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六百多年,在山西黄土高原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队逃亡贵族,在黄土高原上仆仆奔驰。虽然仗剑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是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垄间禾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这时,一位王子模样的人,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给一位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使了一下一眼色;这位大臣果然心领神会,急忙从车内取出一个布包,然后放到车上、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内是一黄土;王子便指着黄土对大家说:“这是十九年前我们动身出国时,在故国带出的一抔黄土;这一抔黄土在我们身边陪伴了我们十九个年头,一直不离不弃;大家看,越过前面的那道土垣,再走三十里,就进入我们的国土了…
这时,那位大臣模样的人接过王子的话茬说:“踏上故土,只要我们完成了复兴梦,就可以让全晋国的老少妇孺,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接着,王子宣布:“祭土仪式开始!”
随后,王子把手一扬,全体人员立即对那抔黄土举行了隆重的三叩九拜之礼。
祭土仪式结束后,大臣又小心翼翼地把黄土包好放回原处,这一行人刹时竟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饿,便都个个精神焕发、勇往直前地踏上了归国的征途。辘辘大车过后,卷起了满天尘土…
这就是《左传》里记载下来的春秋时代的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发生的祭土的故事。那一黄土是从他们的故乡晋国带出来的,文中所说的“王子”,指的就是晋国公子重耳,那位大臣就是介子推。
这位晋国公子,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97年出生于晋国(今襄汾县赵康镇附近的晋城园子一带)。
晋献公之妃子骊姬使用蜜蜂计挑拨晋献公与重耳的父子关系,晋献公欲杀重耳。在此危急之际,幸有介子推、姜兴邦等人相救、保护重耳,一起逃亡到国外。
重耳借介子推、姜兴邦等二、三十人,先后在翟国、卫国、齐国、曹国、郑国、楚国、秦国避难。在此期间,重耳等人寄人篱下、忍饥挨饿,度过了十九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
晋献公晏驾后,骊姬即将要拥立自己的亲生儿子突齐登临皇位之际,重耳介子推、姜兴邦等在秦国历尽艰险、借来大军,在返回晋国途中,由重耳和介子推主演了以上的这幕祭土大戏。
重耳等人祭祀土块的“这一拜”,意义深远、非同寻常,它是晋国史上的一幕重头戏:这一拜,唤起了
重耳麾下这帮随行逃亡人员的臣子恨、复国心这一拜,是使晋国由弱变强、由分崩离析走上励精图治一个转折点;这一拜;昭著青史、光耀千秋,彰显了一位流落异国他乡的王子和大臣们对于土地的敬畏、对于故国深深的眷爱之情。
重耳、姜兴邦等回国后火并突齐,铲除骊姬重耳登基,他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在位期间,对内实行通商宽农任用贤良,奖励功臣等政策,使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齐两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晋室子带之乱。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招齐宋等国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君主(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开创了晋国长达百余年的霸主地位。
襄汾县赵康镇地处古晋国遗址,在这里有晋之献公惠公、怀公、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八君在此建都、长达85年之久。我们设想:如果没有重耳、介子推上演的这幕“祭土”大戏,晋国会有后来的辉煌吗?晋国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吗?
土地乃万物之灵,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再生的瑰宝。在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上,一直备受人们的敬畏。在华夏的文明史上,有关姜子牙“封
神”的神话传说,更是家喻户晓、儒妇皆知:就是这位姜老太公背着“封神榜”,在全国各地封了许许多多的“土地神”,让这些大大小小土地神把全国各处的土地都掌管好,来造福八方百姓;而老百姓们在重大节日期间,都要在土地神的神龛(神龛两侧的嵌名联为:“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前,焚香膜拜,祈求神灵保佑,使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吉祥安康。
天地悠悠,黄尘漫漫,自晋文公祭土至今,历史的车轮已向前推进了2600余载;遥想当年,一位流落异国他乡的逃亡王子尚能如此敬畏土地、心系故国;难道我们作为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炎黄子孙,还不应该更加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母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