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印度在中国边境地区的挑衅越来越频繁,我方一再忍让,却是变相纵容了对方的狂妄,而为了扬我国威,同年10月,毛主席在中南海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实施对印反击战。
另一边,印度总理尼赫鲁也迅速在国内加紧了备战,同一时间,他还表示:“如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印度也是一个大国,我们强大的足以应对任何挑战。”
尼赫鲁之所以会如此信心满满,原因之一是身边出现了一位“亲密战友”梅农,这位自从担任了印度的国防部长,便一直享有“当代拿破仑”的称号。但碰巧的是,为我军出谋划策的人来头也不小,他就是拥有“现代孙武”之称的刘伯承。
这就不免让人好奇,在这场中印战争中,“现代孙权”刘伯承与“当代拿破仑”梅农,究竟是如何指挥军队展开对决的?战争结束之后,对于中印两国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刘伯承
冲突起源——中印关系出现裂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印度总理尼赫鲁突然开始实行“不结盟”政策,想要在国际上保持中立,但是根据当时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来看,他根本无法达成这个目的,而且很快印度便被美国利用,同中国之间的关系慢慢出现了问题。
为了让中方接受英国划下的“麦克马洪线”,尼赫鲁便存着侥幸心理,开始实行起了“前进政策”,企图一步步蚕食中国的领土。
而后为了试探中国动武的底线和决心,1961年4月,印度军队大胆入侵了我国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的河谷,开始设立起了军事据点,同年7月,印军又侵入了加勒万河谷,这时印度陆军总部正式给位于西线的印军下达了命令:“如果中国军队危险的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次年,中印之间矛盾升级,印军更是狂妄地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造成中方军队47人死亡。
对于中印之间的小摩擦,中方起初并不是很在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态度只能让印方更加猖狂,甚至连尼赫鲁的亲信穆立克都相信“中国绝不会对印度使用武力”。
确实,中国一直都提倡反帝反殖民主义,如果此时回击,必然会引起世界的注意,毛主席也提出还是保持谨慎为好,以免沦为众矢之的,但随着印军的挑衅越来越频繁,中国不得不立刻做出开打的决定!
毛主席
中印战争前夕——两位大将的较量
为了保卫祖国的边疆安全,给中印之间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创造条件,毛主席立即在中南海召开会议,决定正式对入侵的印军进行反击,随后中央军委也立即下令,让各部门都做好精心计划和周密的组织,此战关乎国威,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很快,67岁的刘伯承元帅便被任命为了军委战略小组的组长,因为在抗战时期,他既是国人眼中的“军神”,也是善于经谋巧计的“现代孙武”,所以很适合担任这一职位。
早从正式加入革命开始,刘伯承就一直凭借着自己的英勇作战和谋略声名远扬,因为非常善于动脑,所以他总是能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战术,像是“麻雀战术”、“拖刀计”以及“杀回马枪计”等等,在抗战时期的多场战役中取得胜利,创造战争奇迹。
刘伯承
而面对这次即将展开的中印战争,刘伯承也同样全身心地投入了精力去分析,很快便给前线的新疆部队提出了大量有用的建议。
例如要想办法把敌人的火力分散打开,就不能用死战术,必须灵活起来,只要能打胜仗,就算是土办法也可以。随后考虑到当前的局势,他又立即指示部队抓紧进行战前训练,熟悉地形道路,集中优势兵力先击毁敌人的要害。
同一时间,刘伯承还想到了战场后方的问题,因为打仗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军队的吃穿用,这对于接下来的战争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所以可以多修公路和利用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做好后方补给。等到将一切都差不多安排好,战事已经逐渐接近。
面对中方的反击,尼赫鲁公然提出“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清除掉”,而这时最为支持他的就是国防部部长克里希纳·梅农。早在梅农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尼赫鲁就已经认识他了,等到梅农成为了国防部长,两人的关系就更加“亲近”,他们私下里是朋友,在政治上也是“亲密战友”,尼赫鲁甚至还称呼梅农为“当代拿破仑”。
但实际上自从梅农当了国防部长就一直刚愎自用,他是一个比较激进的左翼政治家,平时看起来精明,但在处理大事上确实不行,而在处理与士兵们之间的关系时,梅农也弄的十分糟糕。
当时尼赫鲁在国内推行的是先经济后国防的战略,于是梅农就开始大力削减了军队的军饷和福利开支,为此还得罪了不少军人和军属,没过多久,他又盯上了战死军人遗属的年金和房子,这个是从英国殖民时期就已经开始的政策,但现在却被梅农给下令停止了,更过分的是,他还直接把住在房子里的军属给赶了出去。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被大家看在眼里,慢慢地,大多拥有二战实战经验的军人就选择了退伍,也正因为如此,印军的专业素养慢慢开始大不如前。
而在面对中印边境的冲突问题时,梅农作为一个文官,也基本上给不出什么有用的意见,有时候只是看了看地图就匆忙做了决策,根本不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因此后来在印军在到达高海拔地区的时候,不是出现高原反应,就是突然倒地死亡,甚至大多都没有冬衣抵御寒冷,至于修筑工事就更别说是,连专业的工具都很少。
到了中印战争爆发前夕,印军拥有8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和1个独立装甲旅和1个空降旅,但他们只把注意力放在了西部边境的旁遮普地区,也没有想过训练一下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作战,后来有将军提出军队的问题,梅农却不肯听取反对意见,所以也为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开始——两军前线对决
对印自卫反击战宣布开始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迅速进入了战备状态,很快,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也随之建立,副军长何家产负责指挥,主要在西段地区作战,另一边西藏军区指挥部也正式成立,负责指挥的则是司令员张国华,主要在东段地区作战。
张国华不到15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井冈山的部队,随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过赫赫战功,新中国建立后,张国华又领兵成功解放了西藏地区。
如今对印反击战即将爆发,认真分析过敌情之后,张国华便制定了一项作战方案,集中兵力从敌人的两翼开刀,从敌人的左翼进行突破,同时迂回到敌军的背后,打他们的补给站和指挥机构。
等到方案定下之后,很快我军便开始进行了快速调动,奇怪的是,印军对于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其实说到底,印度全国上下只是比较盲目自信而已。
因为此时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一边是三年困难时期,蒋介石又在东南沿海蠢蠢欲动,一边是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而美国又插手了越南的事务,准备在中国的“南大门”燃起战火,所以印方便认为中国并没有精力来应付边境地区的冲突。
同时,印方也完全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兵力和战备,甚至还认为中国军队都是“三流士兵”,并不是他们的对手,但实际上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军民的决心,而且这一系列的战前误判,使得他们在接下来的对战中被打的措手不及。
1962年10月19日晚上,在东段地区,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带领着419部队下的5个团又2个营,将近有一万人,悄悄抵达了克节朗河北岸,很快便进入了战斗阵地。
而此时河对岸的印军第七旅,在国防部长梅农和考尔将军的分析下,认为驻扎在克节朗河对岸的解放军最多只有一个营,所以便准备过河在北边建立据点。
这时的他们并没有想到,我方早已有堪比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北岸,而为了能将其快速围歼,张国华又下令让155团主力正面猛攻印军第七旅,154团负责进攻印军的左翼,157团则是趁着夜色徒步从渡过克节朗河,向印军的后方穿插过去,命令一下达,他们便兵分三路向着目的地而去。
到了20日早上7点30分,随着两枚信号弹迅速升空,中印自卫反击战正式在东段的塔格拉山以南、克节朗河以北和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同时打响。紧接着419部队的炮兵团就向着克节朗河谷快速发起了攻击,上百枚炮弹落在了印军阵地之上,打得他们手忙脚乱,不得已要躲到地堡里。
眼看着战况已经如此胶着,担任印军第七旅的旅长达尔维却才刚刚反应过来,他本想要联络自己的部队,结果却发现电话根本打不通,那时因为昨晚我方的侦察兵早已神不知鬼不觉的破坏掉了他们的通讯路线。
面对着解放军的强势攻击,印军第七旅准备实施反击,双方在克节朗河的一座桥旁边展开了交火,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后来因为印军的火炮支援不太行,只能死守在碉堡里面,所以解放军便趁势绕到了印军的后方,靠着爆破筒和手榴弹,一个个将他们的据点拔除。
等到前方的印军没有了可以依赖的阵地,打完子弹便纷纷向着各处逃命而去,后方的印军见势也开始动摇起来,不愿再继续上阵,于是这场战役打到九点,火力就慢慢消了下去,一个小时过后,印军第七旅的两个营全部被歼灭。
这次解放军只用了将近三个多小时,就将印军的中央防线打到溃败,随后解放军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向着麦克马洪线的南边进攻,很快便占据了达旺,并歼灭了印军第七旅,正式收回了部分中国领土。
东线的成功使得西线和中线也相继产生了连锁反应,新疆边防部队在气候寒冷的高山上,对印军进行强攻,最后也成功歼灭了守敌。
24日,我方命令东线的军队暂时停止攻击,准备与印方商量和谈,结果印方坚决不同意,并且开始加紧调动兵力,并且于11月中旬开始反扑中国军队,解放军在中央军委的命令下再次进行反击,很快便击毙俘获了印军8700多人,并缴获大量物资。
印军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市民们开始争相出逃,而这时毛主席立即下达了撤军的命令,解放军便返回实际的控制线,主动后撤了20公里,不久后,中国政府又归还给印度大量的装备和被俘士兵。
在这场长达一个月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的部队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团结一心,不怕苦也不怕死,最终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胜利。
其中刘伯承元帅的战前建议,对于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战争结束之后,全国乃至世界都在称赞这位“现代孙武”的实力。
至于印方的“当代拿破仑”梅农,因为在战役中指挥不当,人民便把失败的原因归咎到了他身上,最终,梅农带着失败者的名号灰溜溜辞了职。