扎起来,防止鸡、鸭、猪、狗等进入,以防损坏蔬菜、包谷、小麦等庄稼的竹栅栏。但农村人习惯的把他叫竹院院。

我家的竹院院就在家的门前,就在地坝的边上,长约八十米,围了两边,形成一个七字型,长的一边与房屋平行。另两边,一边是水田,不用栏。一边是邻家的地,他们也要栏的。院院的里边是我们家的自留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劳动集体分配的社会里,这是重要的自有资产,可以自主的种一些菜,或者包谷、小麦。特别是生活中所常用的白菜、青菜、萝卜、大蒜、小葱、波菜等。当然,如果吃不完了,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去买的,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我家的竹院院很简单,但很结实。直接砍来房前屋后的竹子,去掉枝丫,截成两米长的一段,一根根垂直的插入地里,紧密的排成一排,每隔三五米打上木桩给予加固,然后在半人高的位置横上一根竹,用篾条把他缠紧。在出入方便的地方,还要设置一个小门,便于进出收获或者劳动。这样的竹院院一般能用上两三年。待竹子发了黑,有些腐了,便又更换新的。这些换下来的腐竹,很能着火,用来煮饭,火旺而食香。我大概在十来岁的时候,参与过更竹院院的劳动,觉得与父母一起做这事,有乐趣,也有一种成就感。

这竹院院平时还有多种功能。挖红苕的初冬时节,红苕藤需要凉干,储存起来在深冬的时候作为猪的饲料。往往这样的时日,天已经黑了,父母在集体劳动后挑回来几挑红苕藤,撂到地上,打开梱邦,然后一把一把的把他挂到竹院院的上方。有一次,大概也是七八岁的时候吧,我正在同本塆的三四个孩子玩儿,父母就叫着我快去帮忙。帮着帮着,我反而抽出一些又长又结实的红苕藤来,去掉叶子,结成一根十多米长的线,当作电话线,一两个人一起各自拉着一头,嘻嘻哈哈的喊起话来。父母对此十分生气,不但没有帮着忙,还弄坏了红苕藤。

到了冬天收获萝卜的时候,集体分下来的也很多,一时也没法储藏。只好把他切成条,用篾条串起来,尤如后来我所知道的花环,挂在竹院院的上面,等到冬春少菜的时候,再拿出来吃。特别是冬雪来临,家人围座火堂,吊锅里炖着腊肉骨头和这风干了的萝卜,那个香啊!真是馋人。巴不得晚上快点到来,好开怀的吃上一回。在那个生活物资十分贫泛的年代,这是上好的食物。不过,这样的情况并不多,一般没有谁过生日,或者有亲戚到来,或者过节,是不会煮这样好吃的东西的。

还有一种情况,家里的竹锅盖清洗了,饭蒸盖清洗了,簸箕清洗了,往往也挂在这竹院院上凉晒。既利水,也方便。大概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下午放学回家,虽是冬天,却太阳很好,妈妈正在竹院院上晒挂刚刚清洗的竹锅盖。我高兴的问:“妈,家里哪个来了?”“没有哪个来,不来亲戚就不洗了!”妈妈回答。我兴奋的脸一下就沉了。妈妈随后补充说:“明天是你哥哥过生。”我又激动起来:“哦!”哥哥虽然成家与我们分住,但不常在家。加之刘德木哥哥是工人,有化,在家里和村人的眼里,是要被高看一眼的。我喜欢他,他常给我讲一些文化人方面的故事。后来,常常想起这竹院院所挂的锅盖等物,就有一种感觉,甚至成了一个定式的思维:有喜事来临;母亲爱干净。

小时候,我除了上学。还要弄柴、打猪草、放牛。特别是夏天,早上是最好的睡觉的时候,妈妈总是不停的无休止的叫着我的名字,随后反复着:“快点起来,放牛啦,牛都饿死啦。”妈妈也不躁,声音也不大,一直平和着如留声机般重复播放。我终于被叫起来了,闭着眼睛,走出小门,蹲在竹院院的边上,要好一阵子才能真正的清醒过来,随后才走牛房。这竹院院似乎成了我露天的床,补充我未醒的瞌睡。

竹院院的边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稻草堆。每年稻谷收割的时候,集体上分来的稻草都要堆在这里。因为我们家放着集体的牛,稻草要分得更多一些。冬天的夜晚,都要给牛弄上一梱,作为牛的夜粮。扯过牛草的地方,地上就会掉落一些谷子。常常有成群结队的麻雀飞来。那时,我们刚好读过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就想去模仿鲁迅捕麻雀的乐趣。有一次,是个冬天的上午,屋外下着小雪,屋内人们围着火堂。我们却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半开着大门,在稻草堆的边上,支上一个筛子,把长长的篾条拉到门口,等着麻雀的到来。这些麻雀真的不怕,三三两两的跳着来了。但总是不进筛子,只是在边上转悠。我们也试着拉了几次,麻雀们吓得迅猛的赴飞,一个也没捕着。

竹院院里的自留地里的东西是丰富的。除了庄稼,还有果树,其中就有一棵桃。桃并不大,杆有大碗口粗,枝有七八米高,冠有四五米阔。有一年的春节,远山的松树,近处的水田,都是冰的。而这桃花却开得艳,艳得刺眼。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春的美丽,也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桃花是春来的信使。后来,竹院院里还种了梨树、橘子树、子树。我还跟着刘德禄二哥学习果树的嫁接,但最终他嫁接成功与否,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竹院院里现在的所在位置,还有不少的果树,成熟的季节挂满果子。只是没人打理,口感不好。不过,情味却在,少年时的幸福和快乐却在。

刘德木哥哥在重庆工作,1979年夏天,我那时16岁了。第一次随他进城,去了沙坪坝公园、枇杷山公园、解放碑,参观了白公馆、渣滓洞、红岩村等,步行了嘉陵江大桥。我在城里待了一个星期,每天早出晚归,住在杨公桥附近哥哥的工厂宿舍。宿舍的周围有很多我当时还不认识的夹竹桃,开着淡红的、乳白的花,一笼一笼的长得茂盛。我问:“哥哥,这是什么花?开得好看!”哥哥说:“夹竹桃,开花时间很长的。”我说:“好不好栽,我想弄点回去栽起来。”哥哥说:“好栽,把枝条插在土里就活了。”在我回家的时候,哥哥真的给我截取了两枝十来寸长的枝条。拿回家里,我就在竹院院的边上松了土,直接的把枝条插进去。我很关心这夹竹桃的生长,每天都要去看他好几次。有一天,见枝条被鸡子刨了出来,而且还一点都没发芽,我一边埋怨这鸡,一边叹息这芽发得太慢。后来,这鸡重复使坏,我重复插栽,终归没有见芽,更没有见叶。再后来,我失去信心,也放弃了好奇。最终这枝条去了哪里,是否与坝边的柴草一起送进了灶堂,也未可知。但记忆却永恒。

我家住在一个小塆,总共只有三家人,一字的排开去,与竹院院平行。中间的地坝也一字的拉通去,站在一头可以望见另一头的全景。到了夏天,人们常在竹院院的边上围座。我们家居中,大家常围座在我们家的院边。有的乘凉,有的摆龙门阵。我常看天上的星星,或者流星的滑落。偶尔也看见远处的华蓥山上高射炮的实弹试射,弹头飞向天空之后,传来微微的爆炸声。当然,更多的是听着父亲与隔壁的两位大爷,海吹牛皮。讲他们解放前在重庆城拉黄邦车,讲他们在山林火枪打野猪遇到豹子,讲他们灾荒年月吃白泥,讲他们走夜路被绿色的鬼火牵……最让我记忆深刻并影响我爱好文学的,是刘德木哥哥讲了很多古代对联的故事,文人的故事,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直到今天都还记得。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这竹院院早已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荒芜的杂草,和挂着藤蔓的果树。这竹院院周围的人家,有的嫁人,有的进城,有的作古。残墙、破瓦之间,隐透着美好的记忆,和不复再现的叹息。只是还远处昔日的石板小路换成了车行的水泥大道,可以快捷的通向更集中的新农村  和时尚现代的城市。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标签: 刘德桃花红苕竹院果树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曾给地主刘德放牛,他成为皇帝衣锦还乡后,刘德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妈耶冯宝宝标签:朱元璋,刘德,刘邦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旷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古往今来能有一番作为之人不仅拥有睿智的头脑还具有广阔的心胸与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这个道理我们从历史长河中很多事件或人物的身上都可见一斑。最著名的要数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汉高祖刘邦平民出生,自幼虽然家境贫寒,但他豁达大

  • 刘德宽 书法传承与创新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观察大号标签:楷书,艺术,魏碑,刘德宽,欧阳询,书法作品

    刘德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产业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荣膺“2022年度百强艺术家”和“95建军节艺术传承形象大使”称号。曾服役广州空军军乐团任单簧管首席演奏、独唱演员。刘德宽的书法求索历程,是一条自我探索的孤独之路,说其“孤独”,是他没有拜过老师。“师古”是书法学习必由之径,也是粘连有些许矫

  • 刘德不愿给土地下葬父母,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如何处理地主刘德?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朱元璋,刘德,皇帝,地主,元朝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中,没有哪个皇帝的出身比朱元璋低微,他是从一名乞丐起家,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谓人生逆袭的大赢家。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册封了很多人,也处理了很多人,那么对于地主刘德他是如何处理的呢?朱元璋生于1328年,小名朱重八,家族里他排行老八。他的父亲名叫

  • 朱元璋曾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上皇帝后,怎么对待刘德的?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朱元璋,刘德,皇帝,地主,元朝

    《孟子·告天下》中写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古至今成就大事的人,那么必定他是要经历千辛万苦,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智上,都要受历练才能成大器。纵观中国历朝,上下5000年的时间,哪一个成就一番大业的人年轻时没有经历风浪呢?众所周知,被称为草根皇帝的朱元璋一生充

  • 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做客“广商大讲堂”,讲述我们正在经历的世界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羊城派标签:教授,讲座,刘德斌,商学院,女博士,吉林大学,广商大讲堂,我们正在经历的世界之变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通讯员 翁楚歆图/学校供图近日,广州商学院“广商大讲堂”第3讲(人文社会科学讲堂第2讲)举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公共外交学院创始院长刘德斌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中,刘

  • 夜雨丨刘德:回家过年(歌词)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钟声,祝福声,鞭炮声,回家过年,刘德(河间王)

    回家过年(歌词)刘德把一年的思念都熬成糖让回家的路充满了希望渴望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满桌的饭菜香还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耳边炸响看着绽放的烟花在夜空中飞翔听着爸妈的唠叨温暖着心房当零点的钟声在耳畔回荡亲人的祝福声合着满天飞舞的雪花飘向了远方编辑:罗雨欣责编:陈泰湧审核:冯 飞

  •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上皇帝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皇帝,地主,明朝,元朝,朱元璋,小说家,慈禧太后,刘德(河间王)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牛,他当上皇帝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衣锦还乡之后,说给家乡刻薄地主刘德的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意思是,你当初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不再追究。但是在我贫困之时,你可曾想过我一个放牛娃,有一天会成为当朝的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返回母校阜阳阜南黄寨中学看望师生

    历史解密编辑:鲍安常标签:学校,看望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阜阳阜南黄寨中学,刘德培(医学分子生物学家)

    运营总监:鲍安常LJ0072023年5月15日整理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在卫健委主任常金艳、教育局副局长张玉东、城关镇镇长朱文峰、城关中心校校长杜立刚的陪同下,到访城关镇黄寨初级中学,回忆往昔任教岁月。刘德培院士在城关镇黄寨初级中学校长张哲的引领和介绍下,先后到学校宿舍、教学楼、食堂,参观了解学

  • 朱元璋儿时给地主刘德放牛,朱元璋登基衣锦还乡后,刘德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爱的世界标签:朱元璋,刘德,明朝,刘邦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从一介贫民华丽蜕变为一代皇帝,期间经历过众多苦难。因为在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的出身比他还卑微,就算是刘邦,当年也是一亭长之职。在饱尝人间冷暖,感受到人性善恶之后,终于建立起一个汉人王朝,让朱元璋名留青史。朱元璋年少时期,由于家里穷,只能靠给同村财主刘德干农活维持生计。这人虽

  • 朱元璋当皇帝之前曾被地主刘德百般剥削,那后来刘德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柳故事标签:朱元璋,刘德,皇帝,地主

    朱元璋,历史中为数不对的“乞丐皇帝”之一,也是为数不多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虽然出身比较卑微,但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忍耐,还有自己国人的能力,最终也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不过在那个时代穷人可是没那么好当的,即使是朱元璋那也是承受了不少的鞭打还有冷眼。朱元璋出生是在一个贫困的不能再贫困的家庭,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